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民在河南博物院参观
市民在参观长信宫灯

本报记者 秦华 文 李焱 图

金秋十月,河南博物院迎来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吸引众多游客前去一睹其风采,为这家“老网红”博物馆再添热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到博物馆去”已然成为社会新时尚,特别是假日期间,各大博物馆迎来了客流高峰,成为假期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走进博物馆赏文化之美

“2000多年前的先民,竟然都已经掌握了如此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如此巧妙独特的艺术设计,和如此独特的环保设计理念,真是让人叹为观止!”17日,在某通讯公司工作的秦卓走进了河南博物院,听了讲解员对长信宫灯的讲解,她不禁感叹汉人的智慧与审美,而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各种展品,更是让她目不暇接,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博物馆里有太多值得参观的宝贝了,一次都看不够,下周末我再来‘二刷’。”

像秦卓这样的参观者越来越多,“到博物馆去”已经渐渐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统计数字显示,“十三五”期间,河南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人数达到2.78亿人次,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与文物共情,共赏多元文化之美。

“我们总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以前对这句话的认识流于表面,只有真正走进了博物馆,认真聆听文物历史故事,才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脚下这片厚重土地有更清晰的了解,对民族的灿烂文明、历史文化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市民刘先生是位文博迷,郑州市内各大博物馆都被他参观了个遍,在不断地叩问历史中,未来也得到了启迪。

“博物馆热”折射文化自信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的“博物馆热”,出现这样的转变,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政策层面上,国家出台各类政策文件,鼓励创新形式,让文物“活”起来;社会层面上,《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成功助推了文物热,将原本“高冷”的文物送入寻常百姓家;此外,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不断推出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展览、拓展和延伸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方式等。这些,都助推了“博物馆热”。

“走进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文物热点也频频吸引眼球,这展现出人们对文化的热爱、对传统的关注、对文明和历史记忆追求的渴求,也是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表现。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知识,探究人类演进历史中的智慧、经验,是自我充实和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寻找精神文化支撑、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方式。”在郑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涛看来,新时代下民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的诉求与博物馆的转型创新,让走进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今民众的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博物馆热”的出现折射出了民众的文化自信。

创新发展步履铿锵

值得关注的是,博物馆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观众和粉丝,年轻化正成为博物馆观众的显著标签,而河南博物院等众多博物馆也致力于把“传统”与“新潮”有机融合,通过“博物馆+创意”“文物+演艺”等形式,更好地活化利用馆藏文物资源,让厚重的历史变得新奇有趣、时尚多元,如推出了年轻人非常喜欢的考古盲盒、古钱币巧克力等文创产品,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更好地契合时代潮流。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时代为民众更好地“走”进博物馆提供了新动能。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众多博物馆借助现代科技,通过“互联网+”概念降低博物馆的门槛,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博物馆蕴藏的历史文化魅力。

可以想象,博物馆创新发展的步伐不会停歇,未来五年,河南在博物馆事业方面也勾画了清晰的蓝图,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介绍,“十四五”时期,我省将优化博物馆布局,逐步构建多维一体的中原博物馆体系,郑州市将继续百家博物馆建设;持续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惠民政策,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力争达到450家以上;同时,加强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我们期待着,“到博物馆去”这股热潮持续下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下绽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