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卫生部通报,10月17日新增确诊病例3058起,含社区病例2454起、客工宿舍病例601起,境外输入病例3起,累计14万8178起。

卫生部通报新增死亡病例9起,年龄介于57岁至100岁,分别为6男3女,皆为新加坡籍,累计死亡病例达233起。

本期疫情报道重点为:

一、新冠的“超级免疫力”:这场大流行的巨大谜团之一

二、昨天通报9起死亡病例,其中一人无基础病病史

三、不满12岁儿童病例新增176人,住院病例少4人

四、新加坡逾55万人已接种加强剂

五、ICU重症人数大增30%达62人

六、输氧重症人数降至310人

七、普通隔离病房住院人员降至1092人

八、居家康复1万658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新研究:这类人可对新冠

产生“超级免疫力”

10月14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发布了一篇文章,名为《新冠的“超级免疫力”:这场大流行的巨大谜团之一》 (“COVID super-immunity: one of the pandemic’s great puzzles”) 。

文章指出,大约一年前,在德尔塔和其他变种毒株出现之前,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病毒学家Theodora Hatziioannou和Paul Bieniasz就已经开始研究新冠病毒上哪些突变时关键性,可能让人类抗体失效。

他们设计了一个携带20个自然突变的假新冠病毒颗粒,以进行实验。他们发现,先感染新冠病毒,后接种疫苗的人会形成强大的“超级免疫力”。

先感染,后接种
会形成强大的“超级免疫力”

在全世界都在关注新冠变种毒株的同时,这种“超级免疫”已经成为这场大流行的最大谜团之一。

研究员了解到,这种“感染+接种”形成的免疫力,不仅抗体水平特别高,而且保护力很广,对原始病毒、突变病毒,甚至对其他冠状病毒如SARS,都有一定的中和作用,所以被称为“混合免疫力”或“超级免疫力”。

研究员希望找出“混合免疫”和“纯疫苗接种”产生的免疫力有什么差异,这将影响到疫苗加强针以及为下一个变种病毒的出现做好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种加强针

可能提高免疫效果

最近的研究表明,“超级免疫力”的形成,有一部分原因来自“记忆B细胞”。

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大部分抗体来自浆母细胞,而这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短,当这些细胞不可避免地死亡时,抗体水平就会下降。

一旦浆细胞消失,抗体的主要来源就变成了更稀少的“记忆B细胞”。

感染冠病和接种疫苗都会引发记忆B细胞,在一系列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感染后康复的抗体水平更高。

(示意图)

那么,人类如何不通过感染,而得到这种“超级免疫力”呢?

另外,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病毒学家Andrés Finzi发现,延长前两针疫苗之间的间隔到16周,产生的抗体水平和保护力很高,接近于“感染+接种”的“超级免疫力”。

巴黎内克尔儿童疾病研究所的免疫学家Matthieu Mahévas指出,接种第三剂加强针,也有可能起到这个作用。

研究人员认为,了解“超级免疫力”的机制非常重要,人们以后才能效仿它。

另外,这种“混合免疫力”在真实世界的效果也很值得研究。

比如,南美洲疫情的下降可能和混合免疫力有关。巴西病毒学家Gonzalo Bello Bentancor认为,混合免疫可能是整个南美洲病例下降的原因。

这是因为早期南美国家感染率高,但现在很大一部分人口都接种了疫苗,混合免疫可能比单纯接种疫苗更好地阻止了病毒的传播。

至于是否只有首次被感染,才能产生超级免疫力?接种疫苗后感染,则没有超级免疫力?有关研究仍在进心中。

不过,研究“超级免疫力”的科学家强调,无论自然感染有什么好处,人们都应该要避免。

Finzi指出,“我们不希望大家都先被感染,然后再去接种疫苗以获得超级免疫力,因为有些人可能无法安全康复。”

昨天通报9起死亡病例

其中一人无基础病病史

新加坡卫生部昨天通报9起死亡病例,五女四男,年龄介于60岁至89岁,皆为新加坡公民。

9人当中,5人未接种疫苗,2人部分接着,2人完成疫苗全程接种;8人有基础病病史,1人无已知基础病病史。

这9起死亡病例,10月13日、14日各有1起,15日有3起,16日有4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新加坡眼》统计,从卫生部通报死亡病例的疫苗接种情况以来,新加坡一共出现191起病例,分布如下:

从身体健康情况看,约95%是有基础病病史的;从疫苗接种情况看,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的有50人,占26.2%。

此50人皆为有多种基础病病史的年长者,其中多数为八九旬高龄老人。

所谓基础病大多为: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癌症、肺炎、糖尿病、肾病等。

总体病死率升至0.154%

从2020年1月23日出现首起病例,至10月16日,新加坡一共出现14万5120起确诊病例,其中224起死亡,病死率从前一天的0.152%升至0.154%。

分解到社区病例层级,病死率维持在0.305% (见上图) ,社区病例绝大多数在60岁以上有基础病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波疫情的总体病死率从前一天的0.226%升至0.228%;相比之下,本波之前的病死率为0.058%。

本波疫情的社区病例至今出现187起死亡病例,病死率从前一天的0.273%升至0.276%,是本波之前社区病例病死率的30%。

本波社区病例的病死率比本波之前低,一个原因是疫苗的保护作用,另一个原因是病程未完全发展。

另,本波主流病毒为德尔塔,去年是原始病毒。有专家认为,德尔塔传染性很强,但烈性比原始病毒低。日前,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接受采访时说,“毒力在减弱了”。

希望本波疫情病死率能维持在上一波的病死率以下。究竟如何发展,目前言之尚早。

不满12岁儿童病例新增176人

住院病例比前一天少5人

新加坡昨天0岁至11岁孩童病例新增176人。

普通隔离病房0岁至11岁住院病人则为57人,比前一天少4人。

从10月16日至24日,小学生一连九天不必到校。下一次返校上课时10月25日。

我们继续观察。

新加坡逾55万人已接种加强针

卫生部通报,截至10月15日,新加坡人口85%已接种至少一剂疫苗,84%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这里指的是全人口比例,包括未满12岁儿童。

在国家疫苗接种计划下,一共461万6536人接种了辉瑞/复必泰、莫德纳疫苗,首剂接种人员比前一天增2801人。

辉瑞/复必泰、莫德纳疫苗累计接种959万8504剂,比前一天增3万4879剂,包括2万8792剂加强针;已经接种加强针的累计55万4004人。

凡三旬以上、大约半年前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的,皆可接种加强针。当局会发接种邀请。

目前,当局已邀请大约78万人接种第三剂疫苗;逾55万人已接种,约10万人已预约接种。

科兴、国药疫苗累计接种22万余剂

至于世卫组织批准紧急使用的其他疫苗 (科兴、中国国药) ,则累计11万7283人接种,比前一天增644人;累计接种剂量为22万4870剂,比前一天增1319剂,包括首剂、第二剂、加强针以及首剂施打mRNA疫苗,第二剂改用灭活疫苗的。

过去28天新增病例

病情轻重与疫苗接种的关系

在过去28天内,新加坡新增6万8147起本土病例,其中6万7178人 (98.6%) 为无症状或轻症,752起 (1.1%) 曾为/现为输氧重症,84起 (0.1%) 曾为/现为ICU重症,累计133人 (0.2%) 死亡。百分比数据四舍五入。

输氧重症和ICU重症合计836人,约50.6%未接种疫苗或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约49.4%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死亡133人,其中98人 (73.7%) 未接种疫苗或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种,35人完成疫苗全程接种。

根据卫生部信息,大多数输氧病例在输氧二天至五天之后,病情转轻,不再需要氧气支持。

10月16日疫情回顾

新增3348起确诊病例

现在回顾新加坡卫生部昨夜通报的疫情数据。

截至10月16日中午1200时,新增确诊3348起,累计14万5120起。

由于10月11日已启动新程序,无症状但自助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无须进行PCR检测,因此,我们把10月11日标注在图表里。

在昨天的新增病例当中,境外输入4起,本土病例3344起,其中包括客工宿舍病例656起。

ICU重症人数大增30%至62人

截至10月16日中午1200时,ICU重症病房有62人,比前一天增14人,增幅达三成;需氧重症310人,比前一天少12人。

ICU重症病患和输氧重症病患的年龄分布如下:

输氧重症和ICU重症合计比前一天增2人,为372人。

新加坡目前已开近200个ICU传染病重症病床,在用62个。

备用ICU重症病床还有1100个左右。不过,如果被迫开启这1100个ICU床位,将严重影响医疗系统的正常运行。

输氧重症病人使用的是普通隔离病房,并不使用ICU,用的是面罩式呼吸机,无创,无须建立人工气道,不插管。

《新加坡眼》盘点自8月18日以来的确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如下:

我们密切关注接下来几周重症和死亡病例的走势。

昨天新增本土病例年龄分布

昨天的新增本土病例年龄分布如下:

普通住院病患人数降至1092人

普通隔离病房的非输氧病例比前一天少131人,为1092人。按年龄分布如下:

居家康复有1万6580人

年长者社区治疗中心住院766人

居家康复现有1万6580人。

病情稳定但有基础病病史的年长者住在社区治疗中心,密切观察,有766人,比前一天略少。

中症以上病患昨天从医院出院136人,累计8177人;死亡病例新增9起,累计224起。

至于轻症和无症状病患,在社区护理中心接受治疗/隔离的,昨有2万5221起;在社区护理中心隔离之后病愈3293人,累计11万零34人。



编辑:LLW,ABC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