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围绕老百姓吃穿住行的生意虽然不起眼,但背后的利润空间却不小,尤其是在吃方面,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舍得花钱。餐饮这块大蛋糕自然吸引了不少创业者入局,然后凭借餐饮业成为大富豪的人却相对较少。

原因就是餐饮业的经营风险较高,而利润相对较薄,品牌经营相当之难,因此不管是A股还是香港上市的中国餐饮公司,估值相对都比较低,利润也相对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火锅也是一样,在2019年,火锅企业新增1.2万家,平均一天开店超30家,数据显示截至到2020年底,我国经营范围含“火锅”的企业已超过12万家。再加上近两年不断冒出来的网红火锅,能够做大的品牌寥寥无几。例如火锅界的一哥海底捞,其成功的秘诀就是疯魔的服务,让食客能来一场极致体验。

在北京,曾经呷哺呷哺的知名度不低于海底捞,作为主打个人小火锅的餐饮品牌,呷哺呷哺比海底捞早上市4年,巅峰时期,呷哺呷哺称得上是独霸火锅界。呷哺呷哺能从北京火到全国,一是靠一人一锅的超前模式,另一个就是靠性价比突围。

2003年,非典笼罩着北京这座城市,当北京绝大多数餐厅都停店歇业时,呷哺呷哺就凭借一人一锅成为当时北京城的一景,一炮而红。这种模式对于社恐来说,也相当友好,从此一个人吃火锅再也不尴尬了。

而更关键的是,早年呷哺呷哺能够在火锅界走红,离不开性价比三个字,能够让普通人都能轻松吃上小火锅,麻酱随便吃,锅底3块钱,7块钱就能任意两种素菜混搭,20多元都能点份荤菜,人均消费只有35元左右,可以说一顿麻辣烫的价格就能在呷哺呷哺吃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近两年,呷哺呷哺和海底捞都迎来涨价潮,前者人均消费涨到60~80元,后者菜品价格上调5~12元不等。

虽然海底捞在涨价后,受到了不少网友的吐槽,但依旧人满为患,到了节假日,不预约的话,排队的时间都够吃顿饭了。也就是说即便涨价,海底捞还是有食客愿意买单的。

但呷哺呷哺的境遇却天差地别。在涨价后不仅流失不少老顾客,甚至身陷亏损泥潭。仅今年上半年,呷哺就亏损超4000万元,市值缩水超220亿港元,如今市值仅剩68亿元。

为了挽救呷哺呷哺的困局,创始人贺光启开除了聘任的CEO赵怡,二人关系出现了决裂,并且相互喊话较劲,以至于外界认为呷哺呷哺一直就存在着路线分歧的内斗,贺光启重新出任CEO后,就砍掉旗下高端品牌凑凑,并关闭200家门店。

而内斗的原因,外界看来源于呷哺呷哺和凑凑的涨价。要知道在生意火爆的时候,呷哺呷哺日均接待超2000位食客,日翻台高达11次,是海底捞的两倍之多。2017年,呷哺呷哺在国内拥有超300家门店,其中有282家都在北京,2019年在北京达到了320家左右,是不折不扣的北京火锅之王。

同一年,为了和海底捞等竞争高端市场,呷哺呷哺宣布“火锅+茶饮”战略计划,准备带领品牌转型,并推出了凑凑这一品牌店,主打聚会概念,布局高端茶饮市场。随着凑凑的走红,从呷哺呷哺的菜单中,就能看出这个主打性价比的火锅品牌,正在悄悄涨价,比如肥牛套餐从46元一路涨到65元。而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费整体从2017年的48.4元,涨到2020年的63.2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在这一年,海底捞在港交所申请上市提供的报表当中,虽然没有明确写清楚竞争对手是什么公司名,但是列出的财务数据却能对应的找到呷哺呷哺,呷哺呷哺列在第二位。

但意外的是,菜品涨价并没有改善呷哺呷哺的业绩,在去年疫情背景下,呷哺呷哺主品牌收入35.02亿元,下降25.9%,反而是凑凑营收逆势增长超过40%,掩盖了其火锅业务下滑的颓势。但凑凑的推出也影响了呷哺的定位,打破了长久以来消费者形成的高性价比的品牌印象。

截至2020年底,呷哺呷哺的门店已有1061家,除了西藏、重庆和贵州这三个地方,可谓遍布全国一二线城市。而呷哺呷哺旗下的凑凑,价格更是超过海底捞,在某平台上,凑凑火锅人均消费高达155元/人,同平台海底捞人均消费才118元/人。

除了涨价外,在过去的几年里,因为呷哺呷哺门店扩张过快,产品和服务却没跟上,再加上选址等问题,导致其新开的门店多数处于亏损状态。

事实上涨价导致食客流失,本就是餐饮行业的常态,因为食客经常会尝试新的餐厅更换口味,而呷哺呷哺正是高估了食客对其品牌的黏性。昔日,顾客可以随便吃的麻酱开始收费了,菜品等也全方位涨价,在其他方面没有新特色的前提下,连价格优势都消失了,还怎么留住食客呢?

反观海底捞、喜茶,不管是服务,还是层出不穷的新品,总有一样能让顾客不断回头。

对呷哺呷哺来说,更严峻的现实是降价后,菜品质量能否保证,能否让顾客重新接受这个回头的“浪子”。毕竟呷哺断臂的目的在于盈利,而现在的原料、人力、门店等成本也远高于几年前,呷哺呷哺可能还需要找到比降价更大的竞争亮点。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财经野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