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25日,隆化中学,一个年轻的生命,手持炸药包,纵身扑进火光之中。硝烟弥漫,尚显稚嫩的面庞在一片喧嚣中逐渐模糊,火光映照之处,英雄的身影却愈发清晰。

董存瑞,那个举着炸药包与敌方暗堡同归于尽,高喊着“同志们,趴下,快趴下”的英雄少年,在这一天,于战火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舍身为国的英雄精神仍留在世间,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战乱纷争随时间消逝。就是这样的精神,支撑着董存瑞的家人坚定走着跟他一样的路,也支撑着无数中国人奋勇向前。

舍身为国的英雄——董存瑞

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然而纷争仍未结束,国内形势依旧严峻。第二年8月,国民党占领了隆化县城——热河省省会承德市的北部屏障。1947年5月,解放军第一次进攻隆化,然而枪炮装备不足、攻坚经验不够,攻城以失败告终。

时隔一年,1948年5月,解放军隆化攻坚队第二次攻城。

敌人的实力自然是强悍的。国民党军队当时可谓“有钱有颜”:钱够多,意味着火力强大,装备先进;军队够整齐,因为国军向美军学习了防御体系的构建。

两年来,国民党军队积极修建暗堡等军工事业,细细打磨、精心经营,加之隆化依苔山傍伊逊河的天然地理优势,隆化成了当之无愧的军事要塞,易守难攻。

然而解放军方面也不甘示弱。1948年5月1日,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开始向西前进,董存瑞便是32师96团2营6连6班的班长。5月24日,誓师大会上,董存瑞被敲定为爆破组组长。

5月25日凌晨,黎明时分,一片漆黑,万籁俱静。战士们匍匐在地,等待着攻城信号。“咻咻咻”几声,信号弹裹挟着雾气冲上天空,划破寂静,照亮夜空。

攻城开始了!

战火交锋,硝烟四起,枪声与炮火声中,解放军首战告捷,攻下了苔山顶峰。

下午3时30分,第二次进攻开始,目标是隆化中学。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是第二次进攻的先锋队伍,冲在了最前面。然而这一次,他们遭到了意料之外的猛烈攻击,战士们节节败退,只能后退躲避,被困在距隆华中学不远处的一个土坡之下。

解放军部队进入隆化中学

原来,敌军在进攻的必经之路——一座桥跨旱河的桥上,布下了暗堡。眼看着战友拼命反击,却只能于强火力下接连牺牲,董存瑞向连长请命:“连长,让我炸掉它!”

连长当然也会犹豫,眼前这位战士,也不过是个少年,稍遇不测,那样年轻的生命便会陨落。然而不等他多想,董存瑞又接着道:“我的任务是解放隆化。我也是共产党员中的一份子,我坚决完成任务!”连长想了想,同意了,同时叮嘱他万分小心,注意隐蔽。

董存瑞点点头,眼神坚定。而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包,他说道:“若此次一行,我回不来,那么请替我交上这最后一次党费。”交代完毕,董存瑞将目光转向火光集中之处,火海在他眼睛里燃烧。

他夹起炸药包,冲进火海,他的目标是敌人暗堡所在的桥下。

然而敌方位置占优,他需要在战友的掩护之下,首先通过暗堡前的开阔地。

流弹四射,尘土飞扬,敌方占据地理优势,士气正旺,机枪声一片接着另一片,火力越来越密集。谁也不知道有多少颗子弹在空中擦出热气,划过董存瑞的脸庞、身体,还有抱着炸药包的手臂。

接近开阔地了!

董存瑞指向前方一个小土堆,冲战友大喊一声:“在这里掩护!”而后扔出了一颗手榴弹。借着弥漫的尘雾,他冲进了开阔地,继续向前。

这时目标就变得很明显了,冷冰冰的机枪、火炮瞄着他一个人,猛力地射啊射。多亏了此前积累的作战经验,董存瑞循着“S”形左左右右地前进,时进时停,看准时机,躲避掩护。终于,他一个猛扑,扑进了旱河沟里——那是敌人的火力死角。

然后他紧紧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

可是,令人心头一紧的是,那桥有一人多高。桥面是那么平整,没有漏出来一点点边边角角的突起,桥梁也好,砖块也好,用来安放炸药包。环顾四周,也根本不可能找到支架,河床又太低。董存瑞左右为难,冷汗直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存瑞的影视形象

这时,后方传来了代表总攻的号角声,后援部队高喊着口号,向暗堡方向冲来。董存瑞转头,向后方看去。

他看到将士们浪潮般地涌过来,他的眼睛里映着前方的火光,映着战友们在机枪扫射下,不堪重负、轰然倒地的身影,映着倒地那一瞬间扫荡起的尘埃,还有,远处苔山上方飘扬着的红色旗帜。

对,要攻城,要解放,要统一!此前眼中闪动的小小火苗,霎时猛烈燃烧起来,也烧尽了董存瑞心中的最后一点犹豫。他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猛拉开导火索,他的嘴一张一合,冲着战友们在喊些什么。

那一瞬间,时间似乎被拉慢了,炮火轰起的尘土缓缓落回地面,露出了董存瑞的面庞,许久许久,他嘶哑的声音传入战友们的耳朵:“同志们,趴下,快趴下!”

导火索一点点燃尽。终于,一声巨响,暗堡轰然倒塌,血沫四溅,董存瑞和暗堡一起,在巨大的火光之后,消失不见。

多么想愣神呀,多么想恸哭呀,多么惋惜呀,可惜没有时间。战友们,只能咽下喉咙里的哽咽,抹去脸上混合着的汗水泪水,拿起武器,继续冲啊,冲啊……

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扫清了解放隆化路上的最后一道障碍。鲜艳的红旗终于升起,飘扬在隆化城上空。当尘土重新落下,回到大地;当火海平寂,狼藉清理干净,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座城里,守护着这座城。

后来,隆化县北郊,建起了董存瑞的墓地,还有纪念碑。碑上是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英雄的延续——董存瑞的家人

英雄的诞生总是与溢满了英雄精神的环境分不开的。董存瑞,出生于极具英雄精神的一户农民家庭。

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是极具爱国之心的一位老人。他于1900年出生,1991年与世长辞,享年91岁。有人相信从姓名是可以看出些性格的,董全忠老人,正像他的名字所寄寓的希望一样,一辈子对国家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董存瑞

抗美援朝时期,他曾经参加过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作为国家代表之一亲往前线,对驻朝志愿军致以慰问。

哪里的战争都该是一样的,硝烟四起,炮火纷飞,尸横遍野,一地狼藉。

没有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可对于董全忠老人来说,永远会有远远高于自己生命的重要使命——哪怕无法亲自上战场。握紧将士们的手,给予他们支持与温暖,亦是尽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他还坚信,为人民作出的贡献,多少都不算多!他曾连续当选省、县人民代表,曾经被任为省、县政协委员。对他而言,国家予的他一份职位,那么自当有这一份信任的重量,于是一辈子对人民尽善尽忠,对国家尽职尽责。

可想而知,董存瑞的奉献精神与爱国热情受其父影响颇深。

伟大往往来源于平凡。出生于农民家庭,却并不粗鄙,董存瑞能够健康成长,多亏了他 的母亲。

董存瑞的母亲,孙珍,是一位平凡而坚韧的农家妇女。这么一位敦厚温良,能够吃苦耐劳的农家女子,前前后后养育了六个孩子。在董存瑞之前,家里还有三个姐姐,可惜家中实在无力抚养,很早便嫁出去,给人家做了童养媳。董存瑞的下边,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16岁,当董存瑞向父母宣布参军决定时,他已经是长子身份了。这意味着他需要用劳动撑起一个家的责任。

然而报效祖国的愿望一天比一天强烈,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参军了。瞒着父母,先斩后奏,参军,打仗,为国效力、报效国家。彼时,妹妹董存梅4岁,弟弟董存金1岁。不只是父母手足,他的离开,还把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亲人,留在身后——他的妻子,卢长岭。

按道理说,董存瑞牺牲时才19来岁,还未到婚配的年龄。可身处农民家庭,婚事由不得自己,需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944年的秋天,董存瑞15岁时,便娶了大他三岁的妻子——卢长岭。

农村女人老照片(图文无关)

不论当时董父董母做此决定,目的是不是要一位懂事、能干活的姑娘来分担家务,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的。15岁的董存瑞还不懂事,卢长岭既是妻子又是姐姐,她性格温婉,对丈夫十分体贴,故而两人的婚后生活还算幸福。

她人也很干练,帮着公婆处理家事、农事,十分孝顺,更是把董存梅、董存金当作自己的亲妹妹来照顾,一家人的生活和睦安乐。

只是这样安乐的日子并不长久。1945年8月的一个晚上,董存瑞向妻子坦言自己参军的决定。做妻子的必然是舍不得的,可做妻子的必然是最懂得丈夫的心的,参军、抗日、解放全国,那可是丈夫的梦想呀!

别人不知道,但是卢长岭知道。1940年,南山堡建立抗日政权时,丈夫董存瑞便去参加了儿童团,还成了团长。两年后,区委书记兼武委会主任王平来到南山堡,13岁的董存瑞帮助他躲过了日本军的追捕,这件事后,被誉为了“抗战小英雄”

三年之后,董存瑞加入了当地的抗日自卫队。原因他也只告诉过妻子卢长岭:原来那年春天,王平被人出卖,于是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了。可是还不够,中国还未完全解放,董存瑞想为国家再做些什么。

于是便有了那个清冷的秋夜,卢长岭扑在丈夫的怀里恸哭。董存瑞安慰她道:“你在家等我,等一切太平了,我就回家,我们好好过日子!”

然而,经此一别,便是三年杳无音讯的漫长等待。卢长岭最终还是没有等到丈夫答应的“好日子”,只有董存瑞牺牲的噩耗。他的身躯也同炸药一起湮灭,遗物也没有一件。

卢长岭痛苦万分,要为丈夫再守灵三年她不忍抛下两位老人,还有弟弟妹妹啊!她依旧尽职扮演着儿媳的角色,仍旧打理着农活,把家里拾掇地干干净净,给弟弟妹妹做饭。然而她还年轻,也未曾留下一子半嗣,人生那么长,董父董母也不忍这样圈着她一辈子,劝她改嫁,可是她不肯。

1950年,董存瑞的政委陈仁麒将军,敲开了南山堡这户农家的大门,他说:“我是董存瑞的政委陈仁麟,我代表部队来看望你们。”门被打开了,门后站着的,是红了眼的婆媳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仁麒

陈将军一直惦念着董存瑞的家人,只不过前两年正是战事紧张之时,在全国解放的节骨眼上,实在抽不开身。局势好转后,他便登门探望了。跟他一起来的,还有国家发给烈士家属的补贴。

看到家中婆媳二人均是泪眼婆娑,陈仁麟将军动了恻隐之心。他问二人道:“还有没有什么要求?可以尽管提,国家会尽力的。”

孙珍有些拘谨,没有答话。还是卢长岭想了想,不好意思地问道:“家中还有个妹妹,已经9岁了,但是村子里没有学校。能不能帮忙,让娃到县里上学呢?”

陈仁麟立刻答应了,打了包票。离开前,他还见了见两个孩子,嘱咐他们,他们的哥哥是英雄,要以哥哥为榜样。就这样董存梅去了县里读书。后来她就读的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旨在纪念董存瑞烈士。

三年的守孝期到了,董家母亲为卢长岭寻了一门亲事,嫁女儿一样,把她托付给了一户更好的人家。可似乎老天也要故意刁难这可怜的女子,几年后,她因为难产死在了产房。也算是,她与自己心心念念的丈夫,在天国重聚。

英雄精神的传承——董存瑞的后辈

其实,家中的弟弟妹妹,对于自己的英雄哥哥,记忆是不深的,因为哥哥离家时,他们年纪还太小。但他们是在哥哥英勇事迹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从懂事开始,他们二人的记忆与生命之中,势必被烙上为国贡献的人生目标,价值体系的形成也是基于这一点。

董存瑞牺牲后,弟弟董存金,成了家里的唯一男丁,自当撑起干活养家的重任。农家人对于土地是十分眷恋的,董父董母不愿离开老家。于是董存金便留在了二老身边,做农活、尽孝道。到了年纪,便娶妻生子,儿孙满堂,老人也能享一享天伦之乐。

董存金

不幸的是,1977年,董母先离开了人世,留下董父孤单一人。这守了一辈子的田地,只会让他更加想念发妻。1986年,董存金携妻带儿,接着父亲,一家人搬到怀来县城居住。

只不过,董存金也是在田里忙活半辈子的人,跟土地打交道远远比跟人打交道多,找工作很难。为了讨生活,他摆摊帮人杀过猪,也在路边卖过西瓜,父亲也撑着老胳膊老腿帮他看摊。

忙活了一年左右,县上出面,安排董存金作为烈士家属来到怀来县面粉厂工作,日子才不那么苦。但他从来不为自己是烈士家属而有什么优越感,生活低调面粉厂工资也不高,他也十分满足,也十分感激国家的帮助。

董存金还育有四个孩子,一儿三女,他给他们分别取名为董继先、董继英、董继红、董继华,有时刻牢记先烈英雄,光耀中华的寓意。同时教导他们,一定要心怀祖国,感恩奉献,一定不能给烈士抹黑。

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在陈仁麟将军的帮助下,拿到了在县城的存瑞中学读书的机会。从隆化县的存瑞中学高中毕业后,她回到了家乡怀来县,在工厂干过,后来去了机关。现定居北京,在民政部门工作。

虽然她对哥哥的印象不是很深,但是几十年来,她未曾有一刻忘记自己英雄妹妹的身份,哥哥的英雄事迹,与其背后的英雄精神,激励了她一辈子。

董存梅坚信,人不会就那样离开这个世界,不论身体消损得多么厉害,那脆弱躯体之中所蕴含的名为信仰与精神的巨大力量,才真正永垂不朽。她的信仰便是哥哥的信仰,她要把那一份存瑞精神永远传扬下去。

董存梅

工作期间,她也做了很多,帮助失学儿童,支持希望工程。笔者认为,她是始终感念着陈仁麟将军的帮助的。读了那么多年书,她深谙读书的重要性,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像自己一样,得到一份读书的机会。

说到董存梅,那么不得不提到她的儿子,艾冬

艾冬,是北京市公安局法制总队信访支队的一位人民警察。2020年2月15日,他因急性脑出血被送进急诊室,2月22日凌晨,0时14分,抢救无效,他就这样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引发的疫情席卷中国。艾冬在战疫一线牺牲,感动了许多人,纪念他的报道一时之间也多了起来。这时人们才发现,这位令人敬佩的人民警察,居然是英雄的后代。

艾冬出生于1974年5月,父亲是一位志愿军战士,母亲是烈士董存瑞的妹妹,上边还有一个姐姐,名为艾芳秋,毕业后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他从小便知道,自己是烈士后代,不能给舅舅丢脸。同时,他也十分向往,能够成为舅舅那样刚正坚挺的人,一直对军人与警察十分之敬佩。

1995年年底,北京市公安局招募警察,面向社会,不要求科班出身,得知消息的艾冬欣喜若狂,立刻辞去之前的工作,报名参加。机会摆在眼前时,考试就是最后一道门槛,而艾冬通过了。第二年5月,艾冬被分配到北京西城分局德外派出所工作。

警察的肩膀上势必有更重的责任。母亲对他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她强调说:“不管在哪里,工作都要上进,人要端正。当了警察,关键时候要能够撑得住,不能给你舅舅丢脸。”

因为不是科班出身,艾冬先从基层工作做起。不论是和居民打交道,还是抓罪犯,他都力争做到最好,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2014年,艾冬开始负责非紧急救助管理工作,也就是12345“接诉即办”工作的前身。

艾冬

本是为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而设立的岗位,却在战疫期间派上了大用场。公安局12345分中心的“接诉即办”工作,成为了抗疫期间走在一线的工作。艾冬,成了这项便民工作的负责人。疫情形势严峻,“接诉即办”工作实行7*24小时值班制度,办理关于疫情的电话派单。

长时间的辛劳下,艾冬的身体吃不消了。他倒在了出任务的路上,倒在了抗疫防线上,倒在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路上。然而他在天有灵,也该安心的。因为他完成了一直以来的警察梦想,也一辈子无愧于国家和人民,始终循着舅舅的英雄精神,从没给他丢脸!

英雄不容抹黑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迹被写入课本。他的英雄事迹,不只影响了家人的价值取向,而且激励着更多的中国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居然也遭到质疑,甚至抹黑。

2006年,一起否认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件,打破了71岁老人董存梅原本平静的生活。

此前,中央电视台制作出版《电影传奇——董存瑞》,导演郭维认为,其实当时是没有人亲眼看到他托起炸药包的,这完全是事后,军事专家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推测出的结果。

董存梅老人知道后十分气愤,董存瑞不仅是她哥哥,更是全国人民的英雄。英雄怎么能因为这样不负责任的言论被推翻呢?这严重损害了英雄在群众眼中的形象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雄人物,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印记。抹黑英雄人物,意味着历史不再清晰,而是在流言中模糊。可是英雄能够被轻易推翻吗?历史能够轻易忘记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对于抹黑英雄人物的行为,我们该坚决排斥,要纪念英雄,告慰英雄,让英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