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科技日报、科研圈、环球科学、柳叶刀TheLancet、中国科讯、Hanson临床科研、学术经纬等

衰老速度更慢的人不易感染新冠

来源:Communications Medicine

近日,发表于《通讯医学》(Communications Medicine)的一项研究指出,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衰老速度更慢的人感染新冠以及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将显著降低,暗示了新兴抗衰老疗法用于预防新冠的可能性。

利用来自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研究人员分析了寿命等4种衰老相关性状对8种新冠风险指标的影响,发现与长寿相关的遗传突变往往能够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

总体而言,这些衰老相关的性状对新冠风险有着相当大的效应:个体的遗传学寿命(即等效于父母寿命)每增加10年,其新冠感染风险相较于同龄人将下降69%;其感染新冠后重症住院的风险也将下降54%。

研究还发现,衰老加速的人在疫情爆发后更容易感染新冠,并且因此死亡,而更高的运动量与低的新冠风险相关。

肺对新冠感染有强烈“免疫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Science Immunity

10月7日,发表于《科学·免疫》(Science Immunity)的一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在新冠患者的肺部以及肺周围的淋巴结中找到了对新冠感染有长期免疫记忆的直接证据,表明新冠感染的免疫记忆对于疫苗接种或加强免疫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人员对4名感染新冠后康复的患者去世后(因为与新冠无关的其他原因而去世)捐献的器官组织中的免疫细胞迅速进行了分离和功能分析,并与未感染过新冠的器官捐献者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直到感染新冠后的六个月,患者的骨髓、脾、肺和多处淋巴结中依然存在大量记忆CD4阳性T细胞、CD8阳性T细胞和B细胞。其中,肺和肺相关淋巴组织是新冠特异性的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布的最主要部位。在肺相关淋巴结中,还发现了新冠病毒特异性生发中心B细胞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同时存在。

新冠患者出院后的精神、身体和认知健康仍受影响

来源: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10月7日,发表于《柳叶刀·呼吸医学》(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新冠患者、新冠中年患者、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疾病以及更严重疾病的新冠患者在出院6个月后更难以恢复。

研究共招募了1077名成年患者,对他们出院后2至7个月的情况进行了评估。经过5.9个月(中位数)的随访,830名参与者中有29%的人表示他们感觉完全康复,而20%的人患有新的疾病,19%的人因健康原因不得不换工作。

研究人员根据不同程度的冠状病毒相关精神和身体障碍,将767名患者分为四个群组,非常严重组的患者中有3%的人表示感觉完全康复,严重组的7%、中度组的36%、轻度组的43%表示感觉完全康复。研究人员表示,这四个群组突出了分类和个性化护理的潜力,并强调需要进行广泛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精神、身体和认知健康,呼吁对个体治疗的有效性进行大型临床试验。

GCPQ可用作抗新冠病毒鼻喷雾剂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10月8日,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项研究指出,N-棕榈酰-N-单甲基-N,N-二甲基-N,N,N-三甲基-6-O-聚乙二醇壳聚糖(GCPQ)可作为鼻腔喷雾剂,以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与病毒静电结合,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研究表明,GCPQ已经通过广泛且良好的实验室规范筛选,能够降低新冠病毒在A549ACE2+和Vero E6细胞中的感染性。研究人员使用表达ACE-2受体的转基因小鼠进行体内研究,鼻腔吸入新冠病毒,结果表明鼻腔GCPQ有抑制呼吸道和大脑中的病毒载量的趋势。

对小鼠进行的放射性标记GCPQ研究表明,在10 mg/kg的剂量下,GCPQ在小鼠鼻腔内有较长的停留时间。经过28天的重复剂量研究,大鼠在18 mg/kg的剂量下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因此有必要对这种聚合物进行临床测试。

疫情导致全球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急剧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the Lancet

10月8日,发表于《柳叶刀》(the Lancet)的一项研究表明,2020年全球抑郁和焦虑的患病率分别上升了28%和26%,女性和年轻人受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影响最大,这是对新冠疫情对精神影响的首次全球评估。

研究估算,调整了疫情相关的因素后,2020年全球每10万人中约有3153例重度抑郁症病例、4802例焦虑症病例。女性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分别增加了近30% 和近28%,患重度抑郁症的几率是男性的两倍。此外,年轻人群的抑郁和焦虑患病率增幅最大,尤其是20至24岁人群。

在受新冠疫情冲击最严重的地区,抑郁和焦虑患病率增长幅度最大,与较高的新冠疫情每日新增病例数和居民出行受限程度的相关性最强。

研究人员呼吁各国政府和政策制定者采取紧急行动,加强全球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以满足因大流行导致的精神卫生服务增长需求。

交叉反应性CD4+T细胞可增强感染及接种疫苗后的免疫反应

来源:Science

10月8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一项研究指出,预先存在的交叉反应性CD4+T细胞可增强新冠感染和接种BNT162b2疫苗后的免疫反应。

研究表明,在非接触者中存在广泛的CD4+T细胞交叉反应,刺突糖蛋白是免疫显性靶点之一。研究人员在20%的非接触者、50%-60%的新冠康复者和97%的BNT162b2疫苗接种者中发现了一种位于刺突蛋白融合肽域内的免疫优势冠状病毒肽,该肽可被CD4+T细胞识别。

初次疫苗接种后,交叉反应的细胞和体液免疫表现出典型的二次免疫反应的动力学。在新冠感染和BNT162b2疫苗接种者中,预先存在的交叉反应性CD4+T细胞增强了免疫反应。由于这些细胞在老年人中大量减少,可能导致其对严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增加。

ORF3a蛋白通过促进溶酶体外泌介导新冠病毒释放

来源:Developmental Cell

10月10日,发表于《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编码的辅助蛋白ORF3a通过招募BORC复合体和溶酶体外泌相关的SNARE蛋白而促进溶酶体外泌,并发现了导致新冠病毒ORF3a和非典病毒ORF3a在溶酶体外泌和细胞自噬过程中起不同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位点。

该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的ORF3a促进溶酶体外泌,ORF3a能够招募在溶酶体外泌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促进溶酶体向细胞膜方向运输并向细胞外分泌,而非典病毒的ORF3a并不具有促进溶酶体外泌和阻滞细胞自噬的功能。

此项研究对于理解新冠病毒和非典病毒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差异,开发新的病毒治疗方法提供了帮助,对于新冠病毒的起源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

新型小分子化合物可强效地阻断新冠病毒侵入细胞

来源:PNAS

10月11日,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发现,小分子化合物MM3122可以抑制跨膜丝氨酸蛋白酶(TMPRSS2)的表达,可强效地阻断新冠病毒侵入细胞。在细胞和小鼠身上进行的实验表明,如果在感染早期用药,该化合物有望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或降低患者罹患重症的几率。

通过对实验室中培养的感染新冠病毒的细胞进行研究发现,MM3122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损伤的效果比瑞德西韦更好。在小鼠身上进行的一项急性毒性及安全性试验表明,大剂量服用该化合物7天,并未引起任何明显的问题。此外,该化合物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同样有效。

研究人员表示,由于新冠病毒、其他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都依赖TMPRSS2来侵入细胞,MM3122有望开发成针对这些病毒的广谱药物。

疫苗能应对大多数新冠病毒变异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Nature

10月11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表明,两种常用的新冠疫苗可预防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包括传染性特别强的德尔塔变异株),“突破性感染”可能源于病毒本身的高传染性,而非疫苗失效。

研究人员从40名医护人员身上采集了血液样本,并在志愿者接受第一剂和第二剂莫德纳或辉瑞/生物新技术疫苗后定期采集样本。后用志愿者的血液样本接触16种不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再测量抗体和T细胞对每种变异毒株的反应。

结果发现,所有志愿者血液中的免疫系统对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反应通常都很强烈,且接种第二剂疫苗后免疫反应更强,此外,接种疫苗前感染者的免疫反应比从未感染者更为强烈。

研究人员指出,由德尔塔变异株引起的“突破性感染”不太可能由疫苗失效引起,而很可能源于其高传染性,即可以攻破免疫防御。

德尔塔变异株给群体免疫带来挑战

来源:Science

10月14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一项研究指出,德尔塔变异株对“群体免”带来了更多挑战。

研究人员们分析了印度德里从去年11月到今年6月所收集的数据,流行病学、遗传学、以及数学模型的综合结果显示,德尔塔变异株种迅速成为当地的主流,且相比早先在德里流行的新冠病毒,传播力高出30-70%,即便早期感染过新冠,人体免疫力对德尔塔变种也只能带来50-90%的保护。

研究人员们指出,这项研究再次表明德尔塔变异种的潜在风险,即便是对新冠病毒有一定抵抗力的人,德尔塔变种也能找到其中的易感人群,再次进行感染。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