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贵州顶流小学37名家长联名要求7岁女孩转学的新闻上了热搜。除了震惊之外,也让人想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事件的起因是因为班主任与一位家长由于布置作业的问题起了冲突,家长不希望老师给孩子留过多的作业,沟通无果之后,家长向教育局举报。
随后老师怂恿办班里由家长组成的家委会的其他的38位家长,联名要求一个7岁的女孩转学到20公里的学校去上学,而除了女孩妈妈之外的38名家长中,仅有1位家长拒绝在联名信上签字。
虽然该事件的处理结果是,该教师被通报批评,相关领导被约谈,但事件背后到底折射了怎样的社会与教育的现实?

第一,在集体事件中,人的智商几乎为零

我很佩服其中一位拒绝签字的家长,让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道德光辉,同时其他37位家长的表现也让我再次想到了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

什么是“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就是指在意识形态机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正是这种无意识地随大流,造成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军队执行了种族灭绝政策,屠杀了数百万犹太人,造成了惨绝人寰的人间惨剧。

简单地讲就是,当人们面对,一边是权威和职责,一边是正义和道德,如果不做这件事,则会对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造成伤害;如果做了,将面对良心的谴责和正义的审判,如果是你,你又该如何抉择?

在家委会中其他38位家长中,面对班主任的淫威,仅有1位家长保持着清醒,而其他家长则处于关系的考量,以牺牲他人利益为前提,跟谁大家的脚步,一起投出了赞成票。正如《乌合之众》中所言,“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媒体报道和女孩家长表述,学校学生家长素质都不低,而女孩家长还是社科院的副研究员,但在整个事件中,高素质家长却没有真正展现其开明的一面,反而是同班主任一起孤立和打压女孩和家长,这件事的背后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

第二,“家委会”到底是干什么的?

女孩所在的学校是贵阳当地的“顶流”学校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学,该班的家长委员会由39位家长组成。

由于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翟老师与女孩家长发生矛盾之后,其做法更是让人震惊。

班主任将女孩妈妈排斥在外,单独建立了一个38人的家长群,作为群主的翟老师号召(有消息称是家长发起)其他家长签署了一封向学校联名信和请愿书要求小女孩转学。

图/班主任群内的聊天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1位名家长拒绝签名外,其他的37位家长都签了名,妞妈和女儿同时被翟老师家委会和同学孤立。小女孩被要求转学到20公里外的民办小学就读。

在这个事件中,家委会起到了非常坏的示范作用,其性质俨然成了一个行政管理机构,而不是最初的本意——方便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如今家委会却沦为老师收取礼物、强收班费,为自己谋取福利的工具;对敢于对自己说不的家长,动不动就号召其他家长群起而攻之;让同学孤立女孩,事件凸显了一部分公立学校存在严重的问题。

该事件中,班主任存在明显的“失德”行为,但校方领导脱不了干系,因为老师和家长不断地沟通过程和联名信、请愿书,以及国家的双减政策的三令五申,校方领导不可能不知情,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存在包庇和纵容之嫌。

有鉴于此,当地教育局也对涉事教师做出了师德处理,并对学校相关领导进行约谈。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班主任受到通报批评之后,居然还有不少家长为其“叫屈”,要求女孩的家长“给大家一个交代”。

图/小女孩的绘画上满是铅笔扎的小孔

从此事件不难看出,学校也慢慢变了味,家长为了巴结老师,不辨是非、放弃良知,在事件中激化矛盾,推波助澜,仅仅为了让老师多看一眼自己的孩子。

第三,双减之下,我们该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自“双减”政策执行以来,似乎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校外培训机构,鲜有人提及公立教育中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双减”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无论是双减的意见,还是之前减负的相关规定,都明确提出“一二年级不考试,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政策执行的落地,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反对学校给学生“增负”,并向教育部门举报,由教育部门进行查处、问责。

但事件中的班主任,依然顶风作案,家长反对老师多布置作业,反而受到孤立、排斥,甚至被迫转学。而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减负政策的家长,却受到老师的打压和其他家长的鼓励,多少叫人有些匪夷所思。

这也正是当下双减政策下家长们的“囚徒困境”。

双减的意义就是为了让学生、家长和学校摆脱我国教育评价的唯成绩论、唯升学论,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仅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还需要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真正做到监管到位。

文/江北

编/白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