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天(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一早,建德三都镇新和村就热闹得很,这里的袁隆平生态水稻种植基地试种的5亩“巨型稻”迎来了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场收割的巨型稻是由中国科学院夏新界研究员团队研发的,该品种首次在浙江试种成功

试验田里,阵阵秋雨夹杂着水稻的清香扑面而来。放眼望去,犹如高粱一般的稻株粗壮挺拔,穂长粒多,每株水稻植株高达1米8左右,高度一般是常规稻的两倍。

“这种‘巨型稻’最大特点是长得高大,穗长粒多,单穗最高实粒数达到500粒左右,预计亩产可达900至1000公斤,较普通稻亩产增加200至300公斤。”新和村党总支书记方和平说。

听说“巨型稻”丰收了,不少村民赶来拍照打卡。吕妈妈也带着三岁女儿从三都镇上赶来:“袁爷爷的梦想就是能够在稻田下乘凉,我们这一代人也特别感谢袁老,让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吃饱的问题,也带孩子来看一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民曾大伯也一早就和邻居来到稻田,看外来客人多,他热情示范打稻:“现在很多人来我们村里拍照,隔壁浦江的、兰溪的,还有很多外省的。”

“一开始我们都不相信,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说,哪里有那么高的稻子,肯定种不起来的,还不打农药。以前产量都是几百斤一亩,哪能想得到现在两千多斤一亩。以前一只手可以握5到6簇稻,现在一只手1簇都握不过来,神奇啊!”

据了解,新和村的这块试验田原本是一块抛荒田,村里集中流转后种植了“巨型稻”。“巨型稻”的成功试种,也充分调动了村民们稻的积极性。“现在村里好多人已经来问,明年想种,希望到时候能请专家团队来指导。

看到村民们积极性这么高,村里准备明年扩大”种植面积,引进更多品种的“巨型稻”,有的高度将达到2米以上,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助力共同富裕。

福建中态福民集团董事长袁世昌也来到了活动现场,并做了《巨型稻品种介绍及种植生长情况报告》。

“袁老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亩产六千(两季杂交水稻亩产),两个愿望现在基本都实现了。袁老一生都在致力于亩产增收,让人吃饱,我们也会在袁老精神的传承下,继续让人吃好。”袁世昌说。

在袁隆平水稻水稻种植基地,其实除了巨型稻,还有上过太空的超级稻和香稻。

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三都镇在现场组织开展了“稻丰收 话共富”巨型稻合作签约仪式暨“袁隆平生态水稻种植基地”授牌活动,发布2022年镇村企党建联盟“巨型稻”种植计划,举行共富座谈,推出了“土地银行”共富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土地银行”共富模式就是通过土地共享,资源共享,收益共享,实现农户+村镇+企业的三级联动。将基础设施薄弱,灌溉能力较差的小块土地流转进“土地银行”,连片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业公司改造后根据每亩耕地的肥力、水源、位置等立地条件,进行溢价招租,超出部分的收益,由原土地承包人、村集体、农业公司按比例分红共享。农户可实现流转收益、股金和劳务工资“一地三收”,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增效扩面。

三都镇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三都镇围绕党建联盟和共同富裕,着力破解耕地抛荒,农业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稳步推进“非粮化”“非农化”整治工作,大力招引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通过“土地银行”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变荒田为良田,变村民为股民,变产品为商品,持续促进农户增收致富,打造三都特色的山区农业产业共富新示范,为建德争当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提供三都方案。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王夏琴

通讯员 刘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