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一部《论语》让我们走近了他。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了 “语录体”,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南宋时,《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儒家“四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47年(清顺治四年)九月,49岁的蕅益大师在南京祖堂山幽栖寺驻锡。

他在著述《弥陀要解》后,又对手中旧稿进行删改增补,完成了《四书蕅益解》。从佛门的角度来解说儒家四书,内容包括《论语点睛》、《大学直指》、《中庸直指》、《孟子择乳》(于战乱中失传)。印祖收集了前三种,倡印流通。

对于《论语》一书,蕅益大师深得精要,曾于二十岁时“诠论语颜渊问仁章。窃疑天下归仁语。苦参力讨。废寝忘餐者三昼夜。忽然大悟。顿见孔颜心学。”

《论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是经世致用的,注视的目光没有片刻从人们生活的世界挪开。仁的境界,是克己复礼,是孔子年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下手处在于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要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印祖说:“物,即心中不合天理人情之私欲。一有私欲,则所知所见皆偏而不正。若格除此幻妄不实之私欲,则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一举一动,悉合情理,了无偏僻。”格物致知,即能诚意正心,因为私欲一去,则众恶悉除、众善悉生,如形直则影端、声和则响顺,这是极省力、极简便、举念即得之法,虽一字不识之人,亦做得到。然后由身修而家齐而国治而天下平,这便是“为仁由己”与“天下归仁”了。如果像后世学儒者错认物为外物,令人推极知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则举世也难有这样一个人。不但不得孔子之意,亦乱孔子之文,走入了歧途失去儒家道统。

为《论语》作注解,蕅益大师说自己的目的是以楔出楔,为人解粘去缚,助发圣贤心印,大师说:“解《论语》曰点睛,开出世光明也”。

这种 “藉四书助显第一义谛”的佛家本怀,不离世间法,使人了知本来佛性,敦伦而尽分,畏恶而迁善,涤染而修净。

印祖称赞:“以圆顿教理。释治世语言。直指当人一念。大明儒释心法。”

好好读书,一读,再读,三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弘化社原创

责编:光明 |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