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玉米市场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一直消息不断。本来行情就扑朔迷离,近日市场又传来3个消息,都与玉米息息相关。

一、3个消息

第一个消息是,进口玉米的拍卖又再次启动了,并且其他拍卖也都在持续,主产区的轮换粮也在推进。这个时候重启进口玉米的拍卖,实在令人摸不着头脑。虽然从成交的结果来看,成交率仍然不高,只有22%。不过仍是引发了市场一定的担忧。不过倒也不用过于担心,毕竟当前玉米还没有全面上市,所以当前要说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也倒未必。

第二个消息是,玉米产量预计如期增长。根据农业农村部10月份的预测,2021~22年度国内玉米的单产在6350公斤每公顷,比上月的预测下调了20公斤。下调的原因大概率是因为前段时间华北黄淮地区的强降雨对玉米的影响,但是去年的单产仍然高出了33公斤。所以,预计玉米的产量在2.71亿吨,也比上个月的预测下调了85万吨,但是仍然比去年高出了1000万吨以上。从这个数据来看,虽然玉米产量略有下调,但整体供需并没有太大改变。

第三个消息是,国家近日公布2022年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而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5元,比去年上调2元,即每斤上调了2分。紧接着,15日国粮中心又公布将于本月20日恢复临储小麦拍卖,周投放量100万吨。

这个消息要从两方面来看:首先,调高最低收购价并且提前公布,大概率和今年华北黄淮地区的强降雨天气影响了小麦冬播有关,为的是提升农户的信心,保障小麦的播种面积。而恢复拍卖一方面是夏粮收购结束后,为保障市场粮源供应进行政策量的投放;而另一方面,当前麦价超过了玉米价格,使小麦的替代性减弱。 而拍卖面对的是面粉企业和饲料厂,这可能会影响玉米的饲用需求继续回落。不过具体还要看成交的结果和最终成交价格。

二、玉米“3难”

但不管怎么说,玉米市场的因素错综复杂,也导致了今年玉米或面临“3难”。

第一是主体难。这个主体是谁呢?谁都包括。首先是农民太难了。今年化肥价格高涨,直接拉高了种植成本。而当前玉米价格难以琢磨,没受损的玉米价格难定,而受损的玉米可能连价格都谈不上。

贸易商也很难。玉米在下跌,新粮也陆续上市,但贸易商建库的意愿比较低。因为谁也猜测不出后续的走势,都怕再次被套牢。

加工企业也很难。利润走低,成本却在增加,因此不敢大肆补库,只得随采随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流通难。之前我们分析过,随着华北黄淮地区的玉米质量分化,那么可能对东北玉米的依赖性会增强,但是运输是个麻烦事。随着能源危机不断加剧,煤炭以及油价高企,运输成本也在上升。所以综合算下来,这个成本并不低。尤其对东北玉米来说是一个影响,因为如果流通畅,势必影响价格走势。

第三是价格难涨也难跌。这听起来有点矛盾,但其实确实如此。要说涨,玉米上涨的最强动力就是饲用缺口,但是这个缺口目前来看,除了小麦还有稻谷在虎视眈眈。再加上当前养殖业全面亏损,深加工利润走低,玉米作为成本原料一旦涨势过猛,就会成为被调控的对象。

但另一方面,种粮成本确实不低,并且进入冬季后,煤炭、天然气等价格易涨难跌。虽然化肥价格经过调控后略有回落,但总体仍然处于高位。俗话说谷贱伤农,价格过低并不利于农民种粮。所以,玉米涨还是跌呢?都难。

三、2件事需关注

一是在11月时,玉米迎来全面上市,届时市场或将走出一波趋势,为整体新玉米走势开一个头。不过需要关注的是玉米的质量分化情况,分化越严重,后续上涨的潜力也越大。

二是关注稻谷的定向拍卖情况。鉴于当前全球小麦供需紧张,小麦又担负着主粮的重任。因此小麦再对玉米进行大量替代的可能性降低,替代作用可能会转移到稻谷身上,这对玉米来说或会是个影响。

欢迎关注“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农业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