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因突发中风在伦敦丽兹酒店与世长辞,享年87岁。

同月17日,葬礼按其遗愿在首都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以礼葬方式进行,花费近一千万英镑。

葬礼当天2000多名宾客受邀出席,除名流政要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携菲利普亲王一同亲临现场进行悼念。

撒切尔夫人的葬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4月17日上午,撒切尔夫人的灵柩从威斯敏斯特教堂移出,后在英国皇家炮兵队的护送下前往圣保罗大教堂安葬,沿途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除普通的英国群众和撒切尔夫人的支持者外,现场不乏一些反对的声音,“撒切尔主义”的强烈反对者们高举带有“rest in shame”字样的标语牌示威游行。

示威者的活动

人物经历

撒切尔夫人,全名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1925年10月13日出生于英国格兰森市一个相对富裕的商人之家。

青少年时期受父亲影响,年轻的撒切尔表现出对政治的强烈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父亲时常告诫撒切尔,不应该盲目服从别人,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能力,这些告诫在其日后的生活中时刻影响着撒切尔夫人的一生。

由于从小聪慧好学,父母在撒切尔身上寄予厚望,到了其上学的年纪,家人为了能够让女儿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将她送至一所贵族学校就读。

撒切尔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学时期的撒切尔夫人开始彰显其超常的思维方式和视野,曾有巡演团到校演出,当巡演团提出就世界现状的问题进行探讨演讲,撒切尔夫人结合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强且犀利的问题,在场的人无一不对她的提问颇感震撼,

上世纪四十年代,撒切尔夫人以牛津大学保守派成员的身份开始一些政治活动,1945年,撒切尔夫人父亲在大选上成功获选,随即出任英国格林森市市长,在此影响下,撒切尔夫人开始更为宏大的职业蓝图规划。

从政后的1979年5月3日,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后因其性格雷厉风行在任期间奉行一系列对苏强硬政策,被苏联媒体戏称为“铁娘子”。

撒切尔夫人

除了在政治上颇有成就,撒切尔夫人在感情生活上也收获了一生挚爱。两人的爱情始于伦敦街区的偶遇,当丹尼斯开车行驶在伦敦大道上,路边的撒切尔夫人吸引了她的注意力,丹尼斯主动和撒切尔夫人打招呼并邀请其乘坐汽车前往火车站。

两人一路畅谈,经过短暂的接触后,两人留了联系方式并开始频繁联络。

很快,在长时间的相处下,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丹尼斯抱着对撒切尔强烈的爱意,于是向撒切尔求婚了。两人于1951年12月13日在家友的祝福下举行了简短的婚礼,由此正式结为夫妻。

撒切尔和丹尼斯

拒绝国葬,女王破例出席

2013年4月3日,号称二十世纪全球最伟大女性之一的撒切尔夫人宣告离世。撒切尔夫人去世两周后的4月17日,其葬礼被安排在世界著名宗教圣地“圣保罗大教堂”举行。

葬礼仪式上,为了纪念撒切尔夫人的一生功绩,现场装饰特地挑选了撒切尔夫人喜爱的军事政治元素。英方政府发出2000余份邀请函,葬礼嘉宾名单由撒切尔夫人的家人及代表拟定,在英国政府和保守党的协助下最终敲定。

受邀人员包括国家、地区重要政要和代表。葬礼当天,联合国安理会成员为表尊敬,开会前全体起立为撒切尔夫人默哀一分钟。

撒切尔夫人的葬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天上午,撒切尔夫人的灵车从圣玛丽教堂出发,途经伦敦街区是送别的英国群众,人群充满悲恸的哭声。

随后灵柩被转移至皇家炮车队上,按照礼仪葬礼风俗,灵柩随着街道的队列逐步行进,街道两侧有士兵守卫,现场安保措施严密,公众仅能沿街目送。

撒切尔夫人的葬礼

队伍抵达圣保罗大教堂,由英国皇家仪仗队迎接,据悉葬礼现场座无虚席。撒切尔夫人的骨灰被安葬在切尔西皇家墓地,与丈夫丹尼斯相伴。

追悼会现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破例携丈夫菲利普亲王前往哀悼,这在英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根据英国皇室传统,英国女王一般不参加前首相葬礼。

英国女王出席葬礼

历史上也仅有一次例外,是在当年的丘吉尔葬礼,而撒切尔夫人则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和戴安娜王妃一样,享以军事荣誉规格。

然而这场葬礼有人欢喜有人忧,现场仍出现了众多不和谐的声音,一时之间冲突与矛盾集中在葬礼当天爆发。

示威者的活动

葬礼上的游行者

葬礼当天除了参加葬礼的宾客和围观的英国群众,现场几乎成了众多“撒切尔”主义反对者的狂欢派对。反对者们毫不掩饰对撒切尔夫人的“痛恨之情”,他们高举带有讥讽语句的游行字牌,成为了当天告别队伍的人群焦点。

为此,英国大学生们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名为“玛吉告别派对”的行动,伦敦南部布里克斯顿社区也出现了200多人的聚会活动,人们手举香槟,高声呐喊:“麦琪,麦琪,麦琪——死了,死了,死了。”。

撒切尔夫人葬礼当天,当撒切尔夫人的灵车从威斯敏斯特教堂驶出,来自全国各地的示威游行者双臂振奋,挥舞着手中的游行字牌蜂拥而至。一路上,聚集了3000多名示威群众,人群规模远超出席宾客。

示威者的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对的声音紧随车队步伐沿途抗议,面对镜头,大学生们毫不避讳地表示:“即使冒着被捕的风险我们也在所不惜。”

接受BBC采访的工人声称:“是她亲手毁掉了我的家。”

然而,为何一生成就颇多的撒切尔夫人在退出政坛后仍饱受人们非议呢?

撒切尔夫人

富人欢喜,穷人忧

撒切尔夫人就任期间曾实施过众多对英有利措施,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其一向奉行铁腕政策,仍引起了众多国民的不满情绪。

其中,撒切尔夫人最“臭名昭著”的改革政策便是她所推行主导的“人头税”——国家公民无论贫穷富贵需缴纳相同的税务,取消了原有的“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政策。

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认为,国家政府提供给穷人和富人同等级的保护、待遇,国家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不会因其富人的身份而而特殊招待,更也不会因其穷人身份而抛弃他。

基于这番理论,撒切尔夫人坚信穷人没有理由少交税,开始在国内大范围推广“人头税”政策。

但这却成功激发了英国社会内部的矛盾,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是撒切尔夫人将原本完整的英国撕裂了。

撒切尔夫人

其次,撒切尔夫人还宣扬国家私有化无禁区、削减公共开支、控制货币发行、压制工会力量等政策。她主张强调应减少政府干预、开放国内外自由市场和企业化主义,其中私有化政策是撒切尔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再次当选国家首相后,撒切尔以激活国内市场经济为由,公然将国有大型企业低价售卖给资本家,这就直接导致了原本受国家管控的社会资源通通私有化。

在此政策的长期影响下,社会财富往往只集中在国家富人手中,随之而来的便是英国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撒切尔夫人

社会经济的愈发不平等直接导致了国内犯罪率直线飙升,社区严重分化破裂,撒切尔主义变得普遍地不得人心,国内不满的声音日益增多。

许多英国群众甚至公开表示“有钱人喜欢她,但穷人讨厌她”。

伦敦前市长利文斯通则说:“如今英国社会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撒切尔主义的遗产,现在的英国满载危机。”

伦敦前市长利文斯通

职场上的女强人,家庭中的“坏母亲”

除了国际上叱咤风云的政界领导人身份,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其背后的家庭生活鲜为人知。但相较于她在政治上的成就,职场上的女强人却成了位家庭的“坏母亲”。

由于撒切尔夫人长年从事于政界活动,工作事业占据了她人生的大部分,这也直接导致其无暇顾及家庭生活,时常缺席儿女的生活教育。

晚年时期的撒切尔夫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人生最为后悔的一件事便是因为从政事业而忽视了家庭,她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撒切尔一家

1951年撒切尔夫人与丈夫丹尼斯结婚,婚后两年便生下一儿一女,儿子马克和女儿卡罗尔。但由于从政的关系,孩子仅两个月大时,念及工作的撒切尔夫人便将他们托付给支持自己工作的丈夫,离家重返政坛。

到了孩子上学的年龄,考虑到孩子的照顾问题,撒切尔夫人和丈夫决定将子女送到寄宿学校,由此儿子马克和女儿卡罗尔在那里度过了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

到了子女的青春期,撒切尔夫人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在家庭面前却屡屡受挫。

面对儿子愈加暴躁的性情和冷漠叛逆的女儿,撒切尔夫人的母爱在孩子眼里一文不值,甚至还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成长枷锁。

撒切尔和两个孩子

儿子马克时常借着母亲在政坛的名号在外为所欲为、惹是生非。曾在一次参加汽车拉力比赛上,马克因错失方向而与队伍失联,得知消息后撒切尔夫人第一时间调用军机前往搜寻,一番搜寻后,马克才得以生还。

可面对母亲多次的包容,马克依旧毫无长进,最严重的一次甚至借以母亲的名义干扰他国内政,被囚禁在南非的家中,后在母亲的帮助下保释回国。

而从小缺失母爱的女儿卡罗尔也始终无法释怀,母女关系冷淡。用卡罗尔的原话来说,比起对母亲的爱自己更多只是对其身份成就的敬仰和钦佩。

撒切尔一家

晚年的撒切尔夫人在丈夫丹尼斯的陪伴下生活,直到2003年丈夫丹尼斯因病去世。失去丈夫的撒切尔夫人备受打击,记忆力也开始出现严重倒退,一度几近消沉,并逐渐出现中风迹象,不久后被确诊老年痴呆。

很长一段时间里,记忆衰退的撒切尔夫人几乎失去了自理能力,她无法阅读,反应迟钝,难以和人进行交流。只能终日孤独地待在家中,等待着一个又一个黑夜迎来黎明。

每每醒来,撒切尔夫人会安静地坐在偌大的飘纱窗旁,只身远远眺望附近海滩公园上嬉戏打闹的人群。

撒切尔和丈夫

由于事业而缺席家庭的撒切尔夫人,一直到弥留之际,儿女也鲜少陪伴。撒切尔夫人的女儿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她缺席了我们的童年,我们儿时和母亲相见的机会少之甚少,因此她也不应该对儿女有所期待。”

除了和儿女关系冷淡,撒切尔夫人还时常在某一时刻回想起丈夫丹尼斯,由于病情愈加严重,甚至忘却了丈夫早已去世的事实,直到身边人提醒,撒切尔夫人在反复回忆和忘记的过程中反复咀嚼自己饱受争议的一生,直到生命的尽头。

晚年的撒切尔

结语

80 年代,玛格丽特·撒切尔在英国政坛崛起,她是一位以强悍著称的首相。

纵观撒切尔夫人的一生,撒切尔夫人在近现代的政坛犹如一颗闪亮的星星,戏剧化的一生,堪称传奇。

如今时日变迁,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英国社会充斥着对撒切尔夫人褒贬不一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期间,对英国社会、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晚年的撒切尔

虽其众多政策在日后饱受人民诟病,并被民众称之为“独裁统治者”

但在特殊年代,她推崇的一系列政策,成功让曾经一度衰败几近崩溃边缘的英国焕然新生,并成功稳定了英国在欧盟乃至世界的地位。

她所留下的政治遗产价值不菲,即使是在当今的英国政府仍被推崇,而作为英国历史的第一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本身,自然也不会被历史轻易抹灭。

参考文献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撒切尔夫人回忆录》[M]. 第一版. 内蒙古:内蒙古-远方出版社 , 1997年.

宋心蕊、赵光霞. 撒切尔葬礼举行规格等同戴妃 英国女王破例参加[R]. 北京:北京日报, 201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