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有沉浸式的古风场景,氛围浓郁,非常适合古风拍摄,所以这里成为了不少汉服爱好者的基地。”一年多前,礼华汉服馆搬进豫园,老板小王是一个梳着高发髻的“佛系”95后男青年,今年是他从事汉服事业的第6年,同时他也是10年的资深汉服爱好者。

清曲笛声和鸟语, 衣香鬂影映春波。湖心有亭,九曲达岸,参差楼阁遇上穿花纳锦的襦裙,轻纱罗曼,刺绣销金,枝叶藤蔓相卷绕的忍冬纹,显得格外相得益彰。在豫园,碰见身着汉服的游客,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每年的花朝节前后,是礼华汉服店最忙碌的时候。春暖花开,天气与景色为汉服出游增加了诗情画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这些爱穿汉服的人,是当年披着妈妈床单的孩子长大了。玩笑的背后是一个高达百亿规模的市场。

1月,艾媒咨询发布相关报告显示,预测本年度汉服爱好者数量规模达689.4万人,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101.6亿元。汉服不再是仅属于历史读物或者影视剧中的符号,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生活方式。“汉服热”的背后,是国人文化自信的逐渐觉醒,使得年轻汉服创业品牌涌现。

汉服市场经历了早期的高端定制到现在的“百花齐放”,现在主要可以将汉服品牌的经营分为两大主要模式,分别是以电视剧或者经典历史形象为设计核心的IP经济,另外一个是走大众消费路线的低价经营。

IP经济模式的前身是汉服小众时期的高端定制,早在2010年之前,汉服还属于小众艺术,定制化的生产模式决定了制作程序的繁杂和成本的高昂。小m是小王圈中好友,两人因为汉服相识多年,她是最早一批汉服爱好者。曾经为定制一套心仪的汉服需花费大几千到上万不等,但是,以她对代表的汉服资深爱好者对汉服形制、布料织造、纹样设计要求考究,这花费也是在所不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如今,高端定制的商家还是拥有稳定的市场,但是随着技术和工艺的改良,生产效率的提高,促使汉服爱好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同款精品。

国庆节期间,小王的汉服馆每天都有许多人光顾,除了来豫园的游客,这里还是上海汉服爱好者的一个“基地”。节日过后,小王忙着补货,他介绍道:“从18年以后,汉服明显热度有了一个提升。”从2018年明制的大火到2019年宋制的出圈,再到今年唐制的屡上热搜,汉服借助《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长安十二时辰》等影视IP重新将传统服饰的美带到大众面前,引发热议;从流量转化、IP变现的角度去分析,国潮概念在电商平台的强势营销,使得汉服营销场景多元,加大种草转化。都促使了汉服进一步走进大众视野。

在大众点评搜索“汉服”,上海范围内相关数据高达2430条。“汉服体验”、“汉服拍摄”等词在小红书上也热度不减。小王介绍道在店内消费的年龄以15-35岁女性居多,其中学生为主要客群。因此平价汉服也成为了不少学生党的选择,店内汉服的消费一般在300-500元之间。平价汉服的普及以及爱好者数量的增多,是汉服之所以“出圈”的重要推动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百亿的汉服市场成功引入资本的入局,在去年,知名汉服品牌十三余、重回汉唐、十二轮光年等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融资。随着资本的进一步涌入,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汉服商家供应链不成熟的问题,进一步助推汉服市场商业化的进程。

国风摄影品牌盘子女人坊则跻身长沙市2020年拟上市企业名单之列,并在年底前完成了亿元融资,已挂牌申请了IPO,如果一切顺利,汉服赛道即将走出“国风摄影第一股”。

今年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建议将每年的三月初三黄帝诞辰设为国家汉服日,在网络引发热议。大众普遍认为,设立“汉服日”能够增强民族自信,为汉服文化提供宣传输出渠道,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路径。

通过汉服市场的火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文化归属与文化自信。《诗经·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如今,“同袍”成了汉服爱好者们之间的互称,一身侠气。

当汉服不再仅仅是一件衣服,这股百亿热浪才会愈发持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