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BD个性化治疗指日可待。

今年第九届亚洲炎症性肠病大会 (AOCC) 已于10月14日-16日在广州开幕,作为炎症性肠病 (IBD) 领域最受瞩目的会议之一,AOCC再次召集了全球最杰出的IBD领域的专家学者,汇集了IBD预防、诊治、康复以及护理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

在大会第二日,来自法国的Laurent Peyrin-Biroulet教授做了大会发言,就IBD个性化治疗提出了个人意见并提供了宝贵经验。

什么是个性化治疗?

早在1903年,现代医学之父William Osler已经提出了个性化治疗的概念,他说:“好的医生治病,优秀的医生治病人。”近些年随着包括但不限于表型组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及代谢组学的发展,如今的治疗从以往的“一药走天下”时代逐渐步入针对患者特征性改变针对用药的时代。

IBD是多因素导致、十分复杂的一类疾病,因此在治疗前规范诊断并根据差异化的特征用药无疑会提高患者治疗应答率。

陷入困境?可以从头梳理!

尽管涉及到IBD机制探究的基础研究非常多,但目前可被转化的治疗靶点仍然屈指可数。这就要求我们跳出目前的困境,重新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破解难题。

首先,尽管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绘制出人类基因组图谱,并辨识载有的基因。 然而IBD相关基因仅占人类基因组的1%-2%,其余仍有98%-99%的DNA序列功能不清,目前认为它们有相当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一部分DNA的差异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其次,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及工作环境以及兴趣爱好都有差异,每个人所携带的微生物组、所遇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烟雾也会对基因和表达造成影响。要搞清楚以上众多因素可能对IBD产生的影响,势必需要大规模的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且在研究中需要对人群做细致的分层和长期随访。

另外前文已述,表型组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及代谢组学的蓬勃发展让人类对疾病认知日渐透彻,但我们必须肯定,仅从单一组学上认识疾病也是偏颇的。因此:从分子简化论重新做组学整合、并进一步研究不同组学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中的交互或许可以给我们更多灵感。

以上所有意见都是在人脑层面得出的,随着人工智能 (AI) 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将海量数据标准化作为开端,在随后AI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可能作为个性化治疗的标记物。

看得到,未来不会太远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文称:个体化治疗有望成为治愈肿瘤及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手段。

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一篇论文提出:抑瘤素M可预测抗肿瘤坏死因子 (TNF) 治疗的效果。研究者在对于患者应用英夫利昔单抗前测试患者血压抑瘤素M水平,并在用药后持续随访患者对药物应答。结果显示高抑瘤素M水平与再发、部分应答以及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 (UC) 相关;除了抑瘤素M,有研究者认为全血中低TREM1水平也与IBD抗TNF治疗应答不佳相关;除蛋白之外,也有研究者对基因、MicroRNA、肠道及粪便菌群与药物反应效果进行研究。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结论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若要成为临床可参考的指标仍需更高质量的证据、引入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让结论可在更大规模的人群中重复。

但至少,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新的方向。

本文首发: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本文作者:一条锦鲤

责任编辑:XU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征 稿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xh@yxj.org.cn

请注明:【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来稿以word文档形式,其他不予考虑

小编微信:xupeiyu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