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族斗士鲁迅:《狂人日记》为新文化助威,发出时代最强呐喊】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强烈波动了古老疮痍的中华大地。

为救民族危难,远在国外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踏上回国的邮轮致力于文化救国。

同年,在北洋政府教育司任职的鲁迅,受好友钱玄同的邀请,也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用犀利的思想为笔刃,以划破千年来陈旧思想和道德对自由的捆绑。

1918年,为镇压各地暴乱,北洋政府开始当街枪杀革命党人;目睹此血腥场面的国人,却麻木愚昧至极,纷纷当街以钱买人血救命。

目睹这乱世的种种荒唐后,鲁迅数日闭门不出;最终以笔为戈,写下洋洋洒洒地讨封建檄文——《狂人日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子都写着‘吃人’两个字。”

“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如今重读这满目字句,依旧让人不寒而栗;或许我们穷尽想象,也无法勾画出那个时代的悲戚与荒谬。

可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以石破天惊的方式,发出了现代中国的第一声呐喊;它以“救救孩子”的悲戚哀呼,开启了以“掀翻吃人筵席”为战斗方向的思想解放运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后的鲁迅,更是凭借犀利见血的文笔,刻画出众多如《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等经典作品。

这些直戳人性的故事,不仅为中国的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纪元,更如一声惊雷,将国人昏睡的意识和良知彻底唤醒,此后救亡图存的彷徨呐喊声,彻底激荡在每个国人的心头。

就连伟人主席也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纵然斗转星移,时光境迁,鲁迅的作品和精神,依旧受人们敬畏和叹服。

但文坛自古便是“文人相轻之地”,如多年前鲁迅与郭沫若的笔战般,鲁迅去世多年的今天,仍有不少著名作家学者,对鲁迅的作品和地位提出质疑。

如认为鲁迅作品“少儿不宜”的反鲁专家韩石山;

如批判“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没深意的青年作家韩寒;

再如质疑鲁迅“没有长篇小说立不住”、并提出“淡忘鲁迅,我们精神才能自由”的文坛毒舌王朔。

【王朔批鲁迅:没写过长篇立不住,靠雕虫小技蒙不过去】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作家中,王朔绝对是另类般的存在。

他是典型的大院子弟,游手好闲之辈;就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男生那样,无所事事,不爱上学,对写作情有独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王朔风头正盛,跻身顶流作家。

他和马未都、冯小刚等人编剧《编辑部的故事》,成为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

按照王朔的说法,《编辑部的故事》之前的影视作品都不说人话。

接着又把作品《过把瘾就死》改编成电视剧,捧红了王志文。

闲着没事,又把《动物凶猛》改编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更是惊艳全球——

这些轻而易举达成的辉煌战绩,曾让出版社傻了眼,反应过来后,便争前恐后地给王朔出文集。

虽然以前没人这么干,只有离世的作家才出文集;但王朔还是同意了,就是有个流氓的要求——要求实行版税付酬制。

出版社硬着头皮答应了,并给出10%的价码;也是因为《王朔文集》全国热销,中国的出版业才开始市场化。

可以说,他硬是凭着流氓不讲理的作风,提高了全国作家的稿酬;就连深居简出的学者萧乾都感叹:“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他的传奇和独特之处,更是因心直口快、口无遮拦著称于世。

他评说张艺谋:早该灭了,就是个搞装修的;

他评说贾平凹的《废都》,是扒厕所的东西;

他评说金庸的武侠作品:恶心俗气、写东西不过脑子;

因为从来不怕得罪人,几乎各界著名人物都被他讽刺了一遍:莫言、余华、冯小刚、白岩松……逮谁骂谁,所以获得“文坛毒舌”的称呼。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毒舌王朔的目光,有天会落在已故多年的文豪鲁迅身上。

王朔曾在访谈中聊起自己的观点:

“我自己也写了二十年小说,对小说也不会用流畅生动当唯一标准了,我要说,鲁迅的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不是都好,没有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我坚持认为,一个正经作家,光写短篇总是可疑,说起来不心虚还要有戳得住的长篇小说,这是练真本事,凭小聪明雕虫小技蒙不过去。”

看完那些访谈文章,也总结出王朔“炮轰”鲁迅的三点原因。

首先:认为鲁迅先生不是文学家,依据是鲁迅先生没有创作过长篇小说。

“你愤怒的物件是多大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现出多大格局;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

王朔认为:在文学创作领域,检验一个作家是否是大文豪,唯一的标准就是“长篇作品”如何。因为只有长篇作品,才能够完整的体现出作者的整体构思、布局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度和格局的广度,外加文字的驾驭能力等等。

其次,王朔还提出:“只有淡忘鲁迅,我们就进步了,精神也自由了!”

其实在文学界,这番言论很早之前就暗流涌动。

特别是2010年以后,“去鲁迅化”似乎成为文学革新热潮;很多专家和家长也呼吁,中学生课本中不要再出现鲁迅作品,因为鲁迅作品深奥难懂,不利于中学生智力发育,再者就是鲁迅许多作品少儿不宜,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文学教授韩石山所说:

《阿Q正传》《阿长与<�山海经>》中很多内容有污秽文字,不适合学生去读……

当然王朔的言论,并没有韩石山的激进和荒谬,他说:

“鲁迅也有笔到不了的地方,认识多么犀利也别想包打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似乎不是让我们单纯忘记这位文豪,而是忘记鲁迅给中国文坛带来的成就。

王朔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包袱,才能重新发力,当代的文坛才能被盘活。

对于王朔的观点,我有些无法接受。

如果现代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要以忘却历史文化为根本,那有何来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说法呢?

同样的,开创现代文学先河的鲁迅,其作品的重要性和时代影响力不言而喻;与其说他笔下的文字是文学作品,不如说他的文字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变迁和社会风貌变迁。

如果文坛创作真受困于鲁迅风格和影响,这到底该是哪个时代的悲哀呢?

我想,对明事理者来言,真相不言而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文坛各路人士高举“去鲁化”旗帜,大喊“淡忘鲁迅”的旗号时,曾侵略我方国土的日本,却将鲁迅作品视为经典,甚至把鲁迅的作品翻译盲文。

就连韩国学者也感叹:鲁迅是东亚地区圈地最广的作家,他和卡夫卡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关于鲁迅没有长篇作品的现象,其实我也觉得遗憾。

但细品那个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的年代,纵然才杰辈出,但几乎很少有人能够有安稳环境专注于文学长篇的。

鲁迅先生病逝上海时,仅仅走过了半数人生征途。

上天留给他的时间太短,他留给文学创作的精力更是奢侈;因为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他以笔为戈,对荒唐乱世的呐喊和宣战。

所以短暂的五十年岁月,他留下了讨伐时代的诸多檄文,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这些篇幅不长、却直指人心的作品;而这些划时代的文字,也喊醒了愚昧的国人,打破了荒谬无比的封建制度,这样的力量和光芒,至今影响力不减,足够我们敬畏,足够我们敬仰,也足够我们追随!

【中国覆“民族魂”旗帜下葬第一人,作品影响永世不朽】

晚清国势衰落、民族沉沦,很多志士仁人都在谋求“立国”之道,鲁迅也是这样。

鲁迅相比于其他思想家和文学家,更关心的是民族精神问题。

他认为:认为民族若亡,则首先亡在精神;所以他提出以“立人”作为“立国”的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民和良民,而是具有健全独立人格的新人。

我想:这份创作观点,也是鲁迅作品能够针砭时弊,鞭辟入里的核心原因。

他要文化救国,以笔为戈,便把那个吃人的社会和制度看穿了,写透了,揭破了,最后用思想的熊熊火炬将其焚烧成灰…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上海民众将绣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绫旗覆盖在鲁迅的棺上,尊称鲁迅为“民族魂”。

这是中国第一个覆“民族魂”下葬的人,或许也是最后一位。

先生虽逝去,精神长存。

在84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需要清醒的勇士匡扶正义。

如今的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无数的国人尚在梦寐当中;投机倒把者、作奸犯科者、为虎作伥者屡见不鲜,我们依旧迫切需要这样的呼声,唤醒沉睡中的国人。

所以我也希望,每个人真的去读读鲁迅的作品!

看看他那锋利如手术刀的笔,是如何解剖着世人的灵魂,如何解剖世事变幻的社会现状;也听听他那些如惊雷般响亮的呐喊,是如何唤醒了沉睡麻木的国人,以及如何警示着晦暗不明的风云时代。

无论世事如何风急雨骤,我希望每个行路人都能永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