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工作后,翟志刚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今天9时5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也迎来了第二个飞行乘组和首位女航天员。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利伟“难以承受的”26秒

中国火箭研制团队攻克了

这样轻松的画面,不禁让人想起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曾经历的“难以承受的”26秒。在《太空一日》一文中,杨利伟回忆称,“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让杨利伟“难以承受”的源头是共振,这曾是一个世界级的航天发射难题,不仅中国研制的火箭有这个问题,国外的火箭也有。

如何让中国航天员不再承受这样的痛苦,消除火箭飞行失败的隐患?经过调查、分析、计算等,试验人员最终得出结论,问题就出在火箭产生了POGO振动。

在找到问题根源之后,一院研制团队进行改进,原本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的助推器蓄压器上装有两个膜盒,到了长征二号F遥六运载火箭时,膜盒减少至一个。这种改进成效明显,长征二号F遥六运载火箭发射“神舟六号”飞船时,振动量级和振动时间都减小了,航天员反映振动轻多了。

“轻多了”意味着研究方向是对的,可问题并未完全解决。为此,研制团队继续优化设计,将助推器蓄压器改成了“变能量蓄压器”,在不同飞行时段采用不同PV值的蓄压器,该装置能够吸收燃料振动时产生的能量,改变燃料的振动频率,火箭就不再产生POGO振动。

十年之功打造“太空之吻”

2021年,我国正式拉开了空间站建造的大幕。自4月以来,我国已成功实施了空间站建造任务的5次发射,其中包括被称为“太空母港”的天和核心舱,派出两位“太空快递小哥”派送物资,安排两批共6名航天员“出差”外太空。后续,我国还将实施2次空间站舱段的发射、以及多艘飞船的发射任务,每项任务环环相扣,都关系着我国空间站的建造及运营。

要想搭建起这座“太空城堡”,关键要靠被称为“太空之吻”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对接机构则是实现对接的核心。没有它,建立空间站、维持空间站的正常运营,航天员的定期更换,以及提供给空间站一切必要的天地往返运输任务,都无从谈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了神舟十三号多项研制工作

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崇峰介绍,在我国空间站任务中,所有对接机构(包括天和核心舱在内的3个舱段与后续每一艘飞船的对接机构)都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为我国空间站的建造及运营保驾护航。

面对这项世界航天领域内公认的最复杂、最难攻关的技术,八院805所在1995年启动了对接机构的研制立项,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数千次的试验、数以万计的数据积累……一群怀揣着对接梦想的航天人枕戈待旦、埋头苦干了16年。终于在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轴向对接,我国首次实现无人空间交会对接,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仅用一年时间便实现了有人空间手动交会对接。

从2011年首次亮相至今,“太空之吻”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十年间,我国共成功实施15次(含神13)精准可靠对接,经历了从无人到有人、从自动到手控、从几天到6.5小时、从轴向对接到径向对接的创新突破。我国空间站实施建造以来,八院805所研制的对接机构已成功助力4艘飞船实施与天和核心舱的5次精准对接,每次的“太空之吻”都亮点纷呈、精彩不断。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部分内容综合自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

视频制作:刘慧琴

编辑:龚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