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1年10月7日13:00(北京时间19:00),瑞典学院将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萨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

授奖词为:“鉴于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文化与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的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从颁奖词我们也能看出,诺奖赞赏的是对我们的时代有悉心观察,对我们的生活有热切关注的作品。也就是说,时代与作家形成了共振。实际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史上,这样的作品非常之多,它们总能与我们的情感、成长与社会关联。不信,我们就来说说最近网络上的热词——恋爱脑。

恋爱脑,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词,指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感情和恋人身上,甚至愿意付出一些代价,去换取对方的爱意和陪伴。

女明星张雨绮就曾因为在恋综的表现,被粉丝评为“恋爱脑”,恨铁不成钢。那么,为什么恋爱脑会遭到这么多人的抨击呢?

01

心理学家Dorothy Tennov把这种恋爱脑的状态称作“limerence”。在这种状态里,人们往往会 有以下的特征:

  • 侵入性思维:把对方看作全世界,感觉对方侵占着自己的全部大脑,只想每时每刻地与他在一起,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荒废了事业和人生。

  • 患得患失:容易焦虑,容易变得不自信,担心对方不喜欢自己,担心自己会被抛弃,低到尘埃里。如果恋人身边出现“竞争对手”,他们会激起强烈的占有欲。

  • 挫折吸引:当爱情受到阻碍,反而使得彼此相互依赖,更加无法自拔。一旦分手,就感到世界崩塌,甚至做出轻生或伤害对方的极端事件。

Dorothy 认为,这种情感关系,是扭曲和不对等的。

暧昧、复杂、纠结乃至奔溃的情感关系,一向是文艺作品关注的焦点。从萨福的诗歌,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再到现代的爱情小说,每个时代都有关于情感欲望的代表作品。

最近这些年,女性主义学说的影响不断扩大,爱情的幽微书写往往与女性的自我发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众多作品,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从不缺乏这样的佳作。

02

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就写过一本惊才绝艳的小说《钢琴教师》,里面带有浓厚的自传体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40岁的女钢琴教师埃里卡,从小生活在母亲的监管下,始终是“母亲羊水里养的一条鱼”。她的艺术专业,是由母亲精心挑选的;她的交往行为,母亲会派密探严格把控;她的房间没有锁,在母亲这里没有秘密。

埃里卡,本意为荒野上的花朵。可这朵花,早早地凋谢了。

但在一次音乐表演上,埃里卡结识了一个小她二十多岁的男孩克雷默尔,彼此深深吸引。克雷默尔洋溢着青春的懵懂和热情,唤醒了埃里卡长期压抑的潜在性意识。

埃里卡太过在乎克雷默尔,像没了水一样的鱼,死死咬住他,直到心理变态和疯狂的地步。 她把母亲带给她的枷锁,施加在这个年轻的男孩子身上,结果遭到克雷默尔疯狂的报复和性暴力。

最后,当埃里卡走出发霉的房间,走向阳光下的人群,看到克雷默尔正快活地搂着一个姑娘大笑。她表情淡漠,将手中的刀,刺向了自己的肩膀。

世界毫发无伤,只有她浸在鲜血里,活在失去自我的痛苦里。

其实,先民们早在《诗经·氓》里告诫过我们:“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就是摆脱、脱身的意思。

耶利内克在《钢琴教师》里,给出了“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后果。女性总是被禁锢在男性话语下,而她要做的,就是揭露两性关系中,这种存在的规训和损伤。

03

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会陷在感情里,找不到自我。明明知道他很渣,却仍然放不下他;明明知道不值得,却仍然飞蛾扑火。

这不仅是我们个体的“恋爱脑”,更因为整个时代生存状态就是这样。

同样,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书写过一篇讲述女性成长的小说《逃离》

主人公卡拉出生在普通家庭,学习成绩也十分平平,是同学们用来嘲笑的对象。但是她并不在乎周围人的眼光,她唯一想做的,就是住在乡下和动物打交道。

在18岁那年,卡拉与马术学校的教练克拉克相爱了。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和克拉克私奔。

这是她的第一次逃离。

然而,逃离后的卡拉并没有过上她想象中的幸福生活。克拉克有着非常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特点,“他什么时候都冲着她发火。就像是心里有多恨她似的”。在克拉克看来,“脾气不火爆还算得上是男子汉吗?”

快要被逼疯的卡拉,开始了第二次逃离。

可是,当她坐在开往多伦多的大巴车上,看见自己离熟悉的家越来越远,周围的景象越来越陌生时,她独自面对生活的勇气,渐渐被未知的恐惧所吞噬。

最终,她选择下车,给克拉克打了电话。

可以说,卡拉的两次逃离都失败了。她想抗拒生活,却无能为力;她想寻找自我,却摆脱不了困境。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个现代人的写照?

那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去真正逃离这种负面状态?

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文学和阅读里,去认识自我,认识时代。只有将目光放远,格局打开,才不会囿于无谓的烦忧,而是具备清醒的头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除了摆脱“恋爱脑”外,豆瓣时间在最新上线的专栏《以文学与时代的名义发声——与15部诺奖作品美妙相遇》,为大家精挑细选了一份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书目,围绕着“自我与时代”为年轻的女性面临的种种问题给出答案,比如:

  • 怎样打破性别的桎梏?

  • 怎样正视疫情的创伤?

  • 怎样摆脱娱乐综合症?

这是一堂文学课,也是一堂构建自我世界观和独特人生观的人文价值体系,我们特别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访问学者张勇,进行独特新颖和批判性的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勇老师专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近现代思想史及文化研究,出版有学术专著《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并发表论文多篇,他的课程《诺贝尔文学奖经典作品研读》备受学生欢迎,好评如潮。

在《以文学与时代的名义发声——与15部诺奖作品美妙相遇》里,张勇老师为我们挑选了14位作家的15部作品,从5个热门话题展开论述:

这堂文学课并不艰涩,也不枯燥,更像是在一间咖啡馆里,聆听舒缓的乐曲,细品醇香的咖啡,共享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探求真正的自我。

新课上线,后浪学堂诚意满满,79元早鸟价优惠,希望各位在这个秋天,以及接下来疫情尚未远去的第三个冬天,有阳光与文学一同照耀。一起在这个秋天,开启一场诺奖文学的奇幻之旅。

扫码购课 ↓ ↓ ↓

开启一场诺奖文学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