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至今日,中国留学圈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人出国不是为了扭转命运,而是把它当作扩宽人生视野的一段旅程。

完成学业后,选择留在国外,或是回国工作,完全可以遵照自己的意愿。但在上世纪80年代,留学人才的归国问题,是和国家利益直接挂钩的。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各方面的人才稀缺,由于当时国家经济薄弱,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比较有限。后来,为了加大对留学教育的投入,中国开启了公派留学的新时代。

1978年6月23日,小平同志在清华大学交流时,谈到派遣留学生的问题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的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

这之后,公派留学成为了国家战略性方针,对中国经济、科技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公派留学也面临着严峻考验,由于学生归国率很低,导致国内人才出现大量缺口的现象。

当时许多人出于改变命运的目的走出国门,经历了美国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后,就把家国大义抛在了脑后,这其中不乏各大高校的学子。

以复旦大学为例,从1979年-1996年间,有1422名学生参与公费留学,其中有902名学生回国,回国率仅有63%。当时这些高校人才的流失不仅给学校,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当初国家为这些学生提供公派留学的机会,并没有用制度、道德约束他们,而是期望他们拥有一颗爱国心,回国后为祖国发展建设出一份力。

不过,自私是人类的天性。在国外,能够享受优渥物质的生活,还能在良好的学术环境里,不断刷新自己的科研成果,而在国内,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在这种巨大的资源落差面前,如果身上没有肩负着使命感,很难做出舍身取义的选择

虽然公派留学的归国率有些堪忧,但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能够取得巨大突破,并在世界舞台展露拳脚,公派留学人员在这个进程中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科研领域,公派留学归国人员充当了开拓者的角色,尤其在一些重要学科领域,通过他们不断研究创新,填补了技术领域的空缺,让国家摆脱了对其他技术大国的依赖,实现了科技自主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在美国进修8年后,拒绝美国80倍工资,毅然选择回国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归国后的20年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发明碳/碳复合材料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作为大飞机制动第一人,他为保障我国航空航天战略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最美的的逆行者,是新时代的国民英雄。

归国艰难,致力科研发展

1978年,黄伯云通过招生考试,获得了公派留学的资格。在爱阿华州立大学就读期间,他凭借优异成绩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在美国顺利读完硕士和博士的课程后,黄伯云又前往田纳西大学攻读博士后,别人要用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学业,黄伯云仅用了8年就顺利毕业,可见他确实是学术方面,确实是天赋异禀。

黄伯云还在田纳西大学读书时,每个月就已经能领到上千美元的工资,而且黄伯云老师非常赏识他,希望他毕业后,可以留校任教。对于老师的提议,黄伯云拒绝了。

能够拒绝如此好的工作条件,从黄伯云的角度来说,并不是件简单的事。80年代末期,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建设正在开展中,但工资待遇和美国不在一个级别上。

当时高校教师每月工资不到100元,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教师与其他行业工作者的收入正在逐步扩大,作为从美国留学回来的高级人才,黄伯云在国内的待遇和他的工作能力并不成正比。

黄伯云30多岁走出国门,当时他带着全家去了美国。从田纳西大学毕业后,黄伯云决定回国就业,家里人对此大多持反对意见。

尤其是孩子,在美国读书的环境很好,她不太想回国。不过,黄伯云回国的意志很坚定,他希望能够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黄伯云回国后,就遇到了种种困难,当时国内正处于经济发展起步阶段,物资相对匮乏。黄伯云因为刚回国,没有户口本,到粮店也买不到粮食。

不仅如此,他在美国工作时,单位给他配置了两部汽车,在国内,他只分配到了两辆自行车。工作环境方面,国内和美国也无法相提并论。

黄伯云在美国读大学时,专业方向是粉末冶金研究,美国从1930年就开始这一专业研究,并且拥有完整的工业生产流水线。在国内,这一技术的发展还未开始。黄伯云选择回国,不仅在工作上要从头开始,在学术积累上,也可能因此断层。

黄伯云清楚知道,回国后事业发展不会如在美国时顺利,但他不后悔,他说:"国家派我们出去,是希望我们学成回国,留学生哪能学完留下?"

国外的生活、科研条件确实优渥,对于黄伯云来说,尽己之力报效国家才是最重要的事。实际上,黄伯云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通过帮助国家不断进行技术突破,也获得了精神和生活上的满足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初公派留学的那批人,只要学成归国的,大部分都成了院士级别的人物,大家比较熟知的钟南山院士,就是早期走出国门学子中的一员。

他从伦敦大学毕业后,也受到了学校教授的挽留,当时钟南山因为心系祖国,谢绝了教授的好意。钟南山回国以后,就致力于为祖国医学事业服务,和黄伯云一样,他们都在专业领域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钟南山院士在SARS和covid—19疫情爆发之时,曾深入一线,他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解决疫情问题提供了可行性办法。

因为今年这场疫情尤为受关注,所以在疫情中表现突出的钟南山院士,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他曾经的功名成就,也开始被人津津乐道。

黄伯云虽没有获得和钟南山一样,名声大震的机会,但他在高技术领域的突破成就,也是备受国家认可的。

他研制的高性能飞机机轮和刹车系统,为我国C919和进口先进战机提供了成套的制动部件。中国建设发展的这几十年,如果不是有黄伯云在先进材料领域的突破成就,可能国家还会持续性的被美国掐住脖子。

就如今天华为芯片面临的缺口一样,总是受制于人,科技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黄伯云为祖国做出的努力,值得在国际发展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

压力巨大,攻克科研难关

2005年,黄伯云凭借高性能碳/碳复合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技术一等奖,在此前的6年时间里,这个奖项一直出于空置状态,直到黄伯云的出现,为国家技术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对黄伯云的这项技术突破有些难以理解。通俗来说,高性能碳/碳复合航空制动材料,就是飞机的刹车材料,就像汽车需要刹车一样,飞机着陆时,也同样需要刹车。

由于飞机降落时需要很大的能量,要让飞机安全着陆,就需要先进的刹车材料

黄伯云的突破成就在于,发明了材料的制备方法,让国家实现了材料的自主生产,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而在黄伯云没有发明这一技术之前,在飞机零件消耗上,我国极度依赖国外市场。

90年代初期,我国大量进口国外飞机,给国内航空自主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加上西方国家对刹车片技术实行技术封锁,我国每年都要耗费大量资金,购买国外制造的刹车片。

因为刹车片单价昂贵,国家没有能力购买太多,所以常常会出现民营飞机和军机共用一个刹车片的现象。

不过,经常性的"拆东墙补西墙",对国家来说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摆脱这种麻烦操作,只有自己进行刹车片研发,才能最终攻克难关,但当时国内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型人才。

黄伯云回国后,了解到国家对刹车片的需求,迅速将科研方向从粉末冶金转到了飞机刹车片方向,由此开启了长达20年的技术研究工程。虽然黄伯云回国之后就响应了国家号召,但对于刹车片这项高新技术,黄伯云也是第一次接触。

后来他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带领团队从0开始,经过数年研究,取得了在技术理论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然而,在理论应用实践之初,就发现了不小的问题。黄伯云团队在实验室研究时,只使用了小批量样品进行实验,在实际生产中,要进行批量生产,就发现了技术并没有达到规模生产要求。

令黄伯云倍感压力的是,前期团队在研发时,已经投入了上亿的资金。发现技术没有达到规模生产要求时,这批资金已经快要用完。

当时黄伯云所在的研究院,只有几十名研究人员,对他们来说,如果耗掉了上亿的资金,但最终没有得出可行的研究成果,他们整个团队都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黄伯云曾坦言,在开启这项研究之前,有些研究员认为不该选择这个项目,因为难度太大。在黄伯云看来,他决定接受这个项目,是因为国家有需要,只有攻克这项技术难关,国家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在黄伯云研究遭遇瓶颈时,他并没有放弃努力,而是迎难而上,扛住压力,致力于技术的研发突破。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黄伯云团队最终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找到了解决方法。后来这项技术投入生产后,实现了批量生产的需求,黄伯云也凭借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的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高性能碳/碳复合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让国家生产出自己的刹车片,在航天工业和现代高技术产业中,这项技术都可以得到广泛引用。

这个材料可以做固体火箭发动机,也可以用做太阳能产业中的保温材料。通过不断的研究,会发现这项材料还会被应用到更多领域。

对于黄伯云来说,用心研究几十年,能得出这项研究成果,已经不愧于他的人生。他这一生致力科学研究,能够让研究取得成果,造福国家,造福广大百姓,就是他从事科研研究的最大意义。

构筑平台,培养科研人才

1988年,黄伯云回国后,选择了回到母校中南工业大学当老师,此后,黄伯云的命运都跟母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后来,中南大学成立,黄伯云升任校长。在他担任校长的十几年里,中南大学被建设成了全国一流高校,学校每三年就会获得国家级的科技奖。

不仅如此,中南大学还出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家,比亚迪的王传福,三一集团的梁稳根都曾在这所大学深造,他们都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南大学杰出代表学子。

黄伯云担任中南大学校长期间,将国家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构筑了高校科研发展的平台。

2012年,中南大学研发的先进碳/碳复合材料,正式被运用到国产大飞机C919中,并成功获得欧美航行许可证。这意味着中国碳/碳复合材料已经被国家同行认可,代表中国制造业已经向高端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黄伯云作为第一代公派留学的学子,他回国后的科研发展史,是同中国科技发展亦步亦趋的。如果当初中国没有黄伯云这一代人,恐怕中国的发展还要历经几十年的摸索,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也因为有了黄伯云这样的爱国人才,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如今的中国,虽然在科技领域和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

但我们始终相信,只要中国人团结一心,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发展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无论是在科技还是经济领域,都能走到世界的巅峰,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