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读: 支气管哮喘应该怎么治疗?中医?西医?还是中西医?若用中医治疗,又该根据什么病机选方用药呢?一起来学习一下柯新桥先生从肾虚的角度解读和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吧!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多发病之一。中西医治疗本病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临床上若能互相取长补短,常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从80年代末至现今,我们曾开展对支气管哮喘的专题防治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拟就该病的发病机制、选方用药诸方面,略述个人粗浅心得。

1

肾虚为本

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因病机

支气管哮喘临床分为缓解期、慢性持续期和急性发作期,然无论何期,“肾虚”(尤其是肾阳虚)是本病最根本的病理机制。

临床观察到,本病急性发作时咳逆喘气,哮鸣有声,而粘痰一经咯出,则病情常可迅速缓解。由此说明宿痰停伏于体内,遇某种诱因(如感受风寒或风温、劳倦、食用某些致敏食物等)而触发,是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因病理。

然宿痰内伏则与病者先天禀赋不足、肾之阳气亏虚密切相关。肾阳乃机体阳气之根,总司气化,又可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若阳虚则温化失常,脾肺水津不布,继而化痰生饮,伏留于体内,遇感而诱发哮喘。

由于先天不足,故大多自幼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渐充,部分病人可逐渐自行向愈;反复发病,肾虚更甚,摄纳失常,故时至成年,则较难治愈,病程日久,每致阴阳俱虚。

因此可以认为,肾虚是发病之本,临证治疗时,无论是慢性持续期还是急性发作期,即便痰浊内盛,哮喘严重,笔者亦主张适当选用益肾温阳纳气之品,以提高临床疗效。

本病缓解期患者或似于常人,无症状体征可辨;或表现为程度轻重不等的肺肾虚损之象。

肺气虚则每见声低气怯、动则尤甚,或自汗、易感冒;脾气虚,运化失常而出现食少便溏,形瘦无华;肾中阳气不足则可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脉沉迟无力等候。

三脏俱虚为其本,其中肾虚为发病之关键。这是因为久病哮喘,肺脾气虚,日久必穷及肾,致使摄纳无权;或肾阳素亏,无以温补脾肺,势必形成肺脾肾阳气俱虚之证。

即便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体征可辨,但仍存在有一定的“潜在肾虚”,只是没有显现出来罢了。

近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表明,本病肾虚(主要为肾阳虚)常贯穿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肾虚”本质可从内分泌、细胞和分子水平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等方面得到部分证实。

如患者的内环境、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及17-酮类固醇含量低于正常人,周围血液中血浆皮质醇水平低下。

而用补肾阳为主的方药治疗后,可以改变上述有关指标,从而进一步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支持“肾虚”说。

2

益肾温阳

防治支气管哮喘的基本法则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补肾为主(尤其是益肾温阳),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思路与方法是正确的,疗效亦是比较肯定的。

一、急性发作期及慢性持续期

笔者认为,由于肾虚这一基本病机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故急性发作期或慢性持续期在常规中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选用益肾温阳纳气之品,常能明显提高哮喘的防治效果。

临床上,现一般将支气管哮喘分为寒哮、热哮两大证型进行辨治。

寒哮:

症见咳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少痰或咳吐稀痰,不能平卧,胸膈满闷如窒,面色苍白或青灰,背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或见恶寒发热、头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等。治宜宣肺散寒,豁痰平喘。

方用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桂枝、五味子、干姜、紫菀、款冬花、苏子、地龙各10克,法半夏12克,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白芍各15克,细辛5克,甘草5~10克,并随症加减。

如喘甚加白芥子、莱菔子各15克。

热哮:

症见喘促胸闷,喉中哮鸣,声若曳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痰色黄而胶粘浓稠,呛咳不利,胸闷烦躁不安,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或伴发热、头痛、有汗;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脉滑数。治宜宣肺清热,涤痰利气。

方用越婢加半夏汤加味:炙麻黄10克,石膏24克,法半夏9克,苇茎30克,竹沥、生姜各12克,瓜蒌仁、仙灵脾、补骨脂、黄芩、桑白皮各10~12克,甘草6克,并随症加减。

哮喘剧者加葶苈子、地龙各12克;热痰壅盛,阻塞气道,气急喘甚者,加吞猴枣粉,每日2次,每次0.3克。

然无论是寒哮还是热哮,均宜主张在主方中加用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等益肾温阳之品,常可明显提高疗效。

近年来笔者更主张用自拟经验方固本平喘汤为主方,随寒热等证加减,颇有疗效。

具体方药为:炙麻黄、杏仁、甘草、黄芩、地龙、当归各10克,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川芎、丹参各15克,黄芪30克。

此为基本方,如寒证加细辛、桂枝等;热证加连翘、鱼腥草等;痰多加橘红、法半夏等味。每日1剂水煎服。

二、临床缓解期

此期采用补肾为主的治法,对于预防本病的反复发作或进行性加重更具有重要意义。

原则上,选方用药须结合本病的病机特点,重在益肾温阳,且又当兼顾补脾益肺、活血化瘀、祛除内伏之痰。

以下几首笔者常用经验方剂,各具特色,临证时可酌情选用之。

补肾防哮丸:

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熟地、山萸肉、菟丝子、丹参、白术各30克,黄芪、当归各60克,五味子、附片各15克,法半夏、胆南星各20克,胎盘1具。按比例研粉,炼蜜为丸(或泛水为丸)。

每日早晚各服9克(小儿酌减)。

本方重在培补先天,温肾壮阳,以增强抗病能力;兼顾补益脾肺之气,培养后天,以杜绝生痰之源;同时选用法半夏、胆南星等祛除内伏之痰;久病入络,故用当归、丹参活血化瘀,综观全方,颇合本病缓解期病机特点。

对于季节性发作者,宜于好发季节前2个月左右开始连服3~6个月;常年性发作者,可于喘止后(亦可于立秋后)连服3~6个月。可连服3~5年,以病情稳定不复发为度(发作期间亦可服之)。

固本防喘胶囊:

本方系笔者近年来总结的又一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经验方。

药由黄芪、雄蜂蛹、淫羊藿、巴戟天、太子参等组成,研制成胶囊,每粒含生药1.0克。

该方尤其适用于儿童(特别是伴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儿),2岁以下每次服1粒,随年龄增长逐渐加大剂量,到14岁左右可服5粒,3次/日,连服3~6个月为1个疗程(宜于8、9月份开始服用)。

若无成药,亦可用固本防喘胶囊加减改成汤剂服用,即固本防喘汤:黄芪、菟丝子各30克,白术、太子参、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川芎、丹参各15克,法夏、黄芩、桂枝、当归各10克,并可随证略作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

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每年服药约2~4个月左右,连续或间断服药。

河车大造丸:

此成药亦有较好的疗效。每次服10克(小儿酌减),3次/日。本方适用于“肾中阴阳俱虚者”。

由上海第一医科大学脏象研究所研制的中成药补肾防喘片(由生地、熟地、附片、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等组成,又名温阳片),亦系以温补肾阳为主的方剂。

本文选摘自《柯新桥中医医学论文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06年3月。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