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潮又名王审潮,生于唐武宗会昌6年(846年),史书说他是秦将王翦之后,与王羲之同宗,不过这些历史名人距王潮所处的晚唐,实在太过久远。据王家族谱文献记载,王潮的的确确有一位距离他生活时代很近,且身份显赫的先祖,这位先祖就是曾任职固始县令的王晔,论及辈分,王潮得称呼王晔为高祖。不过尽管如此,王家到王潮这辈人,早已家道中落,不复昔日繁华。

王潮虽说家世一般,但早年他曾在固始县衙,做一名佐史胥吏。王潮一共兄弟三人,他是王家长子,在他之后,还有两个弟弟,这两位弟弟分别是,二弟王审邽和三弟王审知。王家三兄弟威武雄壮、不同凡响,被时人称为“三龙”,以勇猛有才略,闻名乡里,在当地很有声望和影响力。倘若在太平盛世,王潮或许就像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纵然不凡,也只能蹉跎岁月,了此一生,但他偏偏生活在唐末那个风云激荡的乱世,这就使得他能在后来趁时应运,带领两个弟弟一道建功立业、叱咤风云。

加入义军,南征北战

唐朝末年,强盗群起,就在黄巢攻陷长安,建立大齐金统政权的同时,淮南人,屠户王绪也不甘寂寞、携手自己的妹夫刘行全,聚众五百,攻克寿州,扯旗造反,并一路攻城略地,拿下光州(今潢川)。中和五年(885年),王绪又率领万人大军,攻陷固始、在闻知王潮的大名后,马上拉王潮三兄弟入伙。

此时的河南地界很不肃宁,这里有两股势力非常强大的割据政权,他们势不两立,彼此争斗不休。一个是占据蔡州的秦宗权,另一个是割据汴州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在当时,王绪投靠的是秦宗权,并被秦宗权任命为光州刺史。要说秦宗权麾下,真的是人才济济,纵观整个五代十国的历史,共计三位开国君主,出自他的名下,他们分别是前蜀王建,楚国马殷和闽国王审知,而且这三人后来还都修成正果,可秦宗权本人却毫无政治头脑,他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称帝,与唐分庭抗礼,最终身败名裂。

目前而言,最令王绪头疼的是,秦宗权这厮,贪得无厌、所求无度。为了和朱温在中原争雄,他竟不停差人,向王绪征要钱粮物资。要知道,大家乱世为匪,就为一口吃食,别人投奔你,尊称你一声大哥,就是希望“大树底下好乘凉”,弄两个钱花花,在关键时刻,有大哥罩着自己。现在可倒好,大哥不但不给钱,还不停找自己要钱花,这样的大哥,要他何用。不过一想到秦宗权兵强马壮,且为人凶暴,王绪就气馁了,他是左右为难。思来想去,王绪觉得索性自己带领队伍,让城别走,离开河南这个是非之地。

就这样,王绪率领五千光州兵,还有一些自愿跟随的民众,一路向南转移,他们先渡过长江,再经过江西洪州(南昌),虔州(今赣州),翻过武夷山,进入福建地界,并接连攻克汀州(今长汀)、漳州等地,这时王绪部曲已发展到数万之众。唯一让人遗憾地是,王绪目光短浅,缺乏战略眼光,他的军队,采用的其实还是黄巢式的“流寇”作战之法,以战养战。即攻下一地,剽掠一空即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就这么一支东游西荡的部队(还有家属),依靠步行,竟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前行了1000余里。要知道,这支军队是名副其实的步兵,行军完全靠两条腿。

王绪虽然聚众起事,颇具胆略,但他早年不过一杀猪屠户,文韬武略更是欠缺。这样的出身和知识结构,就决定了在他的性格中,暗藏很多嗜杀多疑的偏执因子。这也难怪,战乱时期,人心叵测。毕竟他此刻干得又是造反的活,一旦部队中有人图谋不轨,将他捆绑,押送至官府,那他就死路一条。即使兄弟们不要他的项上人头,只抢他的头领之位,根据历史经验,那他也性命堪忧,凶多吉少。更何况此时,他又轻信了军中藏有“王者”的谶纬谣言。

为了保住自己性命和领袖位置,王绪干了一件引发众怒的蠢事,他竟刻意寻找借口,把军中有影响力和有能力的将领纷纷处决。这就一来,整个军营,人人自危。另外,为了保证行军速度,节省粮草,王绪还规定,把军中老弱病残,也就是随军家属弃之不顾,这就更惹得大家极度不满。王潮三兄弟侍母至孝,此刻王母就在军中,如果真按王绪的将令行事,年高体弱的王母就得命丧荒野。

有一次,王绪见王潮背着老母,在山涧中行走,大怒道:“你是我的部署,为何违我将令,军法无情,可别怪我不客气”。王潮愤愤不平回应:“人生在世,谁非父母所生,我等兴义兵,诛暴乱,当以孝为本,将军怎能教唆儿子抛弃母亲,行如此不仁不孝之事呢?”

见王潮不听将令,还出言顶撞,王绪怒不可遏,竟然拔剑,要杀王母董氏,王潮和两位弟弟哪里肯任其所为,赶忙以身护母道:“老母生我,将军用我,皆是大恩,将军若杀我母,请先杀我兄弟三人”。军中很多人和王家兄弟交好,见状也纷纷叩头求情,求王绪饶过王潮,无奈之际,王绪只得勉从众意,放过王潮。

经此之事,王绪内心更加不安,他觉得军中将校,屡屡违抗将令,不把他这个头领放在眼里,时间一长,哗变这种事,说不定都有可能发生。之后,他对手下人的猜忌和屠杀,更是变本加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兄弟同心,统领三军

为了自保,也为了这帮出生入死弟兄的前途,王潮找来王审知、王审邽商议对策。经过研究,王潮决定将解决王绪的突破口,放在刘行全身上。于是有一天,王潮就请来刘行全,煞有介事地对他说:“刘将军骨骼惊奇,天日之表,照目前形势,估计王绪将军放你不过,请善自珍重”。刘行全一听,顿时冷汗直流,因为近来的确不断有人被杀,这让他整日里提心吊胆,战战兢兢。而且此时的王绪,早已丧心病狂,自己危在旦夕,也确是实情,不容他刘行全不多想、不害怕。

既然你王绪不仁,就休怪我刘行全不义,一次,在南安行军途中,刘行全和王潮联手,带领自己的心腹弟兄,趁其不备,还真的将王绪绑缚羁押,顺便解除他军中统帅的权力。三军将士闻信,个个无不拍手称快。真不知王绪被捉之后,有何感想,估计他会偏执地认为自己还是心太软,杀人太少,为何不早早除掉自己这个吃里扒外的妹夫呢。

三军统帅王绪,既然已经下课,现在当务之急,就是选择一个新头领上台,继续领导大家。这时,王潮倡议,推举刘行全为帅。刘行全虽说能力一般,但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这时候,真正能领导大家,走出困境的只有王潮。于是在接下来是时间里,王刘二人便玩起了“推让”的把戏。

这种“三让而后受”的戏码,相信经常看历史书和影视剧的朋友,肯定不陌生。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人怎么个个都这么虚伪啊。仔细琢磨,其实不然。因为在推让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借机试探出大家的真实态度,到底是真心拥护,还是假意附和。条件成熟还则罢了,如果时机不到,自己贸然接受,那就等于把自己置于极大的危险之中。面对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保持适当的冷静和矜持,本来就是政坛人物在进行权力博弈时必备的心理素质。

王审知见大哥都不敢当带头大哥,让到自己时,他就更不敢接受了。在经过一轮冗长的推让过程后,这支军队的统帅权,最终归属王潮,同时王审知被任命为副帅,刘行全为先锋官。

新一届领导班子搭建完毕,下一个议题就是,作战方略问题。开始我就讲了,王绪采用的是“流寇作战”,这种作战策略,最大的问题就是军队始终没有稳定可靠的后方基地,后勤补给经常中断,大家饥一顿饱一顿,因此,历史上但凡采用此种作战方略的人,一般都难成大业,黄巢就是前车之鉴。

王潮觉得,自己首先要改变这种短视的战略打法,最好能带领部队,原路返回,在老家光州,建立根据地,再与中原群雄争衡天下。不过行军至泉州时,他改变了主意,因为这时泉州著名乡绅张延鲁竟然率领众人,请求王潮率军驱逐泉州刺史廖彦若。廖彦若其人,贪鄙无能,鱼肉百姓,民愤极大。经过短暂思索之后,王潮作出一个彻底改变他自己和王家军命运的关键性决定——这一次他要顺应民意,不再急于率部返乡,而是先攻下泉州,以为根本,再图大业。

华丽转身,蛰伏待机

于是,王潮命王审知挂帅出征,在打了整整一年后,泉州才最终被拿下,城破之后,王潮替天行道,杀掉万民切齿的廖彦若,这一年是唐光启二年(886年)。私杀朝廷命官,这在以前,绝对是灭族大罪,可现在不是乱世嘛,大唐王朝自身都还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天子唐僖宗哪还有心思管福建这点小事。

王潮的确深谋远虑,有了泉州这块用武之地。他认为自己当务之急,是要漂白身份,毕竟在此之前,他率领的这支军队,名为义军,实则流寇。于是,王潮备下厚礼,修书一封,言辞恳切,请求当时的福建封疆大吏,观察使陈岩,上书朝廷,请封泉州刺史一职。陈岩是老官僚了,人精一个,他很清楚福建当前的形势,虽说王潮初来乍到,但能力非凡,极不好惹,不如卖个顺水人情,同时也能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在见到书函和礼物后,就痛快答应了。很快,加盖皇帝玉玺的泉州刺史任命状就下来了。

有了朝廷正式的委任状,王潮摇身一变,也成了朝廷命官,他以后再有任何举动,也就名正言顺了。身处乱世,百姓最渴求的无非就是社会安定和吃饱穿暖。王潮出身底层,自然更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自主政泉州以来,他安抚流民,鼓励垦荒,善待兄弟,很快获得泉州军民上下一致的爱戴和拥护,王潮本人也声望日隆。

王潮是时势英雄,所谋甚大,仅仅拥有泉州一地,显然不能让这位踌躇满志的刺史大人满意,他还需要扩张新领土。按说这时候,进攻首府福州,对他而言,是个绝佳选择,不过此刻坐镇福州的陈岩对自己有恩,而且两人私交不错,关键是陈岩很欣赏王潮。因此,此时自己要是恩将仇报,贸然进攻福州,恐惹人非议。在江湖上混,这点人情世故和做事规矩,王潮自然明晓。

皇天不负有心人,命好就是不一样,这回连老天都来帮王潮了。原来,唐大顺二年(891年)底,陈岩病逝。临终之前,陈岩还曾派人召王潮,准备托孤,希望由王潮接替自己,治理福州。这对急于扩张的泉州军而言,真可谓“天上掉馅饼”,王潮得信,自然喜出望外。不过后来的历史表明,他高兴得太早了。

平白无故将一个大州,拱手让给别人,陈岩妻弟、护军都将范晖(一说是陈岩女婿)内心愤愤不平,他觉得姐夫真是老糊涂了。所以,陈岩刚刚病逝,范晖就命人严守福州四门,对外宣称自己是福州留后。要不说范晖这小子利令智昏呢?他也不想想,王潮是什么人,那是乱世英雄,自己如此横生枝节,王潮岂能善罢甘休。不过更可笑的还在后面,范晖其人,毫无远略,他天真地以为,自己只要当上福州留后,就万事大吉,于是乎这位新上任的范留后,得意忘形,整日不理政事,花天酒地,福州军民见状,在大失所望的同时,尽皆归心王潮。

见范晖这小子如此不晓事理,王潮怒火中烧,心说之前之所以不动福州,那是看在你姐夫陈岩的面子,现在陈岩死了,这层顾忌也就没有了。既然你不识趣,那我们就只好兵戎相见,看看福州这块风水宝地,到底花落谁家。

称雄闽地,割据福建

唐景福元年(892年)二月,陈岩尸骨未寒,王潮就急不可待,派堂弟王彦复和三弟王审知出兵进攻福州。在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征战之后,福州最终被王审知率领的泉州军拿下。

福州一役,王潮军声威大震。为了争取人心,王潮身着素服,厚葬原观察使陈岩,并将女儿嫁给陈岩之子陈延晦为妻,还重金抚恤其家属,陈岩旧部,见王潮如此仁义,很快表示臣服,建州(今建瓯)刺史徐归范、汀州(今长汀)刺史钟全慕还亲赴福州,献上表册,纳地归附。可以说福建全境,王潮兵不血刃,传檄而定。至此,福建五州,尽数为王氏所有,唐景福二年(893年)六月,王潮离开泉州,入主福州。同年十月,唐昭宗还专门下诏,正式册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陈岩之前的职务),王审知为福建观察副使。

短短八年,王潮就凭借个人努力和家族力量,从一介布衣成长为一方诸侯,实现了乱世豪杰割据称雄的人生宏愿。

大丈夫当纵横四海,怎可作茧自缚。不过此时老家固始,王潮是回不去了。而且从此之后,王潮和王家军这一众弟兄,彻底绝了回归家乡的念头,反而一门心思,希望能在福建当地扎根立足。

乾宁三年(896年)九月,朝廷升格福建为威武军,唐昭宗正式册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

乾宁四年(897年)冬,王潮病重。弥留之际,他对后事做了妥当安排。为长远计,他不惜牺牲亲生之子的继承权,得罪二弟王审邽,将军中最富才干及极具威望的三弟王审知立为新一代威武军节度使,掌理福建全境军政事务。同年,王潮病逝,享年五十二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雄魅力,大家风范

(1)巨大的历史功勋

提及王潮和王审知这两兄弟,不免让我想到汉末三国的孙策和孙权。《三国志》称赞孙策功劳说: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这句评论其实同样适用于王潮——割据福建,潮之基兆也。闽国的实际统治地盘,也就是所谓的福建五州。这些地盘在王潮生前,就被其实际征服和现实拥有,因此,某种意义上说,王潮才是后来闽国真正的第一奠基人。后来的王审知治理闽国,开发福建,让当时的福建民众过上较为安乐的富足生活,追本溯源,其实都是基于王潮占据福建这一基本事实和巨大功劳。

(2)非凡的政治才略

王潮原本是王绪部下,但在其掌控军队后,能及时放弃“流寇作战”战术,主张建立根据地,这就反映了王潮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连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起义领袖黄巢都缺乏这样的长远眼光,足见王潮这人不一般;另外,当王潮占据泉州时,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卑辞厚礼,请求陈岩代为上书,请求朝廷降诏赐官,也说明他头脑灵活,极具政治智慧,毕竟在当时,以他这区区数万之众,要想在各路强藩的夹缝中立足存活,定然不易,所以依照当时形势,他们明智的选择,就是学习朱温,尽早归附朝廷,走体制化道路,王潮很善于把握时机,他也的确及时抓住了历史赋予给他的政权接力棒。他在占领福州后,使用怀柔之策,让福建其他州郡,主动归附,其政治手腕,确实不凡。

(3)杰出的军事才能

王潮治军,极为严格,即使亲人犯法,也绝不姑息,为此,王审知和王审邽可没少吃苦头。

论及军事指挥能力,王潮的表现,亦不寻常,从攻取泉州和福州,我们不难看出,王潮是一个意志坚定,且富有军事谋略的杰出军事统帅,所以仅仅数年,他就能占有福建全境,成为和钱镠、马殷、杨行密齐名的藩镇诸侯。

(4)精明的后事安排

王家三兄弟,个个允文允武,能力非凡。平心而论,王潮更钟意三弟王审知。王潮心里明白,生逢乱世,弱肉强食,创业不易,作为割据称雄的诸侯,会带兵打仗,至关重要,相比之下,王审知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韬略,较之二弟王审邽和自己四个儿子,明显更胜一筹。

所以王潮在临终前,才绕过弟弟和儿子,直接让弟弟王审知接班,这种胸怀和气魄,真真让人佩服,正因为有这么一番精明妥帖的政治安排,王审知才能在兄长离世后,大展宏图,苦心经营,并逐渐将福建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王国。无独有偶,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的刘隐也曾将权位传承给弟弟刘䶮,而没直接传给儿子,这恐怕也是基于政权兴盛和家族成员这一双重安全考虑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自保策略和生存智慧(完)。

参考文献:

《旧五代史》——薛居正(北宋)

《新五代史》——欧阳修(北宋)

《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

阅览后请别忘关注、点赞、收藏、分享和转发支持作者。关注账号:历史探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