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信你也一定注意到了前段时间爆火的 “宛平南路 600 号” ——中秋节特制的月饼可以说一盒难求,而其开设的 600 号画廊也引起了 Cc 的关注。

一盒难求的 “宛平南路 600 号” 月饼

“宛平南路 600 号”(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这个词对于老上海人来说,是一个梗,也是一种偏见。而如今,出圈的 600 号不仅说明大环境下,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刷新,也说明整个社会的包容度正在不断提升。

那 600 号画廊的画展,究竟怎么样?Cc 今天就带你去云看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 8 月 9 日,15 位病人、60 幅作品,开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6 号楼的 “600 号画廊” 正式对外开放。首期画展名为 “线条、颜色和故事”,展期为两个月(现已闭展)。

“600 号画廊”

这些绘画的作者,都是日间康复中心和长期住院的精神病人,医生称他们为 “病人艺术家”。

据悉,本次画展也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创全” 行动的一部分,而这次展出的作品为第一批,后续还会再展出其他住院病人的作品,并陆续举办跨界研讨会等活动。

画廊其实是一条走廊,用最简单朴素的展陈方式挂着画,不简单的是作品的名字,据说都是作者自己起的。

“600 号画廊” 位于 6 号楼 1 楼走廊

比如有一位名为蒋永昶的作者,在自己作品的展签边上又贴了一张小纸条,写道:

“原名《龙卷风》,更名《汇聚》。含义:我把彩色看作是医生、护士老师、社工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对我们的关爱和帮助,就像是一股股暖流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使得大家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永昶的《汇聚》

总体来说,作者们最喜欢的是圆形的、代表太阳的图像符号;其次是三角,许多人将之代表山脉和大自然;还有自由不羁的各种线条,很舒展,可以看出来他们画画的时候心情是放松而自由的。

当然,他们的笔触和构图极其规律(或者说是单一),能看出来是有意的练习和反复表达,并非 “无意识” 或 “潜意识”。他们并未受过专业的训练,只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康复中提笔随心而画,因此展览的前言才定义他们的作品为 “原生艺术”。

画廊里展出的画作

令人感动的是在画廊的留言墙看到观众的留言,满满当当都是正能量,“希望大家不再恐惧和歧视 ”“您我何异” “你们也可以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赋予黑暗以色彩”“每个世界都值得被读懂”……

这让我想到今年东京残奥会的微博助威留言中的一句话:“想起一句歌词:我会像奥德修斯一样,站在远方的沙场,哪怕终身在彼岸阻挡,而我受过的伤都是我的勋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留言墙上的留言,都非常温暖感人

到今天,展览已经落幕,但这个画展却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开始重视艺术疗愈在中国基础教育和美育中的重要性,尤其在现代社会,谁还没个心理问题呢?

展览中提到了 “原生艺术”,那什么是原生艺术呢?

首先,它是舶来词,出自 20 世纪法国知名艺术家杜布菲的 “Art Brut”,今天也有翻译为 “Outsider Art”,直译为 “边缘者艺术” 或 “素人艺术”。

不管何种称谓,它的本意是指那些不受现代艺术教育污染、几乎没有模仿成分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家从内心深处获取一切题材、材料的选择、节奏、写作风格等等,而不是来自于古典艺术或是流行艺术的条条框框。

法国知名艺术家杜布菲

荣格说:“当沙漠开始肥沃起来的时候,它会长出不寻常的植物。你会认为自己疯了,在一定程度上你确实是疯了”,这或许是对 “原生艺术” 这一艺术面貌的极好启示。

艺术很难说不是一种信仰和修炼,它本是发乎内心而创作,正可谓艺术的初心。它关乎来自人类本源的一种创作冲动,正如人人生来具有审美意识,只是在后天习得的各种规则、制度、行为模式中渐渐忘记了本源以及来自本源的号召。

从某种意义上说,原生艺术对当代艺术具有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Jean Dubuffet: Brutal Beauty' Installation view Barbican Art Gallery, 17 May – 22 August 2021 ©Tristan Fewings / Getty Images

如今,西方学界普遍将原生艺术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别的作品,那就是:精神病人的艺术表现、通灵者的绘画、具有高度颠覆性与边缘倾向的民间自学者的创作。

这些被社会主流所忽视或排斥的群体,很可能拥有卓越的艺术感知力和想象力,有着纯粹、真诚的自我表达,以及默默无闻却执着的对艺术的热爱。

“600 号画廊” 里的画,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热爱

这种纯粹的本质其实是最接近艺术的本质的,因而,原生艺术可以说是对抗主流学院派的固定模式、艺术市场的媚俗而存在的一股坚持不屈的力量。

在 600 号画廊的留言墙上,有观众提到了梵高。

我在中学时代就很喜欢梵高,他可以说是我的艺术史的启蒙者之一。许多年前去法国圣雷米小镇的时候,特地去拜访了当年梵高居住过的圣保罗精神病院,在这里,梵高创作了大部分晚年作品。

梵高在圣保罗精神病院中创作的《星夜》

很多人会误解梵高是因为被查出有精神病才入住这里的,其实梵高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病这一点是有争议的,可能当时他是为了体验生活、寻找新的绘画灵感而自愿入住。

在今天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所展示的手稿中,可以看到梵高速写了当年精神病院如何对待病人的场景,包括了那些强制的、残忍的手段。而在看了手稿之后,抬眼望向阳光明媚的窗外,下面还有一大片花田,很难将这内外天壤之别联系起来。

圣保罗精神病院和梵高住过的房间

后来,我在这家精神病院的艺术品商店看到有售卖今天还住在这里的病人们的作品,同时还有小型展览。可惜的是,几乎没有相关的资料和介绍,我只能在画作背面或者角落看到作者的名字,以及售价,除此之外我对这些创作者们一无所知。

但是他们的画带给我一种惊喜,我看到的是一种纯粹的创作面貌,有狂野、阴郁、迷茫的情绪,毫不掩饰;也有活力、明媚、机敏的表达,同样地毫不掩饰;总之,仅从画面和情绪而言,我看到一种勃发的想象力和自由的灵魂,一种尊重人类最本真的喜怒哀乐的信念。

圣保罗精神病院内部

当我走出商店来到后面的院子,面向花田,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鲜花环绕、蓝天掩映下的有罗马式走廊的建筑,我才意识到原来梵高的一草一木,不是精神幻象,而是真实的存在,它就在我们的面前。

而这家官方名为精神病院的地方,我更愿意称之为 “隐居处”—— 一道保护幽深自我的屏障,以及守护一种不妥协于世俗与游戏规则的赤子之心 —— 当然,尽管这里的人还是会被当做 “病人” 看待。

这就是一种悖论。

那么,就让我们来说说 “艺术治疗”。

如今,艺术治疗是广泛应用于精神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在这里,艺术不以 “美” 或 “好看” 去定义,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600 号画廊” 中的画正是艺术治疗

现在较多用于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艺术治疗,一方面是让这些不肯说话的孩子们用画笔表达自己、重新看待自己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关系;另一方面注重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调和当事人的情绪冲突,增进自我了解和成长。

不过,目前国内的艺术治疗还不够成熟。

想起之前采访一位青年导演,她提到在美国求学期间专门学习过艺术治疗的课程,也是她未来想走的方向。

她说艺术治疗让她看到很不一样的思路,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那些描绘星空、大海和宇宙的装饰画有价值吗?—— 这些在专业人士眼里嗤之以鼻的装饰画却能疗愈人心,恰恰在于这些画不费脑、没有攻击性、于无声处展现人类的渺小,只有经历过伤痛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美好,以致超越痛苦。

在 “600 号画廊” 里的画作中,你又看到了什么呢?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可谓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

生活的智慧,在于细节;而生活的答案,在于千人千面。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在国内能看到更多高质的原生艺术展览(其实还包含音乐演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带动消费或猎奇话题的热搜而已。

你也喜欢画画吗?

图片致谢:

扬羽、林霖

其他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为 Cc 主义 独家版权所有,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 ccfoundation

侵权必究

-End-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爱逛展?”

艺术与年轻,就是属于DnA SHENZHEN的基因

艺术家们挚爱的秋天,到底有多迷人?

想免费看展的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