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身兼四职,被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9师175团卫生队亲切地称为卫生员、招呼员、炊事员、指导员。

10月15日上午,94岁的长津湖战役亲历者、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良,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给他的“弟子们”讲述那段烽火岁月。“当时战场上最难的就是没有吃的、没有保暖,很多战士腿冻伤了、耳朵冻伤了……”回忆起这些画面,这位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老人的眼圈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良

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吃的,没有保暖

《长津湖》电影正在热映,影片中为执行任务被冻成“冰雕”的志愿军战士,让观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长津湖战役被称为抗美援朝战役中的胜利之战,中国人民志愿者军第9兵团用相差悬殊的武器装备与美军第10军在这里进行了一场硬碰硬的血战。

今年94岁的陈良,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依然滔滔不绝,他甚至站着足足讲了20分钟才肯坐下。1927年,陈良出生在南通启东,18岁加入新四军,先后参加了宿北、鲁南、孟良崮、淮海、渡江和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役和战斗,荣立一等功,荣获“二级英模”称号。在一线部队担任卫生员和医务员,陈老无数次冒着敌人的炮火,救治伤员。

△陈良和他爱人

1950年,他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陈良跟随志愿军20军59师175团,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长津湖地区。在战斗期间遇上了50年不遇的严冬,夜间最低温度接近零下40摄氏度。担任卫生队副队长、保健干事的陈良,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给战友保暖,保证他们的战斗力。他说:“过了鸭绿江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冷了,盖上被子也不行,长津湖是鸭绿江边向北走最大的湖。”

说到这里,他情绪激动,“战斗发起,伤员连续被运下来,很多都是冻伤。有一个伤员送到包扎所的时候,已经不能说话了,用热水温热也不行,我就解开上衣,把伤员的手放进了怀里,想这样让他暖和点。只要伤员苏醒了,就马上给他们喂热水,把自己的棉被给伤员盖。冻伤脱鞋子最难,拖鞋不能用火烤,火一烤一拔,就剥皮了,老百姓都有火坑,我们一看有重伤的就把火炕关掉。让伤员的体温慢慢上升,不要让衣物和皮肤结在一起。”包括陈良在内,六名卫生员每天要负责治疗上百位伤员。

陈良不但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伤员吃,还想方设法克服药品短缺带来的困难。他说,“特别是在团的第一线,伤员比较多。最大的难题是连敷料都没有,怎么办呢?我把裤子撕了当敷料,那时候大家为伤员都是全心全意。”

为了保证伤员的安全,陈良又带领大家为伤员做防空洞。在八三四高地战斗时,他一夜砍了20多棵树,全小队凿了18个防空洞,使第二天接收的160个伤员没有受到炮火和飞机杀伤,顺利完成包扎转送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破损的纪念集和胸前的勋章,成了他最珍贵的财富

陈良穿着一身军装,胸前挂满了勋章,在他的面前还摆放了一本《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抗美援朝英模纪念集》,红色的封面看起来完好无损,但是里面的纸张,已经发黄,还有很多已经破损,又重新用胶带粘好了。

陈良小心翼翼翻着这本纪念集,告诉记者,“这是杨根思,这是毛张苗和他的尖刀五连,他们都是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2年,陈良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归国后,考入军医大学,后被分配在原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工作。拿起手术刀,投入到新的“战场”,陈良也从未松懈,救死扶伤,视患者为亲人,并撰写了十多本神经科学专著,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世纪九十年代,陈良从医院离休后,依然脚步不停,和昔日战友组成了“爱民医疗队”,重走老区路,为老区人民体检服务,送去免费医疗,一直干到85岁。

通讯员 汪卫东 侯华娟 王聪颖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安莹 徐梦云/文 施向辉 顾闻/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