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朝阳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詹智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医生创业家”,他创业时间早,涉足领域广。上世纪90年代,他从公立医院辞职下海开办广州第一家民营医院,赚了人生第一桶金。

当“互联网+”风起云涌之时,他又赶上潮流、积极投资互联网会诊业务、这次尝试并不理想。“几千万投进去,很快就烧光了”,詹智勇如是说道。

如今,詹智勇转变赛道投身到“共享医疗平台”建设中,他牵头创办了中国具有较大规模的全科多点执业平台——广州大医汇名医诊疗中心。

目前,大医汇已签约广州市各大公立三甲医院500多名知名医学专家入驻,医疗用房面积2万平方米,146间诊室,开设23个临床科室,已成长为中国颇具规模、以个体医生多点执业为特色的共享医院平台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择走上多点执业、共享医疗的道路,詹智勇觉得这是一条“走得通、能走下去”的道路,最为关键的是前面有一片蓝海。

“多点执业不是让所有医生都流动起来,是让适合多点执业的医生流动起来,还要有能承载多点执业的优质平台,要打造一个被医生、患者都需要的平台。”

早期“医生抱团”创业引领者

詹智勇是一名根红苗正的“川医”,他毕业于原四川医学院(后为四川大学华西医中心),詹智勇还有一个身份是广州川大校友会副会长。

毕业之后,詹智勇南下来广州,成为一家公立医疗机构的骨科医生。底子好加上勤奋,爱钻研,詹智勇很快就在职业上突飞猛进。7年间,从普通医生成为一名骨科专家。

作为一名医生的詹智勇在职业上发生变化的同时,医疗行业、广州社会大环境也发生了巨变。

上世纪90年代的广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涌动着创业的热潮。此时的医疗行业在市场化导向之下,药品回扣、红包现象滋生,行业风气变味了。

经历80年代理想主义的洗礼,詹智勇正接受90年代巨变带来内心的冲击和不安。

“当初我们下海就是为了阳光收入,收回扣和红包感觉就像做小偷一样。”詹智勇有自己想要干的事情,在医院做一名骨科医生还远远不够。

当时的珠三角工厂林立,工业流水线作业使得手外伤患者众多,而当时的广东乃至全国的手外科行业都存在高技术壁垒、高市场需求、低供需满足的情况。

詹智勇决定自己开办医院,凭借在医院练就的技术。1993年,他和两名骨科医生共同下海创业,1993年成立了中国第一间民营手外科医院——广州恒生手外科医院并担任运营院长。

哪里工厂多,哪里就有恒生手外科。中山手外科、东莞手外科、佛山手外科、清远手外科、阳江手外科……随着手外科业务量的迅速增长,如何吸引更多医生加盟成了发展的关键因素。

恒生手外科以科室为一个项目单位,以加盟医生入股的方式解决医生资源不足的问题,并成立了恒生手外科医生集团。

此后十年间,恒生医生集团先后在全国各地开设了数十家手外科连锁机构。

这是早期的“医生集团”形态团体组织,2009年,广州恒生手外科医生集团更名为广州弘康医生集团。

手外科项目受到市场和政府的认可,恒生手外科的医生成为地方医院的“座上宾”,因为能帮助解决问题,减少因伤致残的发生率。

随着工厂流水线机械进步,产业工人手外伤的情况大为减少,手外科的历史使命即将结束、放眼生气勃勃的医疗产业、詹智勇团队不得不未雨绸缪。

恰逢当时遇上“互联网+”,他搞起来当下最时髦的互联网诊疗,几千万投资进去了,钱烧很快就烧光了。

下海创业带给詹智勇最大的收获除了“财富”之外,还有三个产业体会:

1、做医疗产业前期是吃政策饭、吃社会大环境的饭;只要能带来价值、解决问题,民营医疗机构也能被尊重、被认可。

2、现在的民营医疗机构不能再吃政策饭了,而应该坚决吃政策以外的饭才有出路。

3、单纯的网上医疗服务没有生命力,医疗是实践科学、线上线下打通、线上线下结合才是唯一出路。

为医生多点执业而生的医院

互联网项目没有实现预期效果,詹智勇果断将目光瞄向了“共享医疗”。

2015年、2016年,随着多份重磅文件的推出,多点执业声势日隆,共享医疗成为医疗改革的新方向。

“仅仅靠着红头文件,就觉得行就要做,这会不会太冒险了?”这是很多人对共享医疗概念下医疗新业态的疑问。

当时,共享概念在国内火热,医疗领域却没有这样的热度。而在詹智勇看来,曙光已经来了,他要尽快出手,转变公司业务赛道。

“共享医疗的概念和实践其实国外早就有了,而且发展得很好。”詹智勇一直坚信,医疗服务供给绝对不能“脸谱化”,医生和患者不是某家医院的私产,要提供多元的平台满足医患双方的需求。

与此同时,詹智勇团队还看上了失眠纠正项目。

这个以医生为主导的创业团队经过讨论和思考后,选择要为医生多点执业建设一家平台医院。

2015年,弘康医生集团成立了“多点执业平台筹备小组”,开始了筹备工作。“捍卫生命安全、找对医生看对病”成为筹划平台最具有号召力的口号。在詹智勇牵头下,广州几位川大校友联合广州数十位医学专家成立了“广州名医联合诊疗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中国医生全面多点执业新纪元。

詹智勇团队做出这样的选择除了有一定资金积累之外,还有天时、地利、人和。

广州优质医疗资源“家底”颇丰,三甲医疗机构林立。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州对新事物、民间经济包容性更强。

最为关键的是,作为医疗行业人士的那份“敏感”。

运营3年半,超半时间遭受疫情严重打击!

2015年开始找房子,2018年3月正式运营,弘康医生集团领投1.5亿元人民币,成功建设了拥有146间诊室、五个医疗中心(含医疗互联网中心)、可容纳2000名医学专家多点执业的超级医疗共享平台,同时也是亚洲规模领先的单体“医生楼”。

在中国改革开放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旧广交会馆,一群医生创业者顺应中国医疗改革大潮,带来医生执业新业态,为患者提供更多元医疗服务。

开业之后,大医汇发展势头强劲,很快在患者群里有了口碑,60%为外地患者。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大医汇带来冲击,开业3年半、近半时间受到疫情巨大影响,预期三年盈利的目标没法实现。

詹智勇看到的不是失望而更多是希望,3年半运营已证明大医汇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是走的通的,被需要的。

互联网医疗的尝试也不是一无所获。大医汇依托强大的实体医疗机构,研发线上互联网医院,提供线上诊断、线上开单,线下检查与治疗、药品快递到家的医疗+互联网模式服务,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2020年成为广州市第一家正式获得互联网医院资质的民营医院。

医生的执业方式更加灵活,线上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线下可多点执业出诊,患者的可选择性更多,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实现了全方位服务大众的共享医疗新模式。

此外,大医汇四大线下运营中心支撑共享医院高速发展:名医诊疗中心、日间手术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高端体检中心,紧密联合,打造医疗综合体,达成单月营业收入突破1500万元。

在“看医界”举办的首届上海医交会上,大医汇荣获“十大共享医疗品牌”,颁奖词为“作为华南知名的共享医疗平台,聚集了一批华南乃至全国的名医前来多点执业,为患者提供有尊严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帮助医生找回了尊严和价值。”

詹智勇表示,大医汇秉承“找对医生看对病”的服务理念,致力打造“精准就医·精准诊疗·资源共享”的优质医疗服务,让更多知名医生实现二次创业的机会、在多点执业平台获得更多的阳光收入。

行业越“干净” ,共享医疗越有“希望”

医生为什么要来大医汇?患者为何要选择大医汇?这成为最简单、也是最难的问题。

“在大医汇,能够做一个更加纯粹、更加有服务能力的医生。”这是詹智勇给出的答案。

医生个体创业其实并不容易;与诊所相比,大医汇为医生最先进的检查设备、最齐全药品储备、最优质的人文服务、医生可以在这里为患者提供更加健全、一站式的优质医疗服务。

“当医疗行业更干净,阳光收入成为主流,医生就流动起来。”同为医生出身,詹智勇更能理解同行们多点执业的诉求和动力。

“平台能带来阳光收入,是真正在做医疗,能够为医生诊疗行为提供更好的帮助和呵护。”

目前,在大医汇,临近退休医生和渴望阳光收入的医生成为主力,90%以上的医生为多点执业。

医生不是自己的,大医汇会有自己的“护城河”吗?

据詹智勇介绍,在大医汇多点执业的医生群体已保持稳定,除极少数因医院干预,绝大多数医生愿意在大医汇从事业余诊疗工作。

还有支撑大医汇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大医汇90多名医生股东均是高年资的医学专家。

大医汇并不是要做一个短期挣快钱的项目,詹智勇希望做成像梅奥那样的品牌。

在知道要亏损的情况的下,大医汇依旧推出了儿科夜间急诊业务。

“有些项目亏钱也要做,让医疗服务沉淀下来,做出医疗品牌。我们在儿科上是有长远的布局,要把儿科做起来,而且是做成大医汇的特色品牌服务。”

5%的医生流动就够了 行业需要多点“冷水”

医疗需要沉淀,很多人担心大医汇留不住医生,也有人质疑没有那么多优质的医生,大医汇只是政策之下的“昙花一现”。

詹智勇看的很清楚,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公立医院是绝对的主导力量,让5%的优质医生流动起来就可以了,多点执业不需要所有医生都动起来,大医汇共享医疗平台不是要和公立医疗机构抢患者、而是要为患者提供更便利(如找对医生)更优质的服务。

“多点执业是小部分医生的事情。这部分医生必须是优秀医生,技术过硬有服务意识、渴望阳光收入的医生。5%的医生能够流动起来就足够了。”詹智勇相信会有这样一批医生。

大医汇不设置住院床位,如果需要大型手术的患者,多点执业医生可安排患者到其供职的公立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有些人觉得大医汇这样的设置并没有实现利益最大化,应该设置住院多开展手术把患者留在院内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这样的安排更适合我们,很多人有个误区,总觉的医疗服务就是开刀做手术,其实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大医汇围绕患者需求做好、做精其中的部分关键环节就行了。”

作为社会办医的先行者,尤其曾经在连锁化经营办医的成功实践者,詹智勇经常被邀请在全国性民营医疗大会上演讲,也被多家大型民营医院聘为顾问。10月22-24日召开的2021上海医交会(第四届全国医交会),詹智勇也应邀在“医疗投融资高峰论坛”分享共享医疗的投融资机遇和探索。

几年前的一次讲座中,台下坐的都是民营医院院长,詹智勇告诉他们:“社会办医两个方向,靠医保的医院没前途,要做中高端和互联网。”

台下的民营医院院长一脸迷茫。“不靠医保靠啥,公立医院不也是这样吗?”

此后的几年里,詹智勇把手里的普通医院全部卖掉,全部投入到大医汇项目中。

“不要总想着社会办医要一飞冲天,社会办医依旧是补充,要找准自己存在的价值、意义、空间。”

从一名医生到一名医疗创业者,詹智勇觉得做医疗服务产业其实有个最简单的法则:

“大道至简,看清楚政策导向,分析好资源和需求。”詹智勇始终坚持一个信念:要办明天的医院、要做未来的医疗。(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