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历了无数人的牺牲和努力后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迎来了自由、民主的民国时期,然而,就在中国人民沉浸在新时代到来的美好当中时,新的梦魇正悄然而至,将刚刚迎接曙光的中国人民重新拉回黑暗的深渊。

1931年,日本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出兵入侵中国,并占领了大量的土地,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殖民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日本的入侵,当时的国民党领导高层却采取了不抵抗的绥靖政策,致使中国大好河山被日本侵占,百姓亦苦不堪言。

但中国人是有血性的,当面对外敌入侵时,中华民族从没有过退缩,也从没有不战而降的道理,国人自发组织了许多抗日武装来挽救国家,而国民党也在全国人民的带动下实施了反击。

虽然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奋勇抗击日军,但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士兵的作战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差距,日军长驱直入,连首都南京也未能幸免。

关于南京保卫战的一些细节我们已经难以考证,但通过一位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幸存老兵口中,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当年的惨烈战况。

军民一心,抵抗日军入侵

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在进行了淞沪会战之后,国民党军队被打败,而日军也兵分几路,向南京徐徐靠近,此时的南京岌岌可危

此时无论是南京城的守城部队还是普通百姓都表现出了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誓要与南京共存亡。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之下,守城部队士气高涨,严阵以待,而南京城的百姓也纷纷自发组织起后勤队伍,帮助守城部队解决后顾之忧,自此军民一心,南京城仿佛看到了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城的主力驻守部队是国民党粤军第83军,战斗力强悍,擅长打硬仗,老兵李益三此时就是83军的一名战士,而83军也没有辜负众望,很轻松地就解决掉了日军的先头部队,首战告捷,全军一片欢欣鼓舞。

然而,此时南京的局势却远不是一场小小的胜利就能扭转的,日军兵分五路,先后抵达南京附近,将南京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虽然南京城坚固异常,但城内物资有限,如此围城,破城只是时间问题。

1937年12月8日,日军大部队与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火,双方皆有不小的伤亡,战斗激战了2天,日军始终无法前进寸步,无奈之下,日军改变策略,将部队分散,分路进攻,使得守城的国民党部队疲于应对,形势也不容乐观。

12月8日,国民党守城部队最高指挥官命令部队采购便装,南京城已经危在旦夕,随时可能破城,李益三也接到命令,必要时可以混入难民逃出城。

这让李益三深刻了解到南京现在的危险局面,但他此时还在守城门,突然接到师长下达到太平门集合的命令。因为与部队联络不上,李益三只能跟随人群向太平门集合,此时的太平门聚集了大部分的守城部队,建制也比较完整,而李益三此时也突然明白,这是要准备撤退了。

艰难地突围战

12月13日,李益三跟随部队突围,但日军在占领南京周边后,对地形进行了非常详细地勘察,在各处主要的撤退路线上都布置了大量的伏兵,甚至还有重火力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围的国民党军队视死如归,竟然连续突破日军的多处封锁,成功突围出去,但还没等国民党军队喘息片刻,日军的轰炸机就对他们展开了疯狂地轰炸,在飞机的配合下,日军重新反扑,对国民党的军队造成了非常大的伤亡。

跟随部队突围的李益三在日军的轰炸下与大部队走散,他一路小心前进,亲眼看见数名高级军官牺牲。

在沿途,李益三发现了其他的战友,知道了大部队已经撤离,军长叶肇正在聚拢走散的部队,并决定趁夜色继续突围,于是,李益三与战友只好前往集合点。

此时叶肇已经收拢了1300多名战士,但武器有限,弹药也极度缺乏,叶肇只能带领部队隐蔽起来,等待突围的时机

12月30日,叶肇带领部队出发,经过十多天的长途跋涉,李益三顺利地跟随部队成功突围,抵达安徽境内,部队安全后与上级部队取得了联系,上级给予他们高度的评价。

根据李益三回忆,突围的部队中,只有粤军保持了完整的建制,他认为这与粤军战斗力强有直接的关系,但现在来看,这是粤军指挥官及时下达了命令,并能在危难时从容指挥部队顽强抗敌,才有了突围后的成果。

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李益三在突围成功后表示,当时的南京城内只有少量的部队突围成功,城里有大量的守城士兵混在难民中躲避追捕。然而,李益三不知道的是,日军因为攻打南京伤亡惨重,破城后又找不到守城部队,便用手无寸铁的百姓泄愤,造成了数十万无辜的百姓丧生

李益三在南京保卫战存活下来之后,继续跟随部队进行抗日战争,并亲眼见证了日军的投降,而这些也被这个粤军老兵口述了出来。

回想起南京保卫战的艰难,在日军投降后,李益三曾回到南京拜祭那些在守城中牺牲了的战士,并告诉他们日本投降的消息,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他们是国家、是民族的英雄。

如今,日本面对抗日战争中铁一般的事实,仍然拒绝承认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甚至还试图美化他们的入侵行为,面对日本这种无耻的行径,我们除了要坚持真理之外,还要加强国内的爱国主义教育,更要努力使国家强大起来,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不会让历史重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它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无论何时,我们都要铭记这些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