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手挥五弦

魏晋以来祖尚虚浮,这种风气到东晋更是愈演愈烈,名士们占据官位却热衷于清淡,不屑处理公务。在这样的氛围中,何充算是一个异类,他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能舍清谈而取公务,与主流格格不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濛、刘惔,还有僧人竺法深,曾经上门约何充清谈。这三人都是当时清谈界有名头的大腕,联袂相邀委实非同小可。何充却忙着埋头处理公文,顾不上陪客。三人受到冷遇,感到非常不满,王濛出言嘲讽何充,竟然拘泥于俗务不应对清淡雅事,颇有责怪何充不识好歹的意思。何充气场很足,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说我要不干这些俗事,你们吃什么?王刘诸人纵然是辩论高手,却被这句话怼得没一点脾气。

就是这个何充,曾在东晋政坛显赫一时,官至宰辅高位。虽然权势与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陈郡谢氏这样掌控朝政大权的地位无法相比,但在东晋历史上却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何充的政绩来看,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亮点。风评甚至还有点负面,认为何充毫无修正改革的作为,只不过是为人刚强果敢有度量而已。而崇尚佛教,大建庙宇,浪费巨资施舍僧人,更是遭人非议。然而何充做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和庾氏家族作对,从庾亮去世开始,一直到庾家最后一位重要人物庾翼去世,真可谓是不死不休。这大概就是朝廷重用何充的目的,避免庾氏一家独大。刚刚吃过琅琊王氏坐大后王敦造反的亏,不想再来一次了。

为了终结庾家的权势,何充力挺桓温上位取而代之,却没想到后来的桓温更甚于庾氏。如果这是一场麻将牌局,那就是何充为了限制手气极旺的上家,坚持给下家喂牌,结果下家做成了超级大胡。

(一)与庾氏斗:不要误会,就是针对你

在成帝死后选择继承人一事上,何充就和庾氏唱起了反调。当时庾亮已死,庾冰、庾翼兄弟代表庾家继续掌权,二人作为成帝的舅舅,为了保持对局势的把控,选择以成帝的弟弟继位,还是自家外甥,理由是国家外有强敌,新皇帝年纪太小可不行。何充则坚持要求还是父子相传,不能坏了惯例,但终究拗不过庾家兄弟。其实庾氏的出发动机虽然为私,但在当时的形势下,选择年长一点的皇帝确实更加合理。虽说可能会让庾家更为强势,但权衡利弊,终究是国家安全更为重要。这样看来,何充的主意就有点对人不对事了。

成帝的弟弟继位,就是康帝,不久何充就被任命为骠骑将军,都督徐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州刺史,出镇京口。何充这次外任非常微妙,表面上的理由是为了避免与庾氏相争,其实恰恰相反,正是针锋相对。当时庾翼稳居上游,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军事,何充外任后,就在下游形成了能制约庾翼的力量,形成了上下游的平衡,防止庾家独大威胁朝廷。一年以后,庾翼以北伐为名,不顾朝廷的反对移镇襄阳。朝中的庾冰跟着要求都督荆、江、宁、益、梁、交、广七州、豫州之四郡诸军事,领江州刺史,接替庾翼出镇武昌,作为庾翼的后援。

二庾同居上游,改变了上下游的平衡态势。何充闻讯马上入朝上言,以庾冰是帝舅,辅政身份重要为由,强烈反对庾冰外出,不过没有成功。朝廷旋即安排何充转任督扬、豫以及徐州之琅邪诸军事,领扬州刺史,仍旧以录尚书事的身份辅政,在掌控下游力量的同时居朝坐镇,这应该是朝廷在无力阻止庾冰外出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应对手段。两次任命都如此有针对性,应该不是巧合那么简单,只能说是有意为之。

庾翼大举征发江、荆二州的编户奴,用来补充兵员,闹得怨声载道。何充便准备在扬州效仿庾翼的行动,对外声称是要分担朝野对庾翼的指责。这个说明实在过于荒谬,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有人这样帮人的吗?为了避免别人干了坏事成为众矢之的,自己也跟着干,体现大家都一样坏?唯一的解释就是庾翼在扩充兵力,何充被迫也必须照跟,不能被对方拉大了差距。这事最后没干成,因为三吴地区之前已经被征发过了,倒不是何充不想干。

康帝病危时,又面临接班人的选择。庾氏兄弟属意康帝叔叔辈的会稽王司马昱。何充这次吸取教训,提前在康帝那里做了工作,建议由皇太子继位,也得到了康帝的认可。康帝死后,何充马上凭着遗旨立太子继位,就是穆帝。何充动作太快,将生米迅速煮成熟饭,庾氏兄弟无可奈何,对何充极为恼怒。何庾之间一直在暗斗,到现在终于摆到明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穆帝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死,死前还安排自己的儿子庾爰之接任,由庾家继续掌控上流。还是何充出头,坚决阻击了这一计划,在东晋政坛担任主演多年的颍川庾氏,终于谢幕下场。

(二)怼人不倦:自带技能,善于把天聊死

何充的家族庐江何氏虽说也是士族,却算不上高门,在老牌大族眼里也就一般而已。家族已然没落的阮裕就曾说道,次道(何充的字)这个人没什么不好,唯一的遗憾就是出身布衣,言语中颇有点酸溜溜的。

何充能够在政坛崛起,应该得益于王导的提携。何家和琅琊王氏有姻亲关系,何充的姨父就是东晋元老王导,因此年少时就有机会亲近这位大佬人物,并得到了极高的品评,于名望不断上升。后来又娶了庾亮的妹妹,成了晋明帝的连襟,仕途一路顺畅。王导死后,何充与庾亮之弟庾冰一同录尚书事。晋成帝死时,何充也是顾命大臣之一。这些职位虽然不能独掌权柄,话语权却也不可小视。

何充仕途初期,曾经得到王导、庾亮这两位大佬的大力推荐。最后竟然成了庾家权势的终结者,王导倒是本有此意,庾亮只怕就始料不及了。

从门第和才干来看,何充似乎都没有办法和庾家抗衡。为什么选择何充来充当这个角色?大概是因为何充不仅相对务实,更重要的是敢说敢做,心里只要有话就不吐不快,谁的面子都不给,有那么一股子斗争精神。同时期的他人,或谨慎、或圆滑、或疏懒,都没办法完成这个任务。

何充最初出仕,是在大将军王敦的幕府。王敦的老兄王含正在何充老家庐江任太守,为官贪污名声很不好。王敦曾当大家面洗白王含,睁着眼说瞎话称其官声不错,庐江人都给予好评。大家都不做声,何充却说我就是庐江人,听到的可不是这样。其时王敦大权在握,这样当面打脸,大家都为何充捏了一把汗,何充却若无其事。

作为康帝的辅政大臣,庾冰和何充曾经一起侍坐。交谈中康帝恭维道,我能够继位,全靠你们两位。这话庾冰倒是受之无愧,何充却是反对派。闻听此话,何充当即就澄清,说全是庾冰的功劳,要是按我的提议,可没有您什么事。康帝言不由衷地扩大感谢范围,大概也是想拉近与下属的距离,其实本也无伤大雅。何充就算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一褒奖,委婉地说明一下也没问题。结果他倒好,直接顶了回去,言语中还很有指责皇帝乱讲话讨好臣下的意思,让康帝热脸贴了冷屁股,一时间极为尴尬。

当时如果有微信群,何充一定是把天聊死的那个人。

对权臣、皇帝都是这样,那怼一下王濛、刘惔、竺法深这样身份的人,根本就不算事了。几个名士而已,不值一提。

(三)力挺桓温:猜到了开头,猜不到这个结局

何充全力对抗庾家,却是顾前不顾后。为了阻击庾翼安排其子庾爰之接任其职位的计划,何充强烈推荐由桓温替代。力挺上位的桓温,后来势力急速上升,对朝廷的威胁更在庾家之上。

朝议认为庾家在荆州经营多年,为了保持稳定,还是由庾爰之接任比较好。何充表示反对,荆州是国家门户,北方强大的后赵虎视眈眈,西边蜀地的成汉也是威胁,坐镇驻守的主将必须选对人,否则就危险了。庾爰之一个白面少年,担不起这个重任。放眼国内,只有桓温才有这样的能力。

但是大家又担心庾爰之不肯退让,到时候敌人没来攻打,自己内部先掐了起来。何充却认为这完全不是事,庾爰之肯定被桓温随意拿捏,绝对不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换而言之,你桓温要是连庾爰之都拿不下,还有什么资格坐这个位置?

桓温也是争气,在何充力排众议之下走马上任,庾爰之果然不敢和桓温相抗,乖乖让出位子和地盘,权力交接极为平稳,没出半点乱子。

桓温在荆州站稳脚跟后大胆出兵,孤军深入蜀地灭了成汉,立下不世之功,威望急剧上升。在北方强敌后赵发生内乱崩溃之后,趁势不断北伐积累政治本钱,最后终于成为能够掌控朝政的权臣,差点就实现了逼司马家禅让的目标。何充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这个结局。

丹杨尹刘惔倒是早早就认为桓温有野心,必须加以防范。这话不好公然说出来,只好私下建议当时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不要让桓温入主荆州这样的形胜之地,而且还要时刻进行压制。司马昱不同意,刘惔有劝司马昱亲自出任荆州,自己当司马昱的司马帮忙参谋,司马昱还是不肯。

刘惔能看出来,你何充为什么就看不出来?要是就此认为何充没眼光,却也不太公允。强敌在前,弃用有能耐的人物而选择平庸之辈,实在是拿国家命运开玩笑。没闹出什么后果还则罢了,要是抵挡不住外敌的入侵,一定会被认为是猜忌贤能而骂上史书。所以作为在朝廷话语权比较大的几位人物,别说何充,就算是司马昱得到了刘惔的提醒,却也不敢做出轻率之举。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起用桓温没毛病。

办完这件大事后,没多久何充就去世了。寿命只有55岁,却恰好比庾廙晚死了几个月,感觉好像是专为克制庾家而生。如果稍微短寿一点,死在庾廙之前,不知东晋历史又会是什么样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