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翻开厚重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从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到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最好的见证。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全警更好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昂扬的姿态奋力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我们将以讲述的方式开设“悦读百年 感悟初心”线上党课微讲堂,以革命文物为叙事线索,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通过28篇剪影故事回顾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在线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分局线上党课微讲堂

— 第7课 —

本期讲述人

陈新平

太仓派出所党支部

新华日报 抗战号角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大家好,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陈新平。

今天,我讲述的文物,是曾经既“负过伤”、又“坐过牢”的《新华日报》印刷机。

这台收藏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平板四开印刷机,重约1吨,是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进口的。机架上有个补钉,这是在武汉时期因国民党突然停电而造成的损伤。虽然机器部分零件磨损严重,通身也有些氧化锈蚀,但至今仍可以启动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新华日报》印刷机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经过长期交涉,中国共产党获得在汉口公开出版发行《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权利。在不少进步人士的帮助下,负责筹备工作的潘梓年终于在一家小报印刷厂购得了这台印刷机。

1938年1月,《新华日报》创刊,原《新华日报》记者周而复回忆,创刊词中曾明确写着办刊宗旨:“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

时值日军大举进攻之际,同年7月,中共中央南方局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董必武派时任新华日报总经理熊瑾玎等人到重庆,寻找合适筹办分馆的地点。但他也明确强调,武汉一天不失守,《新华日报》便会在武汉印刷出版。

每天,这台印刷机上印刷四版报纸,图文并茂,不仅关注全国抗战,更传播国际反法西斯动态,成为百姓了解局势的重要窗口。

1938年10月24日,武汉沦陷前夜,汉口秋雨淅沥。周恩来在报馆口述题为《告别武汉父老兄弟》的社论,郑重宣告: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武汉终究会回到中国人民的手中。当晚,这台印刷机随报馆工作人员一起沿江而上,从武汉迁至重庆。

随后的日子里,《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重庆继续出版发行,并肩战斗,靠的就是这台进口的“大个子”印刷机。

1939年5月,日军飞机连续轰炸重庆市中心区,并且大量使用燃烧弹。重庆市中心大火连烧两日,《新华日报》的印刷部也被炸成废墟,印发工作只能暂停。7月,董必武带领工人把印刷机从废墟中搬出,重新组装,当月就恢复印刷。随后在化龙桥虎头岩下,报馆的同志们挖了一个防空洞,虽然空袭不断,但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共产党人笔耕不辍,印刷机也一刻不停。

《新华日报》还腾出大量版面生动具体地反映以工人阶级为主的、身处社会底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况、反映群众疾苦,但这也让心怀鬼胎的国民党当局坐立不安。1940年后,为了不让共产党人“发声”,他们经常任意删改、扣留稿件。

1939年5月,周恩来就办报问题写给《新华日报》的信

《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为争取言论出版自由与国民党当局展开了艰苦的斗争。

直到1947年2月,国民党反动当局强行封闭重庆《新华日报》,在发行的9年1个月又18天、共计3231期的岁月里,这台印刷机一直担负着繁重的印刷任务。随后,它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拖到重庆南岸的一个监狱中。直到两年后重庆解放,军管会清查监狱时才被重新发现。

时光荏苒,传奇不朽。这台印刷机不但记录下了这段烽火斗争的岁月,更展示了我党新闻宣传队伍作为“抗战号角,人民喉舌”的历史功绩,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全民抗战的最佳见证。

悦读百年 · 感悟初心

编 辑 | 沈顺霆

审 核 | 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