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本届任期内的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其中提出将建设香港北部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额外开拓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备受各界期待。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观察,第四篇关注规划中提及的生态保育康乐旅游发展。

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本届任期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其中提到建设香港北部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打造“双城三圈”空间格局的内容,备受关注。

南都、N视频记者留意到,施政报告中对“北部都会区”的规划,除了构建定位“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蓝图”,对当地生态保育内容也着墨不少,提出营造“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独特都会景观。“双城三圈”的空间概念其中“一圈”,便是“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北部都会区发展战略》也提出,“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将遵循“城乡共融、积极保育、适时打造优质户外生态康乐/旅游空间”等原则。

“北部都会区”为何要发展生态保育康乐旅游?当地土地开发和生态保育将如何协调?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土地开发和生态保育并不矛盾,“这次对‘北部都会区’的规划显示出港府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继承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生态保护的决心和精神,将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田飞龙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北部都会区”打造生态康乐旅游圈,实质是对发展创科产业的一个配套,“生态保育不能成为当地不发展的理由,只有在确保创科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三者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北部都会区’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活力都会区。”

印洲塘海洋公园。

背景:“北部都会区”坐拥丰富旅游资源

10月6日,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介绍,“北部都会区”的范围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并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有六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发展区和发展枢纽,包括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马洲、文锦渡和新界北新市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部都会区规划范围线。

南都记者了解到,香港新界北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北部都会区发展战略》中指出,“北部都会区”拥有非常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区内靠西面大面积的淡水/咸水湿地、鱼塘、沼泽、芦苇林和红树林,后海湾和米埔的红树林、湿地和鱼塘,更是《拉姆萨尔公约》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与此同时,该区也是亚洲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之一,是多种物种栖身之所,也是迁徙性候鸟的重要中转站。“‘北部都会区’的湿地在粤港澳大湾区,以至中国南部都是需要重点保育的生态环境。 ”

此外,据香港旅发局介绍,自元朝末年起已有不少人聚居的元朗,也留下了不少反映当地宗族文化的历史古迹。其中位于新界元朗已开发的“屏山文物径”,是香港首条文物径,长约1.6公里,蜿蜒于坑尾村、坑头村和上璋围之间,物径贯连多幢典型的传统建筑,包括当地的祠堂、庙宇、庭院和香港最老的古塔。

然而,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此前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林郑月娥坦言,过去数十年,“北部都会区”内很多生态环境都被划为“自然保育区”、“海岸保护区”或其他管制发展的用途地带。“管制发展是一个被动的策略,虽有一些成效但不理想。”

她还表示,目前新界北部地区仍有很多土地被荒废,浪费了其中可以利用的发展潜力,当中需要被保育的湿地和生境却因为荒废而逐渐退化,鱼塘荒弃,湿地旱化,甚至受到违例发展破坏。特区政府透过环境保育基金的管理合约来努力保护一些湿地,也只能在有限的地点发挥短期作用,不是长久和彻底的解决办法,“在土地极之缺乏的香港,保育与发展的争议从城市规划委员会到法院,旷日持久,没有赢家。”

规划:与深圳共同打造生态康乐旅游圈

南都记者留意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规划纲要》)就曾明确提出,在推进大湾区发展的同时,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全面保护区域内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

林郑月娥表示,《规划纲要》提供了一个机遇,让香港因发展“北部都会区”而制订一个保护大湾区重要湿地的行动策略,透过积极保护和修复,加强“北部都会区”内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落实《香港 2030+》 提出创造发展容量和提升环境容量以达致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规划方向,达致“发展与保育并存”。

“北部都会区”未来如何实践生态保育和康乐旅游?《北部都会区发展战略》中以两个章节阐述了与此相关的规划。

“北部都会区”生态保育规划示意图。

其中在生态保育方面,《发展战略》提出收回包括尖鼻咀、南生围、丰乐围、大生围、三宝树、蚝壳围、沙岭/南坑等一带地方具保育价值的私人湿地和鱼塘,总面积约700公顷,进行更有效益的管理及利用,连同相邻的政府土地,由政府设立多功能湿地保育公园,同时打造高景观价值的户外生态旅游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林郑月娥此次提出“北部都会区”的生态保育将与深圳联动。在她提出的“双城三圈”空间概念,其中“一圈”也是与深圳共同打造的“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

她表示,该圈内港深两地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海岸公园和地质公园,生态及生境价值高。两地可合作共同构建梧桐山/红花岭/八仙岭生态走廊,保育及提升圈内整体自然景观、生态和生境资源,优化保护区的管理和保育工作,港深可合作创造可持续的生态康乐/旅游机遇,提供绿色旅游基建设施,丰富两地居民的休闲生活选择。

“土地开发和生态保育并不矛盾。”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对‘北部都会区’的规划,显示出港府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继承了《规划纲要》对生态保护的决心和精神,也更全面加深港深融合,将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观点:生态保育不是不发展的理由

“生态保育不能成为当地不发展的理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田飞龙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单方面强调生态保护只会阻碍发展,“生态保育固然重要,但改善经济民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非常重要,对于北部都会区,如果还只从生态保护的单一角度来看问题,是不充分也是不合时宜的,只会拖慢香港的发展。”

田飞龙认为,“北部都会区”打造生态康乐旅游圈,实质是对发展创科产业的一个配套,只有在确保创科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三者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北部都会区”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活力都会区。

南都记者留意到,对于发展新界北的相关规划并非首次提出,然而,此前由于香港政治纷乱不绝,新界北发展始终举步维艰,其中更是有人打着“生态保育”的名义反对发展。

据港媒报道,香港特区政府早在多年前已展开“新界东北规划及发展研究”,筹划在新界东北的古洞北、粉岭北、打鼓岭、洪水桥等地兴建新市镇;并在2007年公布的《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文件中,提及“北部经济带”概念,但有关提案多次遭到反对。2014年,香港特区政府曾就相关规划向立法会申请拨款,结果遭到部分议员的强烈反对。最终,规划审议演变为激进分子冲击立法会的暴力冲突。

今年10月7日上午,林郑月娥出席电台节目回应施政报告政策时就被问及,3年前的土地大辩论中为何不提出新界北的规划。林郑月娥直言:“这个问题问得好。”她表示,“香港正处于最好的时候,真正回到‘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现在势头好,所以乘势而上”。她坦言,特区政府若于3年前提出北部都会区的建议,“肯定会焦头烂额”。

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开篇中表示,如今在香港国安法和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的双重保障下,香港迎来良好局面,“是砥砺前行,重新出发,谋划未来的时候。”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