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钱能通神”,在某些朝代的权力场上,金钱的确能展现出巨大的力量。“捐纳”是清朝独有的制度,在此前的封建王朝中,售卖官爵这种事通常是以“暗箱操作”的方式进行的,极少像清朝一样堂而皇之地推行“捐纳”制度,把官帽当成商品沿街叫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是商品,总要有个标价。

世人皆知能用“孔方兄”换取官帽,但能买得起的毕竟只是少数。每年,朝廷都能通过“捐纳”赚得盆满钵满。要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官,都能卖出数万两白银的高价,普天之下多少州府县城?就算留出一成县官给捐纳者,朝廷也能赚一大笔钱。

粗俗点说,这种卖官的勾当,是非常不要脸的。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既然朝廷起了“带头作用”,朝野上下的官员自然“心领神会”。连政府都带头捞钱,自己岂有不捞的道理?不过,大臣想要捞钱,还得先打好基础。基础是什么?就是更高的官阶,更便利的职权。每逢节令,官场上下一片忙碌,大小官员都开始活动起来,经营权财交易。下属官员竭尽所能,忙上忙下疏通关节,生怕漏下哪个直属上司,让自己的仕途走了弯路。

纵观封建王朝,从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官员像清朝官员一样贪财贪权。普天之下,毕竟还是平凡人居多,不是每个人都有当官的能力的,但清朝老百姓做梦都想跻身仕途。清朝大多数人当官,为的不是报效国家,而是贪图当官后能捞到的油水。只要能当官,哪怕是变卖家产,卖掉老婆孩子,也在所不惜。想要得到回报,就必须得付出,清朝官员深谙其理。难怪李伯元的小说《活地狱》中有这样一句话:“千里为官只为财。”

捐出功名,捐入官场,是不是就能坐在家里乐享其成,等着金银细软钻进腰包呢?

想得美!

自古以来,官场的形势丝毫不逊于战场,永远别想着坐享其成的美事。想要在九品之内继续混,向上混,就得继续打点。不论哪个朝代,京官和地方官之间的关系都足以说明封建王朝官场的昏暗。想要在官场上吃得开,不认识几个京官是万万不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都说“京官大三级”呢?

京官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中央有什么政令,皇帝老子有什么意向,天子脚下的京官总能获取第一手信息。《岐路灯》有云:“这官场中椒料儿,全凭着声气相通,扯捞的官场中都有线索,才是做官的规矩。”只有与京官缔结牢靠的钱、权、信息的交易网,才能让仕途越来越通达。

难怪古代的京官大多都是一副趾高气昂的嘴脸,《道咸宦海见闻录》便向我们展现了京官的做派:“京官俸入甚微,专以咀嚼外官为事。每遇督抚司道进京,邀请宴会,迄无虚日。濒行时分其厚薄各家留别。予者力量已竭,受者冀期未餍,即十分周到,亦总有恶言。甚而漠不相识,绝不相关者,或具帖邀请,或上书乞帮。怒其无因,闵其无赖,未尝不小加点染。”

京官收入不高,又无法在天子眼皮子底下盘剥京城百姓,所以他们捞钱的手段就是压榨外官。甭管是督抚还是州官,只要去京城办事,免不了与京官进行一番应酬。地方官离京之前,“懂规矩”者会给各京官留下一笔名为“留别”的礼物。从表面上看,京官对地方大员的态度十分殷勤,每有地方大员上京,京官们便会争相为其接风洗尘,大摆宴席。实际上,摆酒设宴就是为了向地方官索要贿赂。

按照官阶来看,督抚比一些京官的品级高得多,为什么还要搞这一套?

要知道,京官随口在朝堂上说句话,就能给督抚带来天大的麻烦。连混得风生水起的封疆大吏曾国藩,也不能免俗。同治年间,曾国藩曾对儿子提起,自己曾给京官送了一万四千“留别”。地方官进京的开销如此之巨,以至于有些家底较薄的地方官闻“进京”而色变。不少地方官都曾发牢骚:“不愿进京,恐花钱耳。”

两的

虽说地方官有搜刮老百姓的“便利条件”,但刮油水总需一些时间,频繁地进京非但会耗光这些油水,有时还会让地方官倒贴钱。所以,若进京没有特殊机遇,地方官大多是不愿意进京的。

参考资料:

【《活地狱》、《道咸宦海见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