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录百年征程

回望战争场景

珍贵的冀中抗战形势地图、缴获的日本军刀和课本、贺龙元帅在冀中军区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地道战场景还原……这些凝固了时光、浸染过血与火的展品,将人们带回被战火染红的历史天空。

10月12日,位于青县的沧州革命军事馆迎来了首批参观者——沧州市光明小学少年军校的学生以及文史爱好者们。

2000余件文物资料、数百张照片陈列馆中,其中很多珍贵文物都是首次展出。占地750平方米的革命军事馆分五部分,采用声光电技术展示、图片实物相结合,详细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沧州革命军事斗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突出了沧州军民团结御辱、浴血奋战的辉煌历史。每一位参观者如身临其境一般,穿越时间的长廊,追思历史,缅怀先烈。

回望那些英勇悲壮的革命往事

青县经济开发区中央大街东侧,矗立着一座庄严肃穆、威武大气的建筑,这就是沧州革命军事馆。

军事馆门口,飞机、高炮位列两侧,似一对威武雄壮的铁甲卫士,守护在革命军事馆两旁;又似真实的战争现场,还原了百年前的烽火面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馆内,一座立体浮雕首先映入眼帘,浮雕上镌刻着沧州革命军事上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青沧战役、120师挺进冀中、肖华挺进冀鲁边、赵博生、张隐韬、马本斋、黄骅……一幕幕壮烈的战争场面、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向参观者诉说着沧州的革命往事。

时间倒回20世纪初,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山河破碎、民生凋敝,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这其中,就有许多沧州人的身影。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省立沧县二中(今沧州市一中)200余师生以罢课、游行、演讲等形式支援北京学生运动。

沧州籍先进知识分子张申府、郝克勤、张隐韬、刘格平、莫子镇、戴培元等,分别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或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在当地或返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沧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

1922年,刘格平创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大堤东支部,成为津南革命“播火人”。1926年9月,刘格平在省立沧县二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沧县二中支部。这是我党在沧州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1925年3月,张隐韬在国民二军搞兵运工作时,就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应该建立自己的武装。此后,他和刘格平回到家乡建立武装组织。那时,在沧州,共产党领导的武装组织有农民自卫军、津南革命军等,播下了我党领导武装力量的火种,为日后在沧州创建冀中和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27年2月,中共津南特委在大堤东村刘子芳家成立了。中共津南特委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发动工人、农民、学生运动,领导武装暴动。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日军将战火引向沧州,制造数起惨案。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撤出城市,迅速转入农村工作,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政权。此后沧州以运河为界,划分为两大抗日根据地,现沧州辖区运河以东属冀鲁边区,运河以西属冀中区。

韩集伏击战、三打灯明寺、齐会歼灭战……沧州军民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代价和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仅牺牲在沧州这块土地上的县团级以上干部达百人,直接人口伤亡8.86万,其中,死亡7.23万人;损失粮食19亿斤、房屋18万间、树木52万棵、禽畜223万头。沧州大地上,军民同仇敌忾,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诗篇,涌现出数不清的英雄人物。

看到这里,前来参观的师生和文史爱好者们不禁泪湿眼眶。

运用高科技再现历史场景

接过英雄的接力棒,红色精神植根在每一位沧州人的血脉之中,薪火相传。

今年年初,沧州军分区党委做出了建设沧州革命军事馆的决定,并专门成立了建馆筹备组。从制订方案、撰写脚本到搜集文物,筹备组进行了全方位的准备,先后到保定、石家庄、济南等地的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走访了沧州16个县(市、区)、100多位战争时期的老英雄和模范,拍摄照片数百张,征集文物资料2000多件,历时3个多月的施工布展,于9月30日揭牌成立,也是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上一份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沧州古代至近代驻军情况一览表、沧州革命武装发展沿革、沧州革命党史之最……漫步展厅,每一处细节都独具匠心、引人入胜。

序厅采用声像技术,浮雕和声像有机结合,将沧州革命战争年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用静态的手法雕刻在背景墙上,再用声像还原这些重大事件和人物。这也是军事馆的亮点之一。

在“百年屈辱 艰难探索”部分,一位模拟出来的主持人缓缓走来,讲述了沧州籍共产党员的艰难探索;在“抗日战争”部分,通过投影再现了齐会歼灭战的经过。

最吸引人的要属抗日战争时期的场景复原。逼真的房屋、地道,扛着刀枪的军民,甚至连一口井、一棵树都被按比例雕塑了出来,还原了日军轰炸沧州城、白求恩齐会战斗做手术、地道战等历史事件的真实面容。“沧州军民团结抗敌”部分则把在根据地建立的战地医院、救护所、被服厂、弹药所等都建在了沙盘上,并用现代化的手段让静止的事件灵动起来,增强了艺术效果。

每件展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说起军事馆里的每件展品,66岁的孙福军如数家珍。他不仅是军事馆筹备组的负责人,还现场为光明小学的师生当起了讲解员。

在“雪村战斗”展牌前,孙福军久久驻足。

“1942年5月底,冀中八分区决定,除30团留下坚持武装斗争外,分区机关大部、23团全部立即向外转移。6月8日部队转移至肃宁县雪村一带被敌包围,一批又一批战士倒下,八路军将士毫不畏惧。在最后突围中,司令员常德善身中20多颗子弹,光荣牺牲。政委王远音也身负重伤,饮弹自尽。三十团警卫连,都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全部以身殉国……”讲到这,他几度哽咽。

这是几张抗日时期的“救国捐”,一张上面写着:“今收到一百五十元救国捐。”盖着“冀南第六军分区司令部游击大队部”的章。另一张的内容则为:“今收到张太和捷地镇天利号自动救国捐一万(百)元……”。它们均来自一位叫张太和的捷地人。他当年在运河边、今捷地渡口大桥附近开有“天利号粮栈”,他痛恨日本鬼子,先后卖了很多地筹钱买了各种物资,资助抗日部队。

70多年后,张太和的孙子张金海将珍藏多年的“救国捐”捐献给了沧州革命军事馆。他说:“这是沧州儿女支援抗战的又一明证,对研究抗日战争有重要价值。”

军事馆筹备组负责人孙福军(左)和特聘顾问孙正开

河间市行将九旬的秦俊生得知筹建军事馆,将保存多年的河间抗战形势图和冀中抗战形势图捐给了军事馆;“中国好人”、盐山县航空博物馆馆长张长生为军事馆捐赠了两架初教6飞机,藏品100余件;河间北留路村村民户建民,将当年贺龙元帅使用过的坛子捐了出来……

孙福军说:“这里的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都值得去学习。”

硝烟已散,精神永存。

百年岁月洗礼,曾经的曾经归入时光深处,但红色记忆从未褪色,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 杨静然 摄影 张家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