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多个独立信源,《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有望在近期印发实施。这是继1962年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后我国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被业内视为中国种业的第三次系统性改革升级。知情人士介绍,《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提出了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等行动,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落地,在今年以来个别地区遭受涝情的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根据记者梳理,包括北京、湖南、江苏、海南等地在内的多个省份都在加码对于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期挖掘地区潜力,积极补齐短板。

多地加码种业振兴

《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提出了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等行动,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实际上,从今年一季度开始,种业行动有关工作便全面启动。其中3月全国农业种子资源普查行动全面展开,这是新中国成来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农业种子资源普查行动。

二季度相关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其中,4月我国在新一轮的畜禽改良计划发布实施,5月最高人民法院与农业农村部就保护种业知识产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到了第三季度,国家和部委层面对种业工作的部署出现提速迹象,包括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规划、全国推进种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国家新修订的水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发布等,动作频频。

随着系列重点工作紧锣密鼓逐步展开,多地积极行动启幕。部分城市或省份提出打造“种业之都”或“种业硅谷”,不少地市和县域还在谋划建设各类种业园区。

其中,北京提出打造“种业之都”“农业中关村”,将连续实施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到2025年,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北京还与河北签署合作协议,以种业科技产业为核心推动乡村振兴,围绕农作物和蔬菜开展重要品种选育和种源“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

湖南则致力于打造“种业硅谷”,推动隆平高科向世界种业企业前五强迈进。近日,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与中信农业等签署共建协议,政企园校20家单位共建开放性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打造支撑生物种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集中资源优势建设岳麓实验室,按“总部+基地”建设模式,建设四大片区和若干试验基地,突出种业安全、发展、品种、育种、推广、产业六个方面的创新。计划第一期投资100亿元,力争“十四五”基本建成。

此外,天津、安徽、甘肃、宁夏等地也都纷纷出台种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包括重点推进水果、牧草等种子资源研发和攻关,加大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力度,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等。

种业安全与粮食安全

为什么要在当下这个时间窗口着力推进种业振兴呢?种业安全与粮食安全是受访者提到最多的直接原因。

“面对今年罕见大涝,豫晋陕三个农业大省的部分地区面临玉米秋收难和小麦播种难的双重挑战,如今寒露节已过,如果特定周期内依然不能播种,对明年小麦夏粮的影响不得不防。”这是中财产业智库官方账号濡山财道在短视频平台中作出的提醒。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看来,新一轮的全球粮食危机可能正在逼近。“一方面,粮食生产脆弱,稳定性变差,区域间粮食安全状况差异大,粮食市场复杂多变,年度间价格波动剧烈;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实施新能源计划,也在促进谷物等消费量的快速增长。”

王灿认为,我国粮食总产量经过多年稳定增长以后,逐步进入平台期,不排除未来上面临更多、更复杂、更不稳定因素的可能。“尤其是少数国家垄断全球谷物贸易,应对粮食危机的难度加大。”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介绍,目前我国农业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同时我国水产也分别超过了75%,为粮食连续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保障支撑,总体上安全可控。尤其是保生存的种源上,立足国内供种是没有问题。“但从全球来看,我们有些品种有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比如玉米大豆单产,比如规模养殖的生猪、白羽肉鸡,蔬菜进口占比也较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种业好不好、质量优不优的问题,对标农业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

种子资源引进挖掘不够,育种遗传基础选择空间小,育种创新水平不足,被业内视为制约中国种业发展的掣肘性因素。这是否意味着种业企业未来重组合并有很强的必要性呢?

毛长青给出了肯定回答:“除了自主创新外,并购整合也是种业振兴重大战略方向,现在排名靠前的种业巨头,并购策略一直贯穿其发展路径。同样的,我们只有打造民族种业的航母才能具备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何以发力?

《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下发在即,成为打开前述掣肘的一把钥匙,正在激活业内对于中国种业前景的新预期。

在胡培松看来,国务院2011年8号文件印发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表现在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种子质量稳步提升;种子基地“国家队”基本建立;包括权益改革试点、良种联合攻关、种质资源普查在内的体制机制也取得重大进展等多个方面。以种子基地“国家队”为例,目前我国已经有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52个“两杂”制种带县,49个区域性良繁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微观企业来看,在种业发展顶层设计出台、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之下,产业育种新成果频现,种业发展步伐正在加快。

仍存掣肘待解

王灿介绍,种业功能属性主要包括三个指标,一是良种的产出率,以保供给的需求;二是优质率,满足农业保质量需要;三是多样性,适应消费多样化。推进种业振兴就是要立足国内,加快提升我国种源的产出率、优质率和多样性。

三大指标的提升,都需要作为农业芯片的种子创新。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邓小明认为,我国种业创新工作存在“四重四轻”现象,一是重眼前需求轻长远规划,长期系统布局不够;二是重品种审定轻场景应用,产业导向不明;三是重项目实施轻体系建设,资源配置不优;四是重种子创新轻种业创新,全链条创新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最大短板是创新要素分散、开放协同薄弱,存在产学研用对接难、项目基地平台人才融合难、协同创新跨界难和社会资本资源进入难等四大难题。包括种业创新在内的农业科技创新,仅仅是个体的单打独斗式不行的,必须更多依靠系统化、体系化的力量统筹推进,才能真正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邓小明认为。来源:数据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