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西宝鸡大街上,一个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嘴里念念有词,一把将妈妈按倒在地上,还下狠劲连踹妈妈好几脚。

旁边的保安看不下去,上前制止,没想到,男孩立即扭头对着几个人吼叫,让他们不要多管闲事。

听保安说再闹就报警,男孩放开妈妈就要上前抢夺保安的手机,

而此刻妈妈也连忙爬起来,不是管教儿子,而是求保安不要报警,说孩子不懂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一幕,好多网友气愤得不行,这妥妥是被惯坏的熊孩子啊,难怪小小年纪就有恃无恐!

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一个孩子长大后是什么样的性格德行,在他小时候就能发现苗头了。如果家长放任为之,不及时管教,将来的可怜之处,就是现今的可恨之处。

照这个情形发展下去,不出所料,日后这位妈妈一定会后悔今日的宠溺之举,也会为此而吃尽苦头。

看着这个“大逆不道”的熊孩子,不禁想起南京地铁上那个懂事又可爱的3岁萌娃。

妈妈累了,趴在孩子腿上休息,3岁大左右的宝宝乖乖地一动不动,尽量让妈妈趴得舒服点,还时不时拍着她的背,抚摸着她的头发,哄她睡觉。

怕坐过站,每到一站,他就跟着广播读到哪儿了,这样妈妈眯着眼睛也不怕了。

同样是孩子,性格行为却云泥之别,一个霸道自私,一个温暖可人,高下立现。

孔子曾说:“性相近,习相远”。

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看父母给他涂上什么颜色。

想养育出一个懂事温暖善良的孩子,我们至少需要做对以下三件事。

该立规矩的年纪,要“狠心”

在谈到家庭教育孩子的弊端时,李玫瑾教授一针见血指出:“有些家长他在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却开始管。”

曾经有一个12岁男孩,弄坏了店家的东西,找妈妈帮自己赔款,妈妈言语教育了他几句,他就跟妈妈吵,并动手掐住妈妈的脖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之所以能这么做,绝不是一两天的纵容结果,而是长期的包庇纵容让这个孩子没了边界意识,肆意妄为。

很多家庭都存在这个问题。

小时候觉得孩子不懂事,没必要计较,等孩子上初高中了,发现孩子一身坏毛病,开始着急,却发现孩子非常逆反,甚至说不得,更骂不得。

老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管教一定要及时,立规矩也是讲究有效期的,李玫瑾教授强烈建议家长:6岁之前一定要给孩子立好规矩。

给孩子立好规矩的几个建议:

1.要“狠心”,够坚定

千万不要被孩子的哭闹妥协,有一次退让就有第二次,之后你就会节节败退,不知不觉就被孩子的哭声操控。

反过来,孩子闹几次发现妈妈的底线是稳定的,不轻易改变,很快就会接受这个规矩。

2.一次只说一个要求

孩子越小,对话语信息的消化就越慢,一下子要求他做到123点,有点难,一难孩子就畏惧就放弃。

所以,一次只说一个要求,确保孩子听明白了,并且说出去后,我们家长也要记得坚守住这个底线,不能随意更改。

3.要想孩子好,自己要先成为榜样

孩子最喜欢和擅长模仿父母,

我们先约束了自己,再来要求孩子。

如果你做不到,孩子大抵也难以坚持下去。

该放手的时候,要舍得

松弛需有度,否则弹簧也会报废。

立规矩,是为了约束孩子的一些不良言行,而舍得放手,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独立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在这两件事上,家长要克制住自己的担忧和不放心,大胆让孩子去行动。

1.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要管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首先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孩子做的时候其实是在给你添麻烦。

但你想一想,用些许的麻烦,换来孩子将来的独立和自己的省心,难道不是件很划算的事吗?

2.孩子自己能做的选择不要管

父母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和自由。

小的时候学会选择自己穿什么,做什么;长大后面对那些可以改变命运的选择时,孩子才能听从自己的内心,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孩子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儿时没有试错的机会,长大后就更容易犯大错,且代价成本也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关系和谐,给孩子满满安全感

美国医生Felitti和 Anda等人发布的童年不幸经历研究发现:

  • 长期处于功能失调的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包括目睹母亲遭到暴力对待、父母离异或分居),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当孩子整日处在一个恐惧不安的环境中,他就没有时间去观察和体谅身边的人,因为他的所有精神都用来内部消耗了。

一个家庭,偶尔有争吵在所难免,只是也不是所有争吵都是灾难,关键是争吵后,如何收拾残局,及时认识错误并安抚好孩子。

1.告诉孩子,父母争吵不是他引起的

父母争吵,会引发孩子自责和愧疚,尤其是拉着孩子站队时,这种愧疚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是不值得被爱的,甚至放弃自己。

争吵过后,等平静下来再告诉孩子这事跟他没关系,孩子就会放松,也会更加信任父母有能力处理他们的矛盾。

2.吵架不进行人身攻击,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孩子作为旁观者,就会学习到,原来争吵的目的不是“互相伤害”,而是以和解为目的,促进双方更深理解的一个过程。

那么他就不会害怕争吵,而是学会了如何在矛盾中表达自己,赢得对方的理解与关系的和谐。

著名儿童文学图画书作家莫里斯·桑达克说:不要轻视童年时代的恐惧和不安,它们将伴随人的一生;不要低估孩子的洞察力,他们什么都知道。

给孩子一个健康和谐幸福的成长环境,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