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主席在以视频方式出席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的主旨讲话中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有效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问题。只有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才能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足国情,结合实际,探索形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实践。《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中国已知物种及种下单元数122280种。其中,动物界54359种,植物界37793种,细菌界463种,色素界1970种,真菌界12506种,原生动物界2485种,病毒655种。全国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总面积约98.34万平方千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总面积约10.66万平方千米。国家地质公园281处,总面积约4.63万平方千米。国家海洋公园67处,总面积约0.737万平方千米。我国始终重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法律体系。以新版《环境保护法》以及2018年宪法修正案的颁布为标志,我国已经实现了从环境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治理,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早在1992年,我国就率先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成为国际典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面,我国广泛利用数字化平台、大数据、AI等技术,实现了科学保护。同时,我国还通过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野生动植物救助繁育基地等方式,实现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恢复与增长。在我国的不懈努力下,藏羚羊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近危”,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中国的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促进世界其他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发挥了积极作用。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贡献了中国力量。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类过度追求现实的眼前利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由此,引发了诸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逐渐变得紧张、对立。历史不断证明,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态文明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主动参与国际环境保护活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加强绿色国际合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贡献了中国力量,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地球是万物生灵共同的家园。与世界各国一起,建设好、守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最大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