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正好是重阳节,我们写一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群里面已经把白天写的一篇文章 () 分享给大家了,大家看一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在群里,刚好有同学在问一个问题,就是笔锋的回顶的问题,刚好在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里,还满有相通之处。相通在哪里呢?这是一首回望的诗,是一首设想山东的兄弟登高的时候,这个人在哪啊,这个人不在山东,这个人在“山”西,在关中,在长安。这个人在此,然而呢,这个“此”,这个“此地”,却是通过彼地,通过山东这个彼地,回望过来的,自己所设想的,所回望的一个视角。

所以这首诗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实是一首回望的诗,也可以说是一首从远处回望近处,它是思亲之作,他的视角是从亲人回思自己,还有呢,是“遥知兄弟登高处”,是从高处回望山下,是一系列的回望。这首诗是通过思亲而自反。真正的爱就是通过爱而达到真正的自由独立 () 。能独 () ,庄子里见独,孤独是一种能力。就好像爱也是一种能力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书法话题,书法之大忌在平顺。平顺的话,你的笔画是没有力量的。你看我现在用的还是大观在上,这一支非常软的长锋羊毫,每一笔都是这样逆顶回来的话,是一种自返 () ,是一种人生的逆觉,是通过从远方回望近处,从亲人回思自己,从高处回望山下。如果是这样的一种方式用笔,这就克服了用笔软塌塌的,这个笔站不起来的问题。我一入笔就是逆顶,在一些转折的地方,它也有一些笔锋倒下来的问题,通过回顶,笔锋就重新站起来了,重新站起来之后,你再去往任何方向走都好走。

但是呢,你如果没有回顶的话,你的笔锋是趴在那,所谓的平顺,就是笔锋倒在那,趴在那,站不起来。站不起来,就不是独,不能独。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人能在异乡为异客,他肯定是一个很有独立自主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爱。没有独立自主能力的爱,那样一种爱往往是对亲人的一种束缚捆绑。甚至是一种吸血。有的父母对子女,有的子女对父母都是这样一种吸血状态。把这样一种吸血的状态理解为爱,这是对爱的普遍的误解。

那笔锋也是,笔锋一定是能站起来,它才是能写字的。你软塌塌地趴那,好像可以挥洒,这样的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写字。

一落笔,就这样回顶。

遥知兄弟,你看这个“遥知”啊,在群里金吾生同学啊,在他的笔记里已经把这个遥知点出来了。整个这首诗就是在讲一种遥知的道理。或者说一个用笔上逆顶的道理。遥知不是用笔平顺所带来的那种平顺之知,遥知是一个刚才讲的人生的逆觉,“反者道之动”的逆,逆着顶。逆顶能够带来遥知,遥知就是庄子里的“以神遇不以目视”,他当然没有看到远远的山东,兄弟登高,他没有看到,他以神遇遥知,他是已经从先行到山上去了,再从山上下来,然后遥知。

这首诗之所以这么千百年来引起人们如此深沉的共鸣。它肯定是有超出普通日常经验的东西。它里面甚至蕴含着书法笔法的道理。世界上所有的道都是一个道。其实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这是柯老师的第三期书法网课) 。图片是柯老师边讲边写的作品,由柯老师本人拍摄。文字学生秋山根据直播视频整理。

日课笔记

——相与为乐

不管是叫唐诗日课,还是书法日课,这是一群人的日课。在这个日课里,师友们在体验这种生命之间的感遇,天人之际的感遇,笔纸之间的感遇,在与物的相磨相荡中的日课工夫。

“灯烛光”下的书写,灯烛光下照亮了“敞亮而有余的生命成长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佳人幽然独在。

这个日课,开启了我们在诗歌、思想、书写和友情里相互滋养,生生不息的古典而时新的生活方式。

在群里,大家探讨“回顶”,分享自己的习作,分享自己的笔记,分享自己学习书法路上的黄牌,分享自己的诗,相互应和,相与为乐。

恕之学友的流畅而精妙的书写让人羡慕,金吾生学友老气又稚气的笔记、对话,时时感怀,也让人感怀。范兴学友不断涌出的诗意、和诗让人惊讶,咋做到一直涌出来呢?李旭老师的古典诗作,也让人动心。美丽学友习字1366天的每日记录,这种坚持力和对困境的不屈真让人佩服。师友之间,这种相与为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共学精神,真好。

昨晚临《圣教序》,临写完后,原来是不会多看几眼,现在看上去,可以多看一下,明显有进步,虽然日常所写的唐诗实在拿不出手,无颜去分享,但是呢,就这样写着,对临帖却有着默默地滋养,这就是“默化”的工夫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听打授课内容之际,书写感怀,真是“不亦说乎”。是为记。

——秋山,辛丑戊戌月 丙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