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心语拉呱

漫说赵氏家族和因园

心语

南亭子,初指范公亭。现在泛指因园、范公祠、魏公生祠这一片园林,位于博山城东荆山脚下、范河以东、青州古道南邻。

因园是由博山首位进士、身仕明清两朝的著名循吏赵振业的二子赵双美于康熙二十三年所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王士禛(渔洋)有《赵氏因园四时歌》专门摹画因园四季之景,其中刻画秋天之景时写到:“琴筑声多杂珮环,石门秋瀑落潺湲,行行西竺无忧树,处处南宗着色山。”

明末清初,在博山的四大家族里,赵氏是博山科举、文学造诣最深的家族,“蒋、钱二家再有钱,不如泷水一个赵”,说的博山首富当属蒋钱两家,但论进士科举两家比不上一门赵家。

赵氏家族第二代传人赵彦名有三子,依次是赵廷杰、赵廷刚、赵廷毅。赵廷杰一支被称为“南赵”,赵廷毅一支被称为“北赵”。“南赵”家族从明成化年间起,往往以乡贡仕州县。“北赵”家族则留在了颜神镇。

“北赵”家族九世赵振业天启五年成为进士,出任邯郸县令,颇有政声,五年之后“以循吏第一擢云南道御史”,为家族赢得了荣耀。

赵振业有七子,依次是赵继美、赵双美、赵济美、赵萃美、赵进美、赵元美、赵凯美。

我在此也有疑惑,赵进美明明是老五,但多数史书上称他为四子。问题就出在赵萃美身上,他到底是夭折了,还是出次了,还是怎么了?弄不明白。

赵继美之子赵作肃娶了王士禛的季妹为妻。赵继美在顺治五年去世时,其子赵作肃才三岁。

赵进美,字韫退,号清止,明崇帧进士,官至中议大夫。一生为官多年,转历南北,所到之处,均勤于政事,体恤民力,政声甚佳。诗词曲赋、论序疏记无所不精,著有《清止阁集》九卷,戏剧作品有院本《瑶台梦》,杂剧《立地成佛》,在明末清初的文坛上颇具声誉。

九世赵振业、十世赵进美是提升家族政治地位、推动家族文化发展的奠基者与铺路人。

二子赵双美,字二宜,一作宜仲,康熙二年拔贡。无论在才学和财力上都相比其弟赵进美差一大截。所以,因园占地面积比怡园小,但它园内布局紧凑,结构适宜,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

赵双美之子赵作肱,字翼邻。生性冷静机敏、沉默寡言。十四岁补博士弟子员,后多次参加乡试,均落第,遂弃科举。赵作肱事亲至孝,为乡人所钦敬。他有五子,依次为:赵执信、赵执谷、赵执蒲、赵执黄、赵执绥。

长子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博山秋口人,清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诗歌理论家,有《饴山堂集》、《谈龙录》等著述。

赵执信才华横溢,十四岁考中秀才,十七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十八岁成进士,二十五岁升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康熙二十八年,赵执信被邀请观看洪升创作的《长生殿》,适值佟皇后去世新丧期间,被冠以“国恤张乐大不敬”之罪名而革职回家。时年二十八岁。

少年得志又失志的他再没有入仕,纵情山水间读书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自康熙二十八年秋至康熙三十二年秋,是先生削职还乡在博山家居的第一个阶段,这期间他的活动主要在颜神镇范围内,有时也到益都和临近的淄川、临淄、新城等地。他的诗作《还山集》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共收入诗歌九十九首。

赵执信在清初诗坛上被称为“国朝六家”之一,其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岳父是同里内秘书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的长子,岳母是新城名人王士禛的从妹。也就是说赵执信既是孙廷铨的孙女女婿,又是王渔洋的外甥女婿。赵执信在文学上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与他们家族的家风家习以及姻戚望族之间的互相濡染关系甚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执信故居坐落在城东北的马行街上。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记载:“马行街在明嘉埥三十八年三月建石城后来居上,名为马道街,亦名官道后街。素为地方官吏晋县必经之道。”清雍正十二年建县后,又称马行街。有传说,赵执信被罢官回到博山后,因他在京城的知名度和后来对文学创作的卓越成就,故乡人对他肃然起敬。凡从这里行走的达官贵人,都自觉下马步行通过以示敬重,从此马行街名声在外。

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为其曾祖父赵振业所创,原是一处有三进院落,建房五十余间,占地一千三百余平方米的仕宦家园。故居大门坐北朝南、悬山顶,前后均有斗拱,抱柱支撑,石基砖墙,木架结构。前院正中是大厅,名曰“宝菌堂”,系会客之地。中院是石基青砖砌就的二层楼。正中北楼名“含辛阁”曾为赵进美的住所。向东是小隐园,后院正中主楼为“光启门”,俗称“五起楼”,石基砖墙,木架结构。楼的二层门楣上嵌有石刻匾额,上刻“光启门”三个楷书大字、阴刻,落款是“顺治丙申初夏”。后院的东西面房屋与“光启门”风格一致,北方建筑风格的二层青砖楼房。

岁月把故居侵蚀得面目全非。早些年间一部分辟为博山机关卫生所,另一部分保存还算完好,但在本世纪初也被房地产商开发成了商品住宅楼。

赵执信居家第二阶段有十四年的时间,主要在离城四十余里的芦家台村别墅“红叶山楼”居住,红叶山楼占地三十余亩,是一个数进数出的大院子。其间创作的作品被命名为《红叶山楼集》,收入古律杂诗七十八首。他承继祖业,拥有百亩田产。在这段家居生活中,先生还参加了某些体力劳动,他关心民事生产,对农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赵执信之后,赵家走了下坡路,后人不得不将红叶山楼变卖抵债。当时同村的钱家花钱购得了红叶山楼,如今看到的残存的红叶山楼实际上已经不属于赵家了

从此,“北赵”逐渐式微,虽然仍不时有后人中举人、进士,但始终没能再超越祖先。“北赵”已经迁出去了一百三十多支,走向了世界各地,锦州、沈阳、北京等地的博山赵氏后裔居多。

由于家族的分化和衰落,赵氏后人于康熙末年把因园卖给了淄川昆仑的内阁中书翟豫年之孙子翟建钺。

有记载,因园是赵双美于康熙二十三年建的,后人在康熙末年卖给了翟建钺。而赵执信是六十四岁时才进住因园逸养晚年的,这时候是雍正四年。由此推算,赵执信是在卖给了翟建钺后才搬进因园住的。而且,一住就是十八年,“所居因园,依山构亭榭,各极天趣”。

这问题就来了,他是租赁呢?还是白住?史书没有记载。

也有传说,是赵执信去世后,把因园卖给了钱氏,因园在赵氏历传六世。这种说法似乎合情合理。

同类问题,怡园于乾隆十七年,由博山乡贤蒋今长、钱兆昌等人捐资将园林购回。那么,是由谁发起组织的募捐?购回后产权属于谁呢?是蒋、钱等个人?还是官方?不得而知。

不管这些来龙去脉。因园又多经辗转折腾,风蚀雨腐,年久失修,亭台毁坏甚巨,最后坍塌无迹。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这里是居民住院落,有平房,也有楼房。

一九九四年,博山区人民政府投资七百余万元,动迁一百余户居民,依据史料记载重建因园,并在此新建赵执信纪念馆。
  新建的因园占地面积近一万六平方米,建筑面积四千平方米。筑有赵执信故居、深绿院、虚舵楼、览秋台、听泉榭、西笑亭等亭台廊榭十余处,另有摩崖石刻石雕影壁,假山池塘,叠瀑溪流等景观点缀。
  在因园正门处,迎面为摩崖石刻“秋谷高风”,高约丈余,其字为赵执信书稿集墨。

“秋谷高风”是博山古八景之一。

黑山慕雨雁飞斜,峨岭睛岚啼乱鸦。

孝水长清遗妇泽,阳坡绕翠近人家。

禹山积雪阴无日,仙洞藏春地早花。

秋谷高风贤址在,珠泉印月煮新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谷”是荆山和峨嵋山对峙而形成的深谷。因四时风高如秋故名。因园以此得名,赵执信以秋谷为号。范仲淹童年在博山姥姥家长大,在荊山寺读书,“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人人尽知。“秋谷高风贤址在”指范仲淹亮节高风宛然尤在,后人附会为仙迹在。

向北过三曲桥,为一方长五米、高三米的石雕影壁,上刻“饴山谈龙”四个大字。背面镌刻着赵执信的生平传略。

赵执信纪念馆是因园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三百平方米,房屋十五间,是一处清代风格的四合院。门内两侧的那封石狮,原置于马行街故居门前,后移于此。

正堂为“磺庵”,是赵执信晚年著书立说之处。室内正堂现悬有赵执信的画像,两旁楹联是“梦抛滨海三千里,身耐风霜七十秋”。床头悬挂着“无想道人”的自署条幅。室内陈列物还有山几、方桌、元魁椅、罗汉床、书橱、书桌等。院内东厢房为赵执信生平展室,西厢房为赵执信学术成就展室。
  听泉榭,位于因园之巅,据说是赵执信经常驻足的地方。这里“池光回映曲槛平,涧水遥穿洞户行。竟日深林乡寒雨,四时空谷送秋声。主宾谈向铿訇息,鱼鸟心从寂历生。忆访仙人园亭馆,水精帘槛坐分明”。

因园西侧的深绿书院为一独立庭院,占地八百平方米。北房称“深约堂”,东房称“绿静轩”。此处现为博山藏石馆。
  梅园内植有腊梅、红梅、绿梅,夹有纤竹、海棠衬艳,景色怡人。

因园长廊由街月亭始,沿范河自南朝北经此处向东折去,底蕴深邃,与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

爬上因园之巅,忽见一五层仿古塔。不禁仔细一看,原来是保险公司建的“多保塔”。居然还是淄博著名书法家王颜山题写的塔名,不知在如此幽雅的环境里建此塔意义何在?

仿佛闻见了一股铜臭味。

昔日的名园留在了记忆和传说里,现在的建筑华丽而又气魄。

残存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那点东西或许叫“传统文化”吧?这曾经风景秀丽的山城,古建筑拆没了,新建筑仿古不古,这是传统还是不传统?这是文化还是不文化?

再过岁月,新建起的“故居”也许会成为古迹,这算是什么样的古迹呢?

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