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就在大家空前关注神舟十三乘组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的时候,下午18时51分,我国首个太阳探测器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乘坐长征二号丁火箭顺利升空,而它的名字叫“羲和”号。“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羲和是太阳的母亲,同时也是太阳女神,而且还生了10个太阳,用这个名字来命名太阳探测器,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人的浪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羲和号太阳探测器成功发射

中国人的浪漫外国人不懂

我们的火星车叫“祝融”,行星探测器叫“天问”、月球探测器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空间站叫“天宫”,其中的舱段叫“天和”、“问天”、“梦天”、“巡天”,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叫“悟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墨子”,神话与现实,古典与科技交相辉映,中国航天在走向星辰大海的同时,真的是太浪漫了。没办法,谁叫我们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别人还在树上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写诗“问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融号火星车

而说到“羲和”号太阳探测器,它的专业名称叫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要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并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并首次在航天器上进行磁悬浮技术的工程应用。这颗太阳探测器重508公斤,设计寿命3年,运行于517公里高度、倾角98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能够24小时连续对太阳进行观测。

它还是在地球轨道上?

现在还只是远远地“看”着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世界已发射了70多颗太阳观测卫星,其中围绕太阳公转的探测器有21颗,仅有1颗失败。其中最早的是美国在1965年发射的“先驱者”6号,而1990年10月发射的美欧合作的“尤利西斯”号、2009年1月俄罗斯发射的“科罗纳斯”号和2018年美国发射的“帕克”号,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特别是“帕克”号,它是第一艘飞入太阳外日冕的航天器,并将在2025年飞至与太阳中心距离仅有690万公里的地方,成为最接近太阳的人造物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驱者”6号太阳探测器

“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

帕克号太阳探测器

而为了抵御接近太阳的极高温度,“帕克”号专门设置了一个六边形的由强化碳复合材料制造的“太阳盾”,直径是2.3米,厚11.4厘米,能承受大约1370摄氏度的高温,看起来和航天器重返大气层的温度差不多,但它的难点是要在漫长的时间内一直抵御这么高的温度,不只是几分钟。另外,“帕克”号还在飞行中多次利用金星的引力助推,来让它的轨道逐渐靠近太阳。

帕克号飞向太阳想象图

而我国的太阳探测计划,除了“羲和”之外,还有一个“夸父”。听名字就知道,它将追着太阳跑,而不是像“羲和”一样远远地“看”着太阳。“夸父”太阳探测器已被纳入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计划于明年发射。和火星探测一样,我国的太阳探测计划也分“三步走”,按照在黄道面内多视角探测、大倾角太阳极区探测和太阳抵近观测,分三个阶段实施,这个太阳抵近观测,差不多就类似美国的“派克”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太阳探测也分三步走

“羲和”号的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而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探日,我们探索太阳系的步伐不会停止,小行星探测、木星探测、金星探测,还有水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彗星、矮行星、泰坦星、柯伊伯带,乃至太阳系的边缘,我们会一路“天问”过去。

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