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时分,抬头仰望星空,每一颗星星都是如此璀璨。它的神秘与深邃一直吸引着人类去探索,古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今有太空漫步、登临月球等一系列的航天工程,它们无不诉说着人类对太空的向往。

可任何一场未知的探索都伴随着数不清的风险,对于航天员来说,他们的职业无疑是高风险的。

犹记得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只因百万分之一的小零件出现了问题,升空73秒后它便解体爆炸,七名宇航员就此陨落;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只因两万分之一的小泡沫板脱落,造成完成任务后的航天飞机返回途中解体爆炸,又一次的七名宇航员不幸丧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载人航天器作为人类科技水平的最高结晶,它的飞行系统非常复杂,超过两百多万个零部件在每一次飞行前都需系统性的检查,一旦漏检或少检一个造成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将导致一场不可估量的灾难发生。

然而,在世界航空史上,却有那么一次事先就已知道飞行器有203处结构性的故障,但航天员却不得不硬着头皮进入,还要完成它的飞天任务,这便是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将要面对的事。

为什么他是最悲壮的?

作为人类首个多次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科马洛夫无疑是伟大的,但这样的一个苏联英雄,却是人类载人航天史上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1967年4月23日,苏联的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中心“科马洛夫”穿着宇航服准备登上自知回不来的“联盟一号”飞船,他的好友人类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也穿着宇航服在他旁边站着并用力拉着科马洛夫,似乎不想让他登船。

时间到了,加加林不能阻止,也无法阻止自己的好友科马洛夫登船的决心。

联盟一号成功发射,顺利抵达预定轨道,这似乎在向好处发展,可身处飞船里的科马洛夫却不敢有一丝的懈怠,他每天需要花12~14个小时绷紧神经检查飞行器的各个元件。

他在登上联盟一号飞船之前就曾开玩笑的说:“这艘太空船将是自己开放式的棺材”,果真故障开始了,联盟一号两侧长长的太阳能电池板在绕地飞行展开的时候,只有一侧能正常打开,这使得飞船电力严重不足。

飞船的天线也无法正常使用,这使得它无法正常与地面保持联系,飞船的导航受电力的影响陷入停摆,科马洛夫不得不使用手动挡位来调整飞船的姿态…

这一系列的故障,科马洛夫断断续续将其报告给地面指挥中心,地面一线工作人员似乎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随即将这样的真实信息上报。

终于,苏联宇航局决定取消了第二天发射对接飞船的计划,这样算是保住了两个宇航员的性命,其中包括了加加林。

地面指挥中心向联盟一号传递终止计划立即返航的信号,科马洛夫在收到消息后,便立即准备返回地球的操作。

科马洛夫在操控返回舱进入地球时便发现,飞行器不受他的控制,它在不停的旋转,不过,科马洛夫平时有受过这种特殊的训练,强忍着身体上的痛苦,在距离地面9至11公里时,他手动操作打开主降落伞。

因为,此时的飞行器时速高达每秒约200米,正常打开一系列的降落伞会使飞行器的速度减少至每秒6米,保证飞船冲击地面时里面的航天员可以活下来。

但是联盟一号所设计放主降落伞的舱门不符合标准,导致科马洛夫无法正常打开主降落伞来降低速度,随即,他便立刻打开副降落伞,来争取一线生机。

还是因为设计的缺陷,副降落伞竟与主降落伞缠在了一起,飞行器还在以更高的速度准备冲击地面,不知科马洛夫面对这种情景当时的心情如何?

有外媒曾报道,美国情报部门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附近设立了专门监听苏联的装备,他们似乎听到了科马洛夫在面临死亡的到来时,曾与苏联的高官有过一次交流的信号:科马洛夫的咆哮与前苏联总理柯西金的哭泣…

飞船船尾与大气层剧烈的摩擦产生一道天空中最亮的火花,宛如小行星撞击地球般以每秒100多米笔直的冲爆了地面…

科马洛夫作为前苏联最好的、拥有丰富飞行经验与理论知识的技术型宇航员被飞船碾压成肉泥,又被高温蒸发,最后只留得一截焦黑的腿骨…

为什么升空之前他就知道回不来了?

1927年,科马洛夫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平民家庭,幼年时期的科马洛夫有着惊人的数学天赋。

中学时,科马洛夫的父亲因为战争而丧命,他也因为当时的混乱时局而被迫辍学进入集体农场工作,但他没有失去对飞行器的热爱,常常因改装农场的机器而被责罚。

他的天资终得命运的垂青,莫斯科特种飞行学院选中了他,并将他培养成一位优秀的飞行员,毕业后他加入高加索地区战斗飞行员行列,并于三年后以首席飞行员的资格前往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修,期间他成为一名具有高级工程师的飞行员。

冷战期间,太空探索成为了新的竞争方式,科马洛夫作为首席飞行员,被苏联选入第一批太空人队列中,在训练期间他曾受过伤、身体素质曾跟不上队友,毕竟当时的他已经36岁了,是苏联首批太空人队列中年纪偏大的。

科马洛夫是这个队列中学问水平最高的宇航员堪称“航天专家”,他是最了解飞行器的,自然也能驾驭得了飞行器,所以即便身体有些欠缺,但依旧成为首批宇航员的队员。

1961年科马洛夫的好友加加林完成了人类第一次踏入太空的壮举,有过这样经历的加加林,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航天器的好坏对于航天员来说的意义。

1964年,科马洛夫在“上升1号”任务中完成了他个人首次登天的目标。

1966年,科马洛夫接到了“联盟一号”的任务,1967年8月,联盟一号仓促建造完毕,还未来的及多轮测试,上层便要求科马洛夫乘坐它升天。

他的好友加加林,作为他的替补在他飞完之后再乘坐联盟二号与联盟一号在太空会合,实现对接任务。

作为航天领域的专家、对飞行器极其了解的科马洛夫已经看出联盟一号有诸多的问题,加加林与一些高级技术人员在视察的过程中发现了飞行器存在着203处结构性的问题。

加加林认为按照计划发射,科马洛夫会有生命的危险,这次任务应该被推迟。

于是,作为人类太空第一人的加加林写下了10页联盟1号推迟计划书,并准备将它交给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这项报告给了加加林在克格勃的朋友“鲁萨耶夫”,然而在上交的过程中,所有看过加加林报告书的官员们都遭到了降职、开除或者远调至西伯利亚

科马洛夫意识到推迟发射计划不能奏效,于是他对着已被降职的“鲁萨耶夫”说:“我不会从这次飞行中回来…”

鲁萨耶夫不解的问道:“为什么你不拒绝?”科马洛夫表示:“如果我拒绝了,那么他们会派后备宇航员来替代我,这极有可能是我的好友加加林,我不想让他替我死,我们要照顾好他…”

这场事故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正值冷战的高峰期,这一阶段的“太空竞赛”格外激烈。

对于苏联1967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4月要纪念苏联发射的世界第1颗人造卫星10周年,10月又要纪念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50周年,同时他们又想要保持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悄悄的准备登月计划。

对于美国人来说,在航天领域一直让苏联处于领先这让他们很苦恼,苏联在发射了世界第1颗人造卫星“史泼尼克1号”后的第4个月,美国人也发射了自己的第1颗卫星“探索1号”。

苏联“加加林”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第一人的23天后,美国人也将“阿伦·谢泼德”送入太空…

这样紧锣密鼓的你追我赶,让苏美两方都紧绷着神经,作为领头羊的苏联压力很大,为了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这便有了登月计划前的预热让“联盟1号”与“联盟2号”在太空上实现对接任务。

然而,这时作为苏联航空航天的灵魂人物科罗廖夫”在1965年底病倒,并于1966年1月14日不幸离世,他有多厉害呢?正是因为它的存在,可以让苏联在航空航天领域上一直领先于美国。

苏联航空最高级别的设计师与组织者科罗廖夫的意外离世,对于苏联是一种沉痛的打击,但为了继续领先于美国、庆祝1967年两个重大节日活动,即便此时苏联的无人飞船已经出现屡试屡败的情况,但下面的人根本不敢上报。

因为勃列日涅夫希望能看到联盟1号与联盟2号的对接成功,让苏联再一次领先于美国,并为苏联十月革命50周年献上隆重大礼。

他的牺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不论是为国献身、还是替友赴死,科马洛夫毫无疑问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他的家人与孩子在他离世后都得到了政府的特殊关照。

苏联为他在1967年4月举行了国葬,并为他颁发金星勋章、第2枚列宁勋章,数万名群众自发参与的送行队伍中,他的骨灰埋在了克里姆林宫墙下,据说美国也派政府代表想要参加悼念,但被苏联拒绝了。

后来美国人成功登月,阿波罗15号飞船携带了有科马洛夫的纪念品,放在了月球土壤上。

而加加林因为科马洛夫的逝世,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他悲痛欲绝有时甚至在公开场合说出他的好友死亡真相,是关于“联盟一号”的种种问题。

最后,加加林在科马洛夫死后的不到一年,1968年3月不幸丧生于飞机事故。

总结

他们说科马洛夫是世界航天史上因载人飞船而死的首位航天员,这是他的荣耀和传奇,并号召更多的人向他学习。

但我认为这样的悲剧不应该学习,科马洛夫登上飞船是无奈的,是没有选择的,已知飞船有故障,身为专家的他,却无法将他的评判上报并阻止,反而还要执行这价值不高的死局,这无疑是可悲的。

这样无可奈何的悲剧,只是当时世界大环境的一个缩影,想想因为冷战的影响,造成了多少流离失散、多少生死离别是我们还未曾听闻的?

他们生活在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无法如同我们现在这般安逸闲适,我们应该感谢祖国,并认同战争与不理智的对抗只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坚持和平与发展才是人类前进的主旋律!

资料来源

1.人民资讯:美国航天史上严重事故!7名宇航员被活活摔死,揭秘飞机解体真相

2.科普中国:2003年2月1日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降落时爆炸解体

3.npr:A Cosmonaut's Fiery Death Retold

4.npr:Cosmonaut Crashed Into Earth 'Crying In Rage'

5.李建云:首殉太空的航天员

6.名人简历:科马罗夫

7.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苏联最悲壮的航天英雄,为兄弟甘心送死,燃烧生命变为“流星”

8.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