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都没想明白,很多人从来没有在市场实战过,没有掏钱购买哪怕一件当代真品,却能成为“权威”专家,堂而皇之的给藏友“鉴宝”,让整个市场的文物鉴定水平,倒退到一个可怕的地步。

别说什么科学仪器辅助,至少当下来看都是扯淡,一个放大镜、一双白手套依然是主流,毫无科技含量可言。如果真的拥有高深眼力的加持,广大藏友不会有那么多意见,可目前的文物鉴定方法,很多都已经沦为了笑柄......

只敢论馆藏数量、论传承有序、论“洋大人”定下的标准!“眼学”和“科学”鉴定在非标准化机制的状态下,可以被肆意操控,让收藏行业乃至于文物保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一辈大师:张伯驹 孙瀛洲

早年间,文博界不管是实战派、学院派还是考古派,如张伯驹、孙瀛洲、耿宝昌、陈万里等大师级人物,无论民间高手还是文博单位的知识分子,还没有那么大的分歧,各司其职却共同朝着保护文物的方向努力。

他们所经历的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年代,尤其是1995年之前,收藏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仅有一些国家特批的国营文物公司,在寻找征集流散于社会的文物。

此时,实战派负责寻找、收购、保管,学院派负责入藏、清理、著录,而考古派则是整理各个发掘报告,解读文物知识等工作。那时候,因为没有什么金钱利益上的诱惑,大家只要干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所以很少会出错,一大批民间国宝文物归藏国家,享誉至今。

可自从文物收藏市场“开闸”之后,拍卖公司、古玩市场大量兴起,造假产业、盗墓团队应运而生,面对着应接不暇的手段,文物鉴定的骨干力量开始招架不住了。

从应对低仿的从容,到高仿诞生的焦虑,再到高科技造假的无所适从。很明显,很大一部分专业鉴定者,审美水平仍然停留在他们所见过的那部分旧物的浅表认识上,跟不上时代了......

这就造成了鉴定失误率开始大幅度上升,造假者按照专家们编撰的学术、图录以及“鉴定秘诀”去仿制,每每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假文物,往往会误判成真品,“北魏陶俑”事件就足以证明,一个农民造的假陶俑,竟然能让故宫、国博的专家们集体打眼。

相反,因为大量出土文物流向民间,很多专家们根本没见过的文物,因为找不到“参考资料”,往往会被误判为赝品。就这样,真假颠倒让原有的文物鉴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从那时候,专业鉴定者们悄悄发生了改变,从深度的“眼学”鉴定变成了以“经验”来论真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技术受到挑战,无法用能力来判断的时候,那么为了保住饭碗,维持“垄断”,就开始用以偏概全的“数量论”来保证“权威”。

拿最典型的元青花来说,2005年横空出世的2.3亿“鬼谷子下山”罐,打破了对元代青花瓷毫无研究的中国陶瓷专家们的认知,他们第一次感受到资本操作有多少的“钱景广阔”,同时也非常焦虑:以前没怎么重视过元青花,现在变成天价了,要怎么“圆”过去呢?

他们想到了一个方法,放弃了本该下功夫研究的课题,反而“不辞劳苦”著书立说,配合国外资本将元青花的数量牢牢锁定!所谓全世界元青花只剩下300件,且大多都在外国,这种荒诞的“权威理论”经过不断的宣传,渐渐深入人心,绝对的馆藏数量论就此成为主流!

1980年江西高安县一次出土19件元青花

学者们仔细统计过馆藏数量,但用心统计过民间出土的数量,乃至于国内外收藏家珍藏的数量吗?并没有。

他们罔顾了元青花大量存在的事实,元人蒋祈在《陶纪略》中记载:“景德镇,有窑300余座。”同时据《宋会要辑稿》和《元典章校补》卷九记载,元代景德镇瓷器窑场上交的税额,要比宋代足足高了七倍!且现代考古早就验证了元代窑场生产青花瓷是主流。那么巨大的生产量,难道都凭空消失了?

而且中国考古出土的元青花数量也非常多,光江西高安就曾一次性出土过19件精品元青花,其他像北京、河北、浙江、江苏、内蒙、云南都有过出土记录,可谓遍布全国各地。什么全世界只剩下300件,而且大多都在国外,此理论不可谓不荒唐至极。

以此衍生出一系列的“数量论”,什么汝窑只剩78件、钧窑只剩200件、红山玉只剩200件等奇葩说法,竟然还有相当一部分民间藏友对此深信不疑......

诚然,“数量论”的根据是各国馆藏以及拍卖记录来推断的,但这个标准是老外定下的,国内专家所做的就是“洋大人”说啥就是啥。于是,传承有序成了主流,老外100多年前的掠夺历史成了“权威”,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却成了“无参考依据”......

一边是自信满满、置若罔闻,一边是质疑不断、威信扫地,文物鉴定,失去了自己的标准,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学院派说实战派都是一帮没文化的民工,实战派说学院派都是看书看傻的书呆子,考古派更是嗤之以鼻:“你们都是推销赝品的鉴定证书贩子。”

谁也不服谁,谁也不信谁,不只是贻误市场秩序,还严重阻碍了我国学术的进步,大家都在忙着捞钱,总之就是一句话:“传承文化,发现民间珍宝?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爱干谁干去,我才没那个闲工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物收藏的乱象,说到底还是鉴定体系的失灵,纵然国家有心想打开民藏这个巨大的宝库,但各种闹笑话的操作,让民间藏家们陷入了无法确真、确权的泥潭。各路专家们只想保持现状,维持自己的“铁饭碗”,一旦有什么新理论出来,无休无止的口水战让人疲惫不堪。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种无奈的现状:我们的文化瑰宝在非标准化的鉴定体系下依然寻路无门,我们的收藏行业在虚伪的互相欺诈中艰难自我净化,我们的文物在国内蒙尘民间到国外“镀金”一圈就成了国宝,我们的广大民间藏友还在一夜暴富的庸俗审美误区里继续浪费着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