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文化当中,孝道历来是一个庞大的话题。在儒家文化的长期浸染和熏陶下,孝道已经不仅仅成为了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发自内心的主动性行为,更是能对一个人安身立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而在中国历史上,为了践行和提倡孝道,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创了一项独特的政治制度——终养制度。在这一制度当中,将子女尽孝道一事纳入了法律范围之内,对官员更是有着极大的约束,乃至于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风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我国古代终养制度的发展历程

1、从西晋开始一直沿袭到清朝

终养制度,即当官员在家中的父母年老且无人照顾时,可以向朝廷申请回家奉养以尽孝道的一种制度。有关终养制度的产生,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正如《孝经》当中所说:“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就是,孝道不仅需要做到对父母亲的供养和侍奉,还需要做到对国家的尽忠以及对自身品格的完善,这样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孝道。

在这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孝道这一本应是道德素质问题的事情就与政治开始联系了起来。此后随着儒家地位的提高,这一思想也都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并且被历朝历代的君王利用来笼络民心,以巩固自己政权的稳定。

直到西晋时期,终养制度正式成型并且固定下来,“亲老归养之制,盖即晋时所定也。”而终养制度之所以会在晋朝时出现,与晋朝的以孝为治国理念的国情有关。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晋与曹魏都算是篡位政权,但至少曹魏的势力是靠着曹操等人亲手打拼奋斗下来的,西晋则是司马氏靠着政变才建立。

相比之下,西晋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更加薄弱。在这种谋朝篡位的前科使其无法以忠治国的情况下,提倡孝就成了最好的手段,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当中对孝的重视程度。如我们所熟知的《陈情表》当中的里面李密,便是当时西晋政府所推崇的孝道的典范。

到了唐朝时期,孝道更加受到重视,并且被写入了法律条文之中,终养制度自然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当时的法律还规定,如果有人出于其他目的而欺骗朝廷说自己需要回家侍奉父母,同样会遭到惩罚。到了明朝时期,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明朝统治者的自发推动,终养制度在规定和实施上变得更加合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钻空子情况的出现。

此外,为了解决终养制度在实施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其他问题,如官职空缺影响到行政效率、损害到官员利益等等,明朝终养制度在实施过程当中体现出一种灵活变通的特点。

到了清朝时期,终养制度已经绵延发展上千年,成为中国政治制度当中的一环,清朝统治者自然不可能将其随意丢弃,而是继续将其作为稳固自身统治的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清朝本身的国情要求其发展终养制度

在清朝初期的统治当中,清政府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处理满汉两族之间的关系。为了给自己的统治施加更多合理性,清朝统治者们可谓是煞费苦心。思想层面,从入关开始,清朝统治者就一直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待到统一全国后又以残酷的手段逼迫汉人留辫子。

为了工作需要,满族人又开始大规模学习汉语,而非盲目推行满语。政治层面,清朝统治者除了继续沿用八旗军这种满族原有的军事制度外,也对中国历代汉族王朝当中的政治制度有所继承和发扬。这既是因为这些制度原本就有的优越性,也是出于笼络汉人的目的,而终养制度自然也被纳入了这种目的之中。

二、清朝官员终养制度的具体内容介绍

1、终养的对象愈发明确

在终养的对象上面,主要是自己的父母及祖父母,毕竟赡养自己的直系亲属实在是天经地义。但对于非亲生父母,即自己的养父养母时,清政府直到康熙时期才开始颁布规定,允许官员回家侍奉,这充分反映了其不断完善的特点。而在年龄方面,清政府同样有着明确的规定。理论上来说,当官员亲人的年龄在七十岁以上之时,便可以申请回家进行终养。

此外,官员家中还需要满足一些其他条件,如家里已经没有其他兄弟姐妹来进行终养,其他兄弟姐妹并非同父同母或者身患疾病无法承担终养工作等等。简单来说,就是在必须你本人回家、否则你的亲人就将陷入无人侍奉的境地的情况下,才能具有终养的资格。

图片上传处理中...

2、对官员本身的规定也不断完善

在终养制度上,对于不同类型的官员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地方官员,清政府要求其必须有着至少三年以上的无过错任职经历,才可以在向朝廷上奏后回家终养。对于武官这种任务特殊的官员来说,清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其他详细的规定。但总的来说还是对终养持鼓励态度,并不会刻意难为。

当然,如果实在是情况特殊,清政府也并不会往死了较劲儿,有时候也会网开一面。如在乾隆七年时担任江西巡抚的塞楞额上奏称自己的母亲年已七十五,近些天来身体状况日渐恶化,想要侍奉以终其余年。虽然该官员家中已经有其他兄弟进行照顾,但朝廷念及其言辞恳切,特许回家终养。

对于不同民族的官员,清政府的终养制度也在不断加大覆盖面。在最初的终养制度当中,仅仅只有汉族官员受其限制,毕竟这是满蒙两族之前从未有过的制度,出现这种情况也实属正常。随着时间发展,这一制度渐渐开始在满蒙官员身上也实施起来。

最初在康熙七年,当时的山西巡抚上奏称一位满族官员想要回旗终养,虽然之前从未有过满族官员终养的先例,但该满族官员的要求还是得到了批准,这也是清朝历史上满官终养的萌芽。乾隆即位后,将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下来,满汉蒙三族官员都成了终养制度的实施者。值得一提的是,满族官员在这一过程当中往往能够获得更多优待,这也是作为统治阶层的特权。

3、官员本身也可在终养当中获得好处

为了大力推行终养制度的实施,清政府还在政策上对进行终养的官员给予了大量优惠。首先,终养的官员虽然暂时离职,但他们在这期间内同样可以享受与其原来官阶相等的待遇,“回籍终养之员,照伊等原官品级,一并给予封典,遂其孝思”,不管是实质性的俸禄还是名义性的封典都包括在内,甚至连官员的家人也会获得朝廷赏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官员们在回家终养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使用政府的交通工具,还可以预先借出自己以后的养廉银来作为暂时的花销。最后,对于那些曾经进行过终养的武官来说,如果他们曾经立下大功,那么他们还能够恩荫后代。在这样的情况下,终养官员们的顾虑被大大打消,可以放心尽孝道。

三、终养制度对清朝造成了一定影响

1、客观层面维护了清朝的统治

对清朝统治者来说,实行终养制度是一项利益极大的措施。一方面,清政府可以利用这些带有强烈汉文化色彩的政策来达到笼络民心、使汉族官吏归顺的效果。此外,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尽孝方面有所成就,那么在为官上必然也有着可取之处,这无疑还能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

另一方面,终养制度的本质其实是对孝道的提倡和推崇。家庭作为国家的基本单位,只要它能够做到温馨有序,那么社会也将呈现出和谐运行的景象,进而使整个国家都变得安定繁荣起来,这同样对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有着重要帮助。

2、促使了清朝官场的恶化

终养制度本身在设立时是为了方便那些想要尽孝的官员,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当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出于僵化人们思想的目的,清政府过于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并且将其作为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因此,当自己满足终养条件时,不管当时的情况怎么样,都必须回去。但在进行终养时,官员又往往需要离职数年,这不仅对官员本身来说不利于仕途发展,还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官员或者瞒报、或者借终养来调离原职的事情就时有发生,到了后期直接滋生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四、总结

总的来说,终养制度的诞生既是出于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素质,也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主动推行的结果。毫无疑问,这一制度对孝道起到了极大的推广作用。正所谓上行下效,当作为上层统治者的官员们都如此遵循孝道,下层平民们自然也难免受到这种风气影响。

此后这一制度虽然随着清朝的灭亡而消失,但孝道却并未就此湮灭,而是已经深深浸染到中国人的思想当中,成为我们遵循发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