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职业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很奇怪的现象。比如越来越多非师范的人,去从事了教师行业。

2020年深圳中学公布了新入职教师全名单,全名单太长,我们就看下语文和数学这两个最大的学科吧,窥窥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了什么神奇的事情?是的,这两个最重要的学科,一共录取了19人,竟无一人是师范科班出身的,并且,没有一个本科生。

学校想要把这份名单作为宣传卖点不假,但同时也足以证明,现在的优质中学想要招top2的高学历毕业生,一点儿都不难。

深圳中学毫不介意新入职的教员不是师范毕业生,他们完全有自信把这些人才培养成专业型教学人才。

那国内,像是深圳中学这样标准招聘的学校有多少呢?

虽然没有完全统计,但是在北京西城和海淀的一些中学,这种现象也不鲜见。而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学校,只要他们想,是可以以这个标准招到人的。

其实在金融领域,非经济、金融类专业科班出身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

我当年实习的时候,里面小领导说过一句话,印象很深:“经济、金融的知识很容易补上,但是别的专业领域知识反而是不好补的,所以我们喜欢招复合型背景的人。”

每一个具备稳定性、或是具有较好收入前景的工种,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内卷。

主要表现在,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原先一个本科生或者大专生就足以胜任的工作,现在动辄就是硕士起步,甚至还要叠加985、211或者更严苛到top2这样的附加条件。

因为应聘者实在是太多了,招聘方根本没有那个精力逐一面试,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通过学历等客观数据先筛选一轮。

今年7月份的时候,有一个新闻,咋听起来非常匪夷所思,可发生在如今的社会,似乎又司空见惯而见怪不怪了。

那是河南中烟公司的一份招聘拟录用人员公示。该公司一共招聘149人,“一线生产操作岗”录取的135人中,除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985”“211”或“双一流”高校,还吸引了英国、美国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

部分摘录下:

很多人在那边忿忿道:真是人才浪费啊!国家花了那么大精力培养的名校人才,居然去当一线生产工人?!

这里面的不少应聘者,还是学的金融类专业,但凡能找到像中烟这样稳定的金融类工作,恐怕也不会去一线车间当工人。

虽然,中烟的一线生产岗位,和普通工人还是有一定区别,譬如干满3年有机会应聘转岗。

但是大好的青春三年,砸在车间里,自己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知识完全没有用武之地,这到底值得吗?

如果你没有更好的选择,这便值得。

这个社会上的岗位要求,与人才的供给质量,呈现出了匹配性的矛盾。

换句话说就是,高学历人才越来越过剩,以至于跨专业去拼杀性价比尚可的岗位。因为确实有太多太多的工作岗位,是你能做,我也做得来,专业门槛不高,招聘者有足够的选择空间。

这样势必会形成两个结果。

一是对人才的准入呈现越来越严苛的态势,普校、本科生的求职空间日渐缩小,只能被迫去刷名校硕士,而名校硕士学历也因为各种形式的派发数量太多,日渐贬值,导致了“学历通胀”。

二是人际资源会越来越有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不是行政文秘岗的那位,非一本学历显得特别突兀?

学历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一个行政文秘岗,确实普校本科就足以驾驭,其实哪怕是专业对口的大专生,也不见得就完不成这份工作。

我主要是纳闷招聘流程,堂堂央企的稳定工作,应聘者的数量会是一个什么量级,而招聘方真的是为了招到综合素质足够高的人才,而不介意牺牲招聘效率,把简历初筛的门槛降低到非一本的本科即可了吗?

不妄下结论,但是看到这份公示时候,很难避免本能地多想。

前阵子有人说,top 2毕业生有去应聘当高级保姆了,除了负责家政,还要负责孩子的全科辅导,当然,薪资也非常有吸引力。后来又辟谣了,说没有这回事。

但是我是觉得,如果一方面有需求,而另一方面有供给,两者匹配而达成交易,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只是未见得会以公开的形式大张宣扬。

学历再好,也得谋生,其实无论是以钱还是以稳定的编制为目标,冲着目标而去从事合法的劳动,就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人的本能就是首先得有安全感,物质和安稳可能就是安全感的来源,如果通过努力,合法合规地为自己创造安全感,怎么都是一种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