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观察】山东人的性格特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文化传承和性格特点。山东人最突出的、也是全国人认可的一个性格特点是:耿直、忠厚,这是正面评价;当然也有中性评价的:倔强、粗狂;也有略带贬义的评价:死心眼、一根筋、说话生硬、不懂人情世故等。

总之,正面评价山东人性格的还是主流。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总结山东人的性格特点,并不是说,所有山东人都具备这种性格特点。如果你单独拿某一个山东人对号,可能有出入,这里只是大体而言。

另外,也并不是说肯定山东人有这种性格特点,就意味着否定别的地方的人也有这种性格特点,作者没有这个意思,其实,在历史上山东省的地域和周边省并没有严格的划分,所以山东人的性格特点,在其他省的人也具备,我们只是相对来讲,山东这一方人的性格特点更突出、鲜明一些罢了。

外地人对山东人的总体评价;耿直、豪爽、忠厚、义气,容易打交道,值得交朋友。山东人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直来直去,不会想一套、说一套、做一套,让人猜不透,一般来讲,山东人的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表现在言语上。

破解山东人性格特点的基因密码,还得从山东的简称“鲁”字说起。“鲁”字在最早出现的甲骨文里,上面是一条鱼,下面是一个口,意思是说,这里的鱼很好吃。鲁字的本意解释是:小心吃鱼,默不作声。因为远古时期这里入海,鱼多,味美,所以把这里称为鲁。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地方的人性格耿直,直率,人们就把这种性格,称为鲁人的性格。于是,“鲁”就有了直的意思。“鲁直”也就成了一个专门词组。也正因为如此,先贤造字之时,给鲁加上木的偏旁部首,“橹”代表摇船的木浆。因为船桨需直的,而鲁地的人,就代表直,所以一直以来,“直”也这成了山东人的原始本色。

在更远古的时候,山东人被称作东夷。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夷,从大从弓。”意思是说东夷人是佩带弓箭身材高大魁梧的大汉。传说中射日的后羿也是东夷人。一个连太阳都敢射的部落民族,还有什么不敢干的?勇敢和鲁直的性格,是山东人的祖先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

山东又是孔孟之乡,山东人继承“周孔遗风”,坚持“孔颜人格”,历朝历代名人名家辈出。

据粗略统计,《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的山东人有1000多位。仅在中国民间封为“圣人”的就有:先圣左丘明,儒圣孔子,亚圣孟子,军圣孙子、兵圣孙膑,五行邹衍,和圣柳下惠,巨匠鲁班,医圣扁鹊,笔圣蒙恬(秦朝蒙阴人,大将,传说毛笔发明者),算圣刘洪(东汉蒙阴人,珠算创始人,天文历算学家),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农圣贾思勰等等。

山东人重视“忠孝两全”,《二十四孝》中“孝动天地”的24个故事,有10个出自于山东。

山东人爱打抱不平,“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山东人的性格使然。

山东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比较多的省份。著名的农民起义有:西汉的赤眉军起义,隋末的瓦岗寨起义,唐代的黄巢起义,宋代的梁山泊起义,近代的义和团等。那些起义军的领袖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带有齐鲁文化的印记。

山东人性格特点除耿直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本性仁厚,对上讲忠诚,对朋友讲义气,对前辈讲孝敬。一旦他们认准了值得为之忠心耿耿的人或事,就会忠诚有加,不会有丝毫懈怠。忠君报国,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当年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百万指战员中,有28万是山东兵,有2万人长眠在朝鲜。山东人过去最愿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历史上,瓦岗寨好汉程咬金算是“半个皇帝”,还是众好汉将他硬推上去的,不久,就自动卸任了,后来又和众好汉一起辅佐李世民打天下、坐天下;宋江请大宋皇帝当舵手;诸葛亮辅助刘备当助手。刘备临死前把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托付给诸葛亮,他都鞠躬尽瘁地辅佐,一直到自己累死五丈原。所以有人戏称山东人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没有舵手找舵手,心甘情愿当助手,一心一意跟着走”。

正是因为山东人的这一性格特点,在中国的历史上,尽管山东人参与和发动的起义很多,但山东人做皇帝的几乎没有,做将帅的却很多。至今北京城里卫戍部队和武警部队都喜欢招收山东兵,这些战士复员后当保安的也很多,这恐怕也是与看重山东人的忠诚、厚道和耿直的性格特点有关系吧。

从秦汉拓土开疆的将领蒙恬蒙毅家族,到汉朝陈汤(今山东兖州人)一句:犯我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更能体现山东人的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而汉代赤眉起义盘踞泰山地区又是一座汉代起义高峰。到了唐朝开国功臣秦琼、程咬金、李绩等,更是为大唐奠定威名远播。而唐末枭雄黄巢的起义运动又是一个起义高峰,黄巢也被称为半个皇帝。爱国词人辛弃疾(济南历城人)、李清照(济南章丘人),在词作的感情基调上,都贯穿着抗敌报国的情怀。辛弃疾坚决主张抗击金朝,反对妥协投降,在临终之时,还大喊:杀贼、杀贼!抗金报国之心至死不渝。

山东人乡土观念很重,山西有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而山东民歌却是《谁不说掩家乡好》。另一首由山东人最先唱红的歌曲《父老乡亲》,唱出了山东人心中的浓浓乡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是山东人的真实写照。支边去新疆几十年的山东汉子们,在采访他们的摄像机面前,齐刷刷地跪倒一大片,面对几千里之外的东方齐鲁大地,和着夺眶而出的眼泪,高喊一声:“山东的父老乡亲,俺们给您拜年了!”这跪地一拜,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山东人的思乡恋土之情。山东人称山东人为“老乡”,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遇到从山东闯关东来的老猎户时,也是称他为“老乡,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老乡观念”可能是专对山东人说的。江西人称“老表”,世上却没有“老表观念”。有一种说法“山东靠老乡,河北靠中央”。山东人固执地认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老乡”,无论是当年闯关东的也好,而今在外打工的也好、做生意的也好、当兵的也好,山东老乡特别“抱团”,逢年过节说是请朋友吃饭,倒不如说是请老乡吃饭,一大桌子朋友几乎都是山东老乡。山东人在外地只要一遇到操着老家口音的“老乡”,立马都有一种强烈的亲近感、信任感。

山东人的老乡观念浓重,应该说有其历史文化和地理渊源的,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特殊原因。一是传统的齐鲁文化是天南地北山东人共有的思想基础和文化认同,当他们在异地他乡走在一起时有着天生的“共同语言”,相同的价值观念,自然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信任感。二是因为山东半岛的特殊地理环境,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他们交流、交往的圈子不象其他省份的人那样方便互融。

和山东人打交道要有耐心,需要慢慢来,山东人的性格有点象“暖水瓶”,外面凉,里面热。他一旦和你交了心,将你认作了朋友,就会死心塌地与你相处,为了朋友他会“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台湾一位叫杨年慈的山东济南籍作家,他在《故乡的民性》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外地人路过本乡,碰上大雪天气,向一位老者请问什么地方能找到旅馆,老者摇头不答。那人又向老者求宿,老者说:“你张口就找旅馆,俺当你嫌恶俺家里肮脏,容不得你这个贵客呢!”老者把客人安置在客房里,脸色冷冷地往里院去了,客人不敢再兴求食之想,就饿着肚子睡了。一会儿,老者转来,一看客人上了床,勃然大怒,骂道:“你怎的这么看不起人?当俺一顿饭也管不起你?”客人举眼一看,竟然摆下好几样菜肴,有酒有肉。大雪数日不停,老者天天酒肉招待。雪霁之日,客人不敢不告而别,留在客房里等老者出来。老者出来了,一看客人没走,怪生气地说:“怎么,你想叫俺养你一辈子么?”客人表示连日打扰,于心不安,想付给老者饭钱,老者大声嚷着:“你从哪点儿看俺像个卖饭的?”客人急忙收回钱来,忙向老者道谢,老者更火了。“谢啥?几顿饭也不能把俺吃穷喽!”

故事中老者的言语作派,性格特点可以说是山东人的典型代表。既待人诚实,又性格直爽;既照顾周到,又言语生硬;既仗义疏财,又是非分明。初次和这样的山东人打交道,你可能承受不了,但是,时间一长,你就明白了,这老哥是好人啊!

山东人外表显得粗狂、豪放,其实往往是粗中有细,虑事缜密;表面上显得木讷、愚钝,其实常常是洞察秋毫,心知肚明,只是不善于言语表达而已。

与山东人相处,你千万别以为他老实、憨厚容易欺负,一次两次他可以忍让,如果你得寸进尺,一而再,再而三,一旦真惹急了他,他会与你死磕到底,甚至以命相搏。

山东人具有一套特殊的家庭价值体系。中国社会是“国与家”的结合,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社会方方面面都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齐鲁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始终对山东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起着主导作用,其中“齐家”占中心地位。人们常说,不能齐家,何以治国平天下?可见,“齐家”是山东人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山东女人相对来讲也有其鲜明特点,前几年,因十八届中央领导的夫人中山东人较多,于是就流行一种说法“夫人如果不是山东的,就不好意思给别人说”,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山东女人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勇于牺牲自己。如果能娶一位山东女人做老婆真的是你的福气。

山东妇女特别是家庭主妇有着严格的要求。山东家庭中对男人女人的分工要求很明确,概括为“男主外,女主内”。在过去,妇女们相夫教子的观念根深蒂固,她们要恪守妇道,“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容、妇言、妇功。

山东女人经过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熏陶,一代代传承,特别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温柔贤惠,忍辱负重,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她们给家庭带来温暖,为社会做着贡献。孔子之母,孟子之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代以来,山东又涌现出成千上万的红嫂、好军嫂、石油大嫂、兵团大嫂等。当年新疆建设兵团要解决官兵的婚姻问题,8000多名山东妇女义无反顾地奔向天山,为祖国的边疆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

前面说了很多山东人的优点,人往往是这样,凡优点突出者,其缺点也突出。其民受益于其地,也受制于此。譬如多数山东人乡土观念凝重,官本位意识浓厚,商业意识滞后,思想相对保守,不太会灵活变通,固守其方言令外人感觉土气,豪爽过激,令人感到不够礼貌等。

由于其性格耿直、“不懂人情世故”的特点,在当今的社会中,尤其在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团体中,往往不受人待见。

不知道总结的准不准确,欢迎大家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彩呈现

【文学现场】百年颂歌--陈克群

为了鼓励小编

点击最下面的商家宣传吧!

谢谢您么么哒!

监制/宋恩学 主编/周中祥 编辑/亚惠

《济宁看点》法律顾问:山东舜翔(济宁)律师事务

法律问题请拨:13371211587(杜飞律师)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图片、文字、字体等版权信息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其中的内容与图文等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请在发现之日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方式QQ:1067959582)联系,我们将在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