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友学院(ID:zhiyoucf88) ◎作者 | 卢卡斯、智友庄主

08年以来最诡异的事情正在发生。

历史上大流行病后,经济萎缩,通胀率都会下降。但新冠疫情之后,全球大量商品产量跟不上,突然间经济呈现出一种“短缺”的势头。

疫情打乱了全球供应链和生产力,而大放水又不断刺激大家去消费。

就连一向把通胀控制在2%以内的美国,有机构预计,美国年底通胀可能达到6%。

全球通胀,近在咫尺。

今年的万圣节,估计很多海外老百姓,都买不到火鸡了。

10月8日,天然气、动力煤的价格,都创下了历史新高。印度超过一半的燃煤电厂,都处于停电警报状态,因为缺煤。

海外水深火热,国内也初见端倪。

10月9日,国内油价上调,这是今年第13次上调油价。32种工业品涨价,仅15类跌,多种煤炭价格的涨幅都在10%以上。

但你是不是觉得,好像并没有感觉到商品价格在涨呀?海外通胀会不会传导到国内,我们的消费品会涨价吗?对于老百姓来说,又该如何应对?今天的文章会回答这三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胀的信号是什么?

要是没有厘清这一点,很危险。

在老百姓的感知里,人们常常把“通胀”等同为“商品涨价”,比如日用品、食品涨价。

假如商品涨价,起码是我们感知得到的。可怕的是那些我们感知不到的通胀。

美国自疫情放水后,通胀水平一路攀升,甚至有人打出预期:美国通胀可能会在年底达到6%,这可是远远超过了美联储制定的2%的通胀目标。

一,商品涨价

商品涨价看CPI。美国CPI已经连续6期超过原定的美联储调控目标2%;连续5期超过4%;连续4期超过5% 。对于美国消费者来说,最能感知到的就是物价上涨。

二,房股双牛

根据美联储公开的数据看,过去一年,美国居民总财富暴增30%——股票净财富增长了17万亿美元,债券没什么变化,房地产财富暴增7万亿美元。

美国拥有资产的那少数人,资产规模猛增,美国股价、房价增速,都创下了08年进入危机以来的最快速度。没有资产的劳动人民被留在了原地,被动通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股纳指走势图

回过头看,比起股价、房价的增长,物价增长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通胀推高资产价格的同时,也拉开了拥有资产的富人和没有资产的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其中工资基本不变的中产阶级最惨。

而且,不只是美国陷入通胀。欧洲的资源品价格也是飞速上涨,9月以来,欧美天然气、动力煤和电力价格纷纷刷新历史新高。印度的燃煤厂平均只剩下4天的煤炭存量,是历年来最低水平。

而全球农产品的价格,例如玉米、大豆、小麦的价格,在几个月前就创下了近8年新高。

现在全球通胀担忧,甚至已经蔓延到了日本。要知道,日本可是长期处于低增长、通缩状态的。

从前文中,我们可以得到2个结论:

第一,全球通胀已经在路上。

第二,通胀并不简单意味着商品涨价。

那这轮通胀会不会传导到中国?这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这里提供一个分析中国通胀的极简模型:主要盯两个商品,猪和石油。两者动,通胀动;两者不动,不用太担心。现在状况,油价涨了不少,肉价跌了不少。

肉价,最近买菜做饭的都知道,一直在十来块一斤,20块能买一大堆肉。这相比去年直接降了一半不止。

目前,中国的工业品已经涨得过分,代表工业品价格涨跌幅的PPI(工业品指数),把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甩得远远的。国家统计局将于本周四(10月14日)公布9月CPI、PPI数据,业内分析师预计PPI会继续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为PPI,下图为CPI)

PPI向上,CPI向下,这种走势的背离,业界俗称为“PPI和CPI剪刀差”。

通俗理解,就是通胀,还没有没从生产端转移到消费端。

所以,为什么厂商都叫苦不迭,因为他们是目前通胀、涨价的主要受害者。

对于老百姓来说,第一个问题是——

通胀会从生产端转移到消费端吗?短期内有些困难。明年会不会,这个不好说。

目前比起担心国内消费品通胀,大家更担心的,是经济增速什么时候提起来,所以目前还没有具备大通胀的环境。

第一,货币超发并没有导致过多的工资上涨。不足以支撑消费价格大幅上涨。消费端需求起不来,厂商就没有那么多底气涨价。

这个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也能看出来。今年以来,社零总额同比增速一直下降,缺乏收入增长的支撑,消费者不买单,工业品通胀无法顺利传导到消费品,我们暂时还很难看到物价普涨的情况。

有没有通胀,还要看未来两个月的消费数据。

中国厂商不怕赚得少,最怕屯库存。你觉得,厂商敢涨价吗?

第二,从国庆假期的旅游数据来看,老百姓的消费,离恢复到疫情前,还是有点距离的。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了国庆假期的出游人数,只恢复到了疫情前的7成,国内旅游收入只恢复到了疫情前的6成。不仅更少人出行,钱花得也更省了。

目前,商务部关于国庆长假的消费数据依旧未披露,这在以往比较少见。接下来,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中国高层所渴望的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和内循环市场还没搭建起来。

消费品不涨价,不见得是好事。

工厂生产成本涨了,但是销售业绩没涨,那利润自然是下降的。最后的影响不是一两家工厂,而是更宏观层面。

所以,最近已经开始有“类滞胀”的观点在传播,认为通胀和经济停滞,会同步发生。

这种情况,我们要怎么应对?先看看已经陷入通胀的华尔街,是如何应对的。

一,华尔街大行囤超5000亿美金,现金为王。

聪明钱华尔街大行们,从二季度开始囤现金。

摩根大通宣称囤积超过5000亿美元的现金,而不是投资美债、押贷款支持债券等收益比现金更高的低风险产品。

高盛在二季度中,抛售了高达55亿美元的股权资产(不包括15亿美元的适度收购),占其整个投资组合的四分之一以上。

这两家华尔街头牌都放弃了三季度的收益,等待一个趋势的机会。为年末甚至是明年初的加仓,做准备。

囤现金,是一种做法。下跌之后,谁手里的现金最多,谁才能捡到更多便宜的资产,然后在牛市里拿到更高的收益。

二,2021上半场属于成长股,下半年属于价值股。

下半年全球开始收水,意味着市场利率提高。

利率下降,对成长股有利;利率上行,对价值股有利。

如果你在场内,可以把一部分的中证500,换成沪深300、上证50。板块方面,可以选择配置金融地产,来做短期防守。

三,用30-50%的类现金资产,先占坑。

类现金资产,就是指一些风险很低、又容易快速变现的资产。

比如货币基金组合、纯债基组合等等,等待机会的时候可以拿到比现金更优的收益,机会来了可以立即卖出,去加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去年底,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一次演讲,认为CPI指标,已经不能再反映通缩水平。

1、通胀的算法失真:传统的通货膨胀CPI计算,忽略了资产价格、可支配收入、劳动付出,不够精确。尤其是没有纳入资产价格。

2、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贫富分化,而通胀也发生结构性变化:资产涨,普通消费品不涨。

以前大放水之后,通胀就会全面涨起来,例如房子涨了、股票涨了、你咬到嘴边的鸡腿也涨了。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传统的CPI,就能看出通胀还是通缩。

但最近十几年的情况是,房子和股票这些资产类商品涨了,但你吃的大米、鸡蛋这些消费类商品却没怎么涨,或没涨得那么快。

钱都往资产流,拼命抬高资产的价格。

而老百姓手中的钱没有变多,普通消费品自然也不会涨起来。

所谓的“茅台跑赢猪肉,房价跑赢房租”。

工薪阶层才是消费主力军,但工薪阶层的资产增长却很乏力。

10月11日,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经济学家。都说诺贝尔经济学这一奖项近几年越来越贴近时事,关注当下的经济问题。

今年,一半奖项授予经济学家David Card,他研究的正是劳动经济学,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投资也是如此,如何借用不同的工具,让手里的资金取得最大的收益率,你需要对市场、对通胀变化,随时保持灵敏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