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列子·天瑞篇》,前面我们介绍了关于列子的本体论思想,简而言之,道是一切事物的初始,道是循环往复的规律本身,道没有开端,也没有结束。万物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包括了四个阶段:从太易,太初,太始,到太素。接下来,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列子·天瑞篇》的内容,我们分享列子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天,列子来到卫国,在路边食宿的时候,随从的人看到了一具百年的骨骸,列子指着骨骸对弟子说,只有我和他知道,人并没有生和死的区别,他死了需要难过吗?我活着值得高兴吗?其实并不需要,生死只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列子说,事物的存在都会回归到无形,有形体都会变成为空无。先有存在然后消亡的事物,并不是永远存在的实体;先有形体然后死去的事物,并不是道本身。存留的,按理来说一定会消失。消失的必然会消失,就像存留的一定会存留一样。假设要永远存留,而不灭亡,这是不清楚自然的定律。人也是一样,人由魂灵和形体构成。魂灵,归天所拥有;骨骸,归地所拥有。归天的本质轻飘飘就散去;归地的本质沉重就聚拢。魂灵离开形体回归到它们的始源,因此叫做“鬼”。鬼,也就是归的意思,回归元气的根源。黄帝说:“魂灵上升到天门,骨骸回归地下,我还存在什么呢?”

列子还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婴孩、少壮、老年、去世。在婴孩时期,志向专一,元气特别醇和,外物对他构不成伤害,因为德行完整。在少壮时期,血气方刚,欲望增强,外物就可以干扰他了,因此德行开始减退了。在老年时期,欲望减弱,身体也已经接近安息,外物难以干扰;到了去世时候,人已走到安息了,就回到了他的归宿。这是道家思想的生死观,他们看待生死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规律,死亡并不值得难过,甚至他们超越了生死和世俗的快乐,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到泰山游玩,看到一个叫荣启期的人在步行,穿着打扮很奇怪,还边走边唱,显得很高兴的样子,孔子就过去问他,为什么如此愉悦?荣启期说,我有很多快乐的原因,万物诞生,以人最为尊贵,而我就是人,这是我快乐的第一个原因。男女有别,更男人更为尊贵,我是一个男子,这是我第二个快乐的原因。人的生命短暂,有的人在娘胎里面就去世了,而我活了将近90岁,这是我快乐的第三个原因。荣启期继续说,贫困是读书人最常遇到的,死亡是生命的归宿,我乐于贫困,等着去世,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孔子说:“真好!果然是能自我安慰的人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故事。有一天孔子来到卫国,看到在田垄上一个老人,一边在田地里面捡着麦穗,还一边唱歌,很开心的样子,孔子让子贡去跟这个老人聊聊。这个老人叫林类,接近100岁了,靠捡麦穗为生。子贡问他,你这么大年纪了,还靠捡麦穗为生,为什么还这么开心,不应该感觉很苦恼吗?老人抬起头告诉子贡说:我为什么要烦恼呢?子贡说,你年轻的时候不努力,长大之后又不与时运相争,老了连妻子儿女都没有在身边,现在还靠捡麦穗为生,这不值得苦恼吗?林类笑了说,我之所以快乐,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你们还以为是痛苦。

林类接着说,首先,因为我年少时没有努力奋斗,长大了也不和时运相争,所以,才能这么长寿。其次,因为我老了也没有妻儿,眼看就要行将就木了,所以才如此愉悦。子贡反问说,每个人都希望长寿,但是,不应该对死亡避之不及吗?您为什么会觉得死亡是快乐呢?林类回答:“死和生相对,如此一来一往,在这儿死了,又怎么知道不在其他地方生呢?所以,生死其实就是一回事,我为什么要执着追求活着呢?我哪里知道现在去世,不会好过活着呢?”

子贡听了,无法理解他的意思,回去告诉老师孔子。孔子说:“我就说这个人是可以聊一聊的,果然是这样;不过他是个通晓道理的人,却还未能达到完善程度的人。”,孔子的意思是说,这个人没有体验过娶妻生子,人生可能并不完整。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其实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生死和人生的态度,儒家思想更看重生的意义和价值,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道家思想把生死看成一种自然规律,不会因为更看重生而厌恶死,这是道家和儒家思想在生死观的差异。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