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首次提出!安徽阜阳将朝着省域副中心城市迈进。

近日,在阜阳市第六次党代会上,阜阳市委书记孙正东提到,阜阳要高标准提升中心城市能力,突出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阜阳阜南同城化发展,朝着省域副中心城市迈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阜阳担得起副中心吗?

省域副中心城市应该有哪些特质?

答案是:一个省局部地区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

通常而言,建设省域副中心,主要考虑在某一区域内经济实力比较强、距离省会城市比较远的地方,通过建立一个副中心城市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省、市、自治区的协调发展。

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阜阳与安庆为长三角区域发展重点城市。同时,《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规划》)明确指出,支持阜阳打造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

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安徽被长江和淮河天然分成三大板块,特别是皖北淮河以北区域,距离省会合肥相对较远。从推动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来说,建设中心城市,包括省域副中心城市非常有必要。

“在制定安徽和阜阳市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考虑到并谋划这样一个对安徽、对皖北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孔令刚如是说。

提出迈进省域副中心城市,阜阳并不是空穴来风。

阜阳位于皖西北,10年净增量超过60万人,在安徽,人口数量仅次于合肥市。

近年来,阜阳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抢眼,“十三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8%,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省第4位,进入全国百强。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6%。

近十年,阜阳GDP增幅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2位,可以说,阜阳正成为安徽省一个重要的增长极。

在阜阳之前,安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是芜湖。

“芜湖建设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是理所当然的战略布局。”孔令刚说,与芜湖相比,阜阳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都有差距,需要立足现有条件,加快推进有阜阳资源优势的“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

孔令刚进一步分析称,阜阳处于长三角和安徽的腹地,如今,交通条件越来越便捷,人口、土地、原料丰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左右逢源”,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部署覆盖市,为阜阳融入“全国化”发展,从而能更多渠道导入外部资源要素,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崛起带来了机遇。

“如果抓住这些叠加机遇,阜阳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一定会前所未有地全面提升。”孔令刚说,建设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可以说到了该加速推进的阶段。

加强皖北“四化同步”

“十四五”期间,安徽将全面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省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 动和高效集聚,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省域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同时,继续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高质量建设“一圈五区”,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强化“一轴双核两翼”空间格局(即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动城市跨江发展联动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体系,加快构建多中心城市发展格局。

在孔令刚看来,对皖北区域的发展,安徽已经从省级层面开始加强皖北“四化同步”发展的顶层设计。

那么,安徽该如何利用好副中心的布局和规划?

孔令刚建议,建立专班加快分析研究皖北发展现状、差距和空间,挖掘皖北“四化同步”的潜能,更好地把发展差距变为后发优势。

同时,安徽应以县域作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在“四化”互动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数字赋能水平,推动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皖北6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人口大县完善“就地就近城镇化”模式。

此外,在孔令刚看来,应把皖北“四化同步”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大坐标中谋划和整体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佳组合,释放更多投资空间、消费空间、产业空间、市场空间。

“用开放的格局,创新、改革推动‘四化同步’,在国家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成双循环新格局中找准定位。”孔令刚说,利用腹地广阔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在“见贤思齐”的同时发挥比较优势补上短板、拉长长板,充分发挥腹地广阔、要素资源丰富等优势,把皖北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探索皖北振兴的最优路径,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协调发展中展现皖北地区新定位、新姿态和新担当。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