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6月至11月,中国西藏和新疆边陲,曾经爆发了一场漂亮的对外反击作战,这就是对印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中国军人打得印军溃不成军,毫无招架之力。

这里举一个例子,可见当时战争一边倒的情况。在西山口之战副班长庞国兴为追歼一股溃逃印军与连队失去了联系,深入印军纵深地区15公里,作战5次,攻占2个炮兵阵地,击毙7个印军士兵,缴获7门火炮和2台汽车。战后庞国兴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为什么1962年的这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国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呢?

第一、工业国对抗农业国

抗美援朝后,中苏进入“蜜月期”,在苏联帮助下,新中国完成了“一五计划”“二五计划”。这两个五年计划成功让中国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工业实力的增长,对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以及国家实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此时印度任然属于农业国,工业生产力低下,武器装备依赖进口,后勤保障能力不强。

解放军此时全面装备了五六式枪族。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五六式冲锋枪(不是使用手枪弹,所以确切说应该是突击步枪)和五六式轻机枪的组合非常成功,随伴步兵的火箭筒和57毫米炮无后坐力炮也都非常适合在高原地区使用。步兵武器配系的均衡性能先进,所以,在战争中解放军缴获了印军的轻武器,基本上是看不上眼的,更不会用缴获的武器来换下自己手里的武器,这在解放军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印军的武器也不算差,虽然都是美苏两方提供的,但型号杂乱,反而不如解放军的武器装备。

图:解放军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图

第二、丰富的军事经验

解放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锤炼了一批优秀的指挥官,培养了一批百战老兵。反观印度,军官阶层由高种姓世袭垄断,底层士兵永远无法成为高级军官,军队中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天生的,导致印度军队战斗积极性不高,战斗力比不上解放军。

从军事上看,六十年代初是解放军战斗力最强悍的时期。有人认为“抗美援朝”才是解放军战斗力的顶峰时期,其实不然,虽然“抗美援朝”初期前三次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但那是在美军没有充分准备也不熟悉志愿军战略战术的情况下,美军在熟悉了志愿军的战术,并开始全面动员之后,第四次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就比较被动了。地战阶段后志愿军在前线改变了战术,在后方改善了后勤,到金城战役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攻击力,但战争很快结束。所以,解放军在“抗美援朝”时只是和世界头号军事强手美国交了一回手,即便取得了一些经验教训还来不及消化,装备方面也刚刚全面统一为苏式。相比之下,到了六十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已经充分消化,并落实到了部队的战术、训练、装备等各方面。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结果

中印之战不过短短一个月,解放军两次反击都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印军,印军不堪一击。但这不仅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因此在11月21日,中国政府提出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和设立民政检查站等三项措施,于11月22日北京时间零时起单方面实行全线停火,并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20公里之外,脱离军事接触;另外还单方面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以及被俘人员交还印方。在胜利后主动后撤,交还缴获释放被俘人员,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充分说明了中国和平解决边境纠纷的诚意,在国际上赢得了高度肯定,体现了中国泱泱大国的气度和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

为什么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国在取得优势的情况下会主动后撤呢?

对印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中国军队主动撤回到“传统习惯线”,有人认为是有放弃胜利果实之嫌,但是在当时国情国力之下,中国也确实没有足够的力量长期维持在争议地区驻军。就连当时一个月作战行动的后勤保障,也是经过了相当大的努力才实现的,而且马上进入冬季,后勤的压力更大。况且经此一战,印度被结结实实地教训了一场,从此1962年的阴影就成了印军挥之不去的梦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