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人类对于文艺等领域的审美取向日趋一致,各国文化的“趋同性”特征明显,这一趋势使得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但也导致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本土文化加速消亡。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本土文化体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痕迹和文化创造过程,展现了人类文明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民间艺术,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好民间艺术要提升民间艺人的身份认同。在一般认知中,脱胎于封建社会的民间艺术往往与“迷信”、“市井”、“低俗”产生联系,而且艺术教育领域中广泛采用的西方评判标准无法准确地衡量我国民间艺术价值,使得民间艺术不被主流文化接受,民间艺人对于自身身份和从事艺术的认可度低。发展好民间艺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判标准,通过知识产权、劳动补偿、艺术展示及拍卖等多种方式肯定民间艺人在民间艺术保护传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升民间艺人的身份认同。

发展好民间艺术要提升群众参与度。要营造更加浓郁的民间艺术保护传承氛围,要组织民间艺术文化活动,提升民间艺术吸引力,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加大民间艺术的扶植力度,鼓励优秀民间艺术进课堂、进社区,形成民间艺术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

发展好民间艺术要加大创新力度。要深入发掘民间艺术的内在价值及当代价值,丰富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推进民间艺术的发展与时俱进。要构建民间艺术多元价值体系,整合各类资源,推进民间艺术与文化、旅游、体验、互联网直播等多种产业相结合,实现民间艺术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