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7月24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其主要内容就是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即“双减”)。 简言之,就是要给学生减负, 深化素质教育。

自9月开学以来,“双减”一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热门话题。

教育既是民生大事,也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教育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一系列教育改革拉开帷幕。唯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更加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热切期望。改革路上的“双减”,正是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而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施“双减”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应是即将出台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工作要点。所以,如果只看到“双减”使得校外培训机构受到严格管理的一面,显然有失偏颇。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中国要向创新型大国转型,就需要培养更多高精尖人才,提升人才的创新思维。而这一目标,只有通过“双减”方可实现。

以往,林林总总的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存在,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教辅作用,但总体加剧了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现象的发生,孩子们被异化为可怜的“做题机器”。试问,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又能有多少是创新型人才呢?“双减”减去的只是学生额外的负担,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兴趣、强健身体的机会,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所以,“双减”不仅是“减”,也要“增”。在“双减”的大环境下,倡导科学探索、创新思维的STEAM教育(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将成为一个新的发力点,STEAM教育无疑会是众多孩子和家长的新选项——这就是增项。

当前,我国科技人才群体、大学生群体、熟练制造业技术人才以及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等各类人才总量已达1.75亿,科创人才储备大有提升,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产业化率不足5%,关键、核心、底层技术自给率低,科技含量高的重要装备主要依靠进口。众所周知,“芯片” 就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卡脖子” 技术。还有我国的科研论文被引用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在重大前沿科技创新上成果偏少。

正因如此,才会有“钱学森之问”

必须看到,中国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滞后性已大为缓解,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必须抓紧进行人才布局,培养能够在大国博弈中“木秀于林”的科创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减”政策正是教育改革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蛋糕”来比喻国民经济,“做蛋糕”表示发展经济,“分蛋糕” 则指社会财富的分配。对于每个学生而言,“蛋糕”就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家长认为,“双减” 之下,这些资源仍然稀缺,实际竞争并不会因为“双减”而缓和。这种思维模式依然固化在“蛋糕就这么大”的想法上,也就是说,唯分数论的思考方向还是考虑怎么让孩子从考核标准中“冲出来”,于是家长拼了命也要去报价格高昂的课外班。但是在“双减”政策下,教育的目的体现得极为明显,那就是培养青少年出色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未来经济发展的新领域等待着他们去开拓——他们不仅是“分蛋糕”的人,也是“做出更大蛋糕”的人。

国家已经迈入新时代,以往的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国家战略转型的需要,只有在基础学科教育之上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才能让我们的人才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产生更多“做蛋糕”的人,把具有创新特色的国家经济规模做大。

文字:鲍丹禾

编辑:张秋颖

美编:刘志军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