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希望社会全体关注、支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青少年时期本应该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阳光四射的阶段,但是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都会大吃一惊,有些家长直到自己的孩子被确诊了还不敢相信:“我的孩子一向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也很好,在家里表现也很正常,怎么会得抑郁症呢?”

其实,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抑郁症刚开始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人们也很难把情绪低落、心情不好等问题和抑郁症联系起来。当病情比较严重时,人们才会关注并积极治疗,往往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目前,青少年群体的抑郁患者数量如此之多,的确让人担忧。

而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对抑郁症的发生均有明显影响。其中,应激性生活事件、悲观的人格特质、有其他精神疾病史、有严重的慢性疾病、酗酒、滥用药物等与抑郁症发作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和守护者,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要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和陪伴。

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不是因为孩子长得像自己才爱孩子、不是因为孩子成绩好才爱孩子、不是因为孩子有某种天赋才爱孩子。无条件的爱能给孩子一种生命的底气,他们知道无论自己是什么样、做任何事,都有父母一直在无条件的关注和支持自己。这样的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有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更有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性格。他们更加能享受成功,也不畏惧失败。

家长要会给孩子提合理的要求。

家长无条件地爱孩子并不是说宠溺孩子和无限制地满足孩子,更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智慧的家长明白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他们不断地长大,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掌握新本领,每个阶段都有自己要面对的挑战和要完成的任务。从会走路、会说话、会独立吃饭到上幼儿园、升学到工作,再到结婚、生儿育女,每个阶段的成长都需要孩子自己亲自完成,家长需要给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他们完成任务,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但是不能代替,需要让孩子自己去面对。

家长要帮助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语言发展、情绪能力、学习压力、社交难题等等,尤其是在早期,孩子很需要有人给他们进行示范、指导和帮助。家长在给孩子提要求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到孩子的能力水平,不能给他们提出超过他们发展水平太多的要求,也不能只从大人的角度出发去而不顾孩子的感受。有的家长抱怨孩子四五岁了还不会写字,其实是孩子的手部肌肉还没发育好,这样的要求孩子还做不到。与其让孩子大量练字,还不如让孩子多做一些锻炼手部肌肉的小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全面看待自己的孩子。

当下社会是一个特别容易让人焦虑的社会,每个人都在努力往前赶,大人拼命地工作挣钱,同时要求自己的孩子拼命学习,取得好成绩。可是,总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很难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表现。家长可能会很担心、很焦虑,想尽各种办法给孩子提升成绩,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当今青少年的很多心理问题都与学习压力过大有关。时间长了,孩子很可能因为学习压力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家长应该更全面地看待和评价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寻找机会让孩子的优点得到展现,不能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就全面否定自己的孩子。

不可否认,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些因素是家长无法控制的。但是,只要家长能够做到自己应该做到的,一定能当好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