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商用航空“两干两支”的发展战略,“两干”指的是两种干线飞机,C919和C929,“两支”则为两种支线飞机,ARJ21和新舟7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12月,新舟700项目正式立项。它定位于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新涡桨支线飞机,能够承担800千米以内中等运量市场的区域航空运输业务,可覆盖95%的国内机场,能适应高原高温地区的复杂飞行环境和短距频繁起降,燃油消耗、运营成本和维修成本低于同类飞机,是航空公司中短线运营的最佳选择。

然而,该项目的试飞时间一再推迟,原计划2019年实现首飞,实际2020年12月才完成全机静力试验,推迟的原因是国外供应商对发动机实施断供。也有社交媒体传闻,新舟700已于今年9月23日成功首飞,因为普惠公司断供导致修改飞机构型,拿国产发动机拼凑,出了很多问题,所以试飞非常低调,到现在都没有对外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表面上看,还是“心脏病”问题让新舟700陷入僵局,这一点世人皆知。但不由引出另外一番思考,上面提到的“两干两支”战略中,ARJ21、C919和C929都发展得很好,ARJ21已经投入运营,C919即将交付,为何只是新舟700举步维艰?

首先,当初有没有考虑进口发动机的风险?

新舟700项目采购的是PW150C发动机,这是加拿大普惠发动机公司的产品。我们不是第一次与普惠公司合作,应该很清楚这是一家什么单位,普拉特惠特尼集团公司(Pratt & Whitney Group)是与罗罗、通用电气并驾齐驱的世界航空发动机巨头,虽然小型发动机部门已被分拆给加拿大普惠,但新舟700项目使用的涡桨发动机属于军民两用产品,依然被严格管制。美国挥舞制裁大棒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们当初在选发动机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考虑到这其中的风险。

其次,涡桨支线客机还有多少市场?

支线航空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并且发展迅速。但是,国内的支线航空市场却始终不温不火,这是受我们的国情制约,支线航空市场的需求集中于西部地区,但具有经济承受能力的群体却在东部地区。

另外,支线飞机的市场份额中占大头的还是喷气式客机。全球每年支线飞机的需求量大约为200架,主要是庞巴迪的CRJ系列和巴西航空的E系列,涡桨支线客机只占其中20%多一点,总数不过40架左右。涡桨机还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噪音大,乘坐舒适性差。地勤人员普遍反映,国产新舟60启动之后,整个机场就听不见别的飞机的声音了,为此大家称呼亲爱的新舟60为“飞机中的拖拉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涡桨支线客机是典型的小众产品,全世界30年内都没啥新产品出来,目前主要是意大利的ATR72和庞巴迪的Q400,我们花这么大的力气搞新舟700,与ATR、庞巴迪两家公司在羊肠小道上斗来斗去,有何意义?

第三,坚持搞涡桨支线客机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

2006年,新舟700项目开始论证。两年后,国家着眼全局,成立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OMAC),承担国产大客机的研发生产重任,原来的中航商飞划归新成立的商飞公司。至此,国产大飞机的研发体系终于理顺。

现在,ARJ21、C919和C929的道路越走越顺,而新舟系列有技术却没市场,短命的寒气越逼越近。回归初心,坚持搞新舟700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从商业航空角度看无法理解,是不是航空工业集团坚持独立,非要在商飞公司的体系之外,保留一支民用飞机设计队伍和产品?这是面子维持,还是潜修内功,也不好评价。

综上,中航工业西飞当时搞新舟700的决心很大,但涡桨飞机的商业市场实在小得可怜,小到我们自己的航空市场都无法支撑,即使未来投入商业运营也难有作为。还是那句老话,商用飞机的发展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不是停留在样品、产品的思维上,而是一定要成为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