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

Lord of the Flies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

诺贝尔文学奖:1983年

作者生平:1911年生于英格兰,1993年卒

首次出版:1954年,Faber & Faber(伦敦)

《蝇王》是对所有人类存在的两个对立冲突的精彩探讨:

一方面人类有和平生活的本能,需要法律,把道德放在直接满足欲望的本能之上;另一方面,人类又有通过暴力攫取最高权力的冲动,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戈尔丁小说的第一版问世时,公众正在焦虑人类具有毁灭性的本能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群还是孩子的学生因为飞机在战争中被击落,困在一座热带岛屿上。在没有成人指导的孤立状态下,男孩们选出了一个领袖拉尔夫,他凭着微弱的得票优势击败了杰克(杰克当选为狩猎头领)。

道德冲突是小说的核心——善与恶、秩序与混乱、文明与野蛮、法律统治和无政府——在书中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机智、稳健的拉尔夫与野蛮但富有领袖魅力的杰克。

男孩们分裂成两个不同的派别,他们的小岛社会陷入混乱。一些人的表现很平和,通过一起工作来维持秩序,实现共同的目标;另一些人则反叛,制造恐惧和暴力。

受到惊吓的男孩们开始相信岛上有一个怪物,他们中的一员西蒙意识到野兽并不是外在的生物,而存在于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中。然后,西蒙被谋杀了。

▲彼得·布洛克在1962年的电影版使用的简约纪录片风格切合了小说的启示录主题

这种对人类邪恶和原罪启人深思的探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浓缩了戈尔丁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他见证了不再受到文明社会法律约束的绝望人类那种无人援手的野蛮。

虽然这个精彩的故事局限在一座小岛上的一个小型男孩团体,但是它探索的主题却是更广的人类经验。

百年孤独》

Cien años de soledad

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诺贝尔文学奖:1982年

作者生平:1928年生于哥伦比亚,2014年卒于墨西哥

首次出版:1967年,Sudamericana(布宜诺斯艾利斯)

英译书名: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出色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虚构的哥伦比亚小镇马孔多,介绍了小镇创立者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在交叉的时空中,书中人物纷纷继承了长辈的姓名,类似的事件也循环往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精装版的《百年孤独》十分罕见。封面上的图画能令人想起马孔多的森林。在故事最初,人们在那里发现了一艘西班牙大帆船

这部色彩绚丽的史诗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及政治寓言。它时而过于离奇,全无道理;时而却真实得超越了一切传统现实主义作品。

最具社会政治意义的例子或许当属被军队谋杀的罢工工人。上千名工人被杀害,尸体由火车运走,最后被投入大海。真相被官方掩盖,大屠杀成为了一场迷失在军事戒严法令迷雾里的噩梦。

消失的历史成为了现实,它比传统小说中的故事更怪异,它还迫使小说讲出真相。

▲在伊莎贝尔·斯泰瓦·赫尔南德斯拍摄的这张照片中,加西亚·马尔克斯似乎感受到了这部名著给他的压力

本书也可被看作野史,作者借用虚构的故事强调了纵欲、爱情,不同种类的贫困等问题。想象一下,叙述者可以从哈代变身为卡夫卡,可以讲述《一千零一夜》和《堂吉诃德》之中机智与神秘的故事。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模仿与创新手法或许并不高明,但是《百年孤独》着实是一部离奇、动人的孤独之作。

《孤独的迷宫》

El laberinto de la soledad

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

诺贝尔文学奖:1990年

作者生平:1914年生于墨西哥,1998年卒

首次出版:1950年,Cuadernos Americanos

英译书名:The Labyrinth of Solitude

1950年写作《孤独的迷宫》之时,奥克塔维奥·帕斯已经是20世纪墨西哥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帕斯也是极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20世纪30年代他前往欧洲,在西班牙内战中为共和派而战;他是受人尊敬的外交家,1990年还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奥克塔维奥·帕斯

《孤独的迷宫》在墨西哥的传统社会极具争议性,因为它为一个民族提供了镜子:让他们照见自己的行为和他们所展示的不一致性。

本书描述的是处在自我实现的关键时刻的墨西哥,但它也批评了墨西哥所具有的各方面的特征:大男子主义、虚伪、艰苦生活和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帕斯的祖父也是一位作家,正是通过他庞大的图书馆,帕斯才与文学有了早期的接触

在这部作品中,帕斯既是人类学家,也是艺术符号学家,解读了墨西哥文化赖以建构的符号——从墨西哥裔美国叛逆青年帮派的服饰意义到著名的亡灵节的公众仪式。

帕斯还以诗人的才华赋予主题深刻的雄辩,本书的每一页都回响着洞察、联想和精美的修辞。

大河湾》

A Bend in the River

V.S.奈保尔(V. S. Naipaul)

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

作者生平: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2018年卒于英国

首次出版:1979年,Deutsch(伦敦)

V.S.奈保尔的《大河湾》入围了1979年的布克奖决选名单,小说的背景是一个没有确切指明的中非国家,其原型是蒙博托治下的扎伊尔。

叙述者萨林姆是印度裔穆斯林,他从东非海岸别祖移居,来到“大河湾”附近一座破败的小城,开了家杂货店。欧洲人大多已经离开,这里是一片危机四伏的新土地。

▲V.S.奈保尔

萨林姆被形形色色的人包围着:一个光顾他的商店,贩卖符咒和药剂的部落女人;一个收集非洲面具和雕刻的比利时老牧师;力争上游的企业家——其中就有一名印度人,他在城里创办了一家大汉堡连锁店。

萨林姆庇护着一个名叫费尔迪南的非洲青年;萨林姆送他去上学,眼看着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个投身于政治的政府官员。

在这个寻找身份的国度,不乏骚乱事件——游击队起义、腐败、杀戮——读者总能感觉得到,但这些事从未在故事的突出位置出现。

总统——书中提到他时,总是称他为大人物——在一个白人历史学者的帮助下,打造了属于他自己的、黑暗的非洲化神话。

每个人的生活都互有关联,他们面临的麻烦是更强大的力量带来的:不同文化的冲突、历史的重负。

▲这是英国版的封面图。在一片广阔的土地上,一艘小船正在穿越一条“大河”的未知水域

《大河湾》像奈保尔的其他小说一样,对非欧洲文明的发展方向抱有深刻的怀疑态度,与此同时,他也没有赞扬这些国家以前的殖民政府。

奈保尔的作品对这些新近独立的国家的宏大政治斗争并未多作关注,其真正引起读者共鸣的,是个人的故事,以及他们的不幸和成功的喜悦。

《雪》

Kar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

诺贝尔文学奖:2006年

作者生平:1952年生于土耳其

首次出版:2002年

出版商:İletişim(伊斯坦布尔)

诗人卡结束多年政治流亡,从德国返回土耳其之后,作为记者,他被派往偏远的土耳其边境城市卡尔斯进行采访,报道当地的选举。

在争取穆斯林头巾佩戴权利的年轻妇女中,突然爆发了多起自杀事件,他就此进行调查。

▲奥尔罕·帕慕克

随着一场暴风雪使这座城市变得与世隔绝,世俗主义者与基要主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一场暴力政变中达到了千钧一发的地步。

卡在进入这座城市时,他的思想还是一个由世俗化、西方化的土耳其家庭抚养长大,并在西方生活多年的人的思想。他准备聆听各方的意见,但对基要主义感到不以为然,他把这样的信仰看作退步的。

但在深深地卷入周遭诸多事件之后,一旦暴风雪停止就要离城而去的卡,已经变成了一个心碎的、截然不同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帕慕克说《雪》是“我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政治小说”

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政治惊悚小说,不时地有黑色喜剧的场面贯穿其间。随着卡与基要主义者、世俗主义者、作家、宗教领袖和“头巾姑娘们”见面,各式各样的观念会令读者应接不暇。

这部作品不但注意到了土耳其不同的政治和文化群体之间的碰撞,还就东西方之间的距离、宗教信仰的本质,以及艺术创作进行了思考。

2002年,《雪》在土耳其首次出版,在帕慕克的同胞当中引发了争议,有些批评家认为他过于西方化,未能如实描绘自己的国家。

但这部作品以其对土耳其复杂的政治文化局面的忠实刻画,为帕慕克赢得了国际声誉。

本文内容摘选自《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有删改

《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

[英]彼得·伯克赛尔 主编

定价:298.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