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将有望改善我国

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和低龄化”现状

——专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院长、首届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宁利

本刊记者|柴广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宁利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院长

首届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健康中国观察》: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建议,改善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全国人大应尽快立法,把方案法规具体落实到法律层面,明确政府、学校和家长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中的法律责任。您觉得这个有无必要?可不可行?

王宁利: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的防控目标,指出了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和有关部门各相关方面的行动计划和责任,还提出建立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制度。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五部门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要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健全完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

所以说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已经是国家战略,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立法是可以探索,可以试点的。把方案法规具体落实到法律层面,明确政府、学校和家长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中的法律责任。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教育教学条件存在差别,所以各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面临的难点和重点也会有一定差别。根据各个地区近视防控的不同情况,形成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地方性法规,为地区严格落实近视防控各项要求提供更有强制力的依据和规范,使近视防控的各个方面权责更加明晰。区域试点之后,形成务实、有效的经验与做法,可以考虑更进一步推广。

在国外,有些国家对儿童用眼健康有一些规则,如在法国,有“3、6、9、12”规则:3岁时孩子才能使用电子产品,6岁之前不能使用电子游戏机,9岁前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严格控制,12岁之前尽量不让孩子单独浏览网页。在设立地方性法规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这个方面国内已经有一些探索,比如《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已于2018年11月1日施行,如条例中规定中小学校应当向学生传授科学用眼的知识和方法,组织在校学生每天至少开展两次视力保健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学生视力状况检测,条例还对电子产品使用和体育活动进行了规范要求。这是对近视防控立法的有益探索,随着近视防控越来越受重视,更加细致完善的近视防控立法可能会被逐渐提上日程。当然,近视防控立法的相关问题还需要与法律界专业人士共同探讨,提供法律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健康中国观察》:近视究竟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王宁利:这个问题提的好,真的是对人的一生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有的孩子幼儿园甚至幼儿园以前就近视了,早早的戴上了小眼镜,对孩子的日常活动产生不便,对孩子的心身发展也可产生不良的影响,同龄孩子间开个玩笑、起个外号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困扰。到了小学、中学,近视眼看不清黑板、影响孩子注意力,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除了影响学习以外,我们看到,学校里戴眼镜的孩子有些文文弱弱,有些白白胖胖,都是缺乏户外体育锻炼的孩子。近视的孩子配戴眼镜影响体育锻炼,缺乏户外活动又加重近视,产生了恶性循环。当然,孩子近视了还是要配戴一副合适的眼镜,有不少近视的孩子没有配戴合适的戴镜,已经有研究发现不配戴眼镜的近视孩子学习成绩会受到一定影响。

在面临高考、面临择业的时候,近视的青年难以从事有些需要精细操作的职业,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飞行员对视力有很严格的要求,再比如大家不熟知的,其实想做眼科医生对视力也有要求。在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中近视者也更容易因视力受限而产生危险,近视者想尝试跳伞、蹦极等一些极限运动也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再到成家了,生儿育女,父母的近视还有可能增加子女近视的危险。近视是伴随终身的,验配眼镜、眼部检查、屈光手术等会造成不小的经济负担。

更为重要的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可导致一些眼底疾病的发生,危害视觉健康甚至导致失明,如发生视网膜脱离、裂孔,后巩膜葡萄肿等风险大大增加。因此,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人,一生中都要注意,定期到医院检查眼底。如果在生活中,眼睛突然出现眼前黑影、闪光感、视物变形、视力下降,即使配戴了度数合适的眼镜,还是看不清楚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此外,看近处时需要两只眼睛向内会聚,有一些儿童长时间近距离阅读,眼睛向内会聚而无法及时放松就可能产生急性共同性内斜视;高度近视的人眼轴延长、眼球形状发生改变,可能出现眼球转动的力量不平衡,还可能合并控制眼球转动的眼外肌出现病变而产生斜视的问题。

到了中老年时期,近视的人患上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近视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健康中国观察》:作为眼科方面的专家,就您的临床经验来看,近视可以预防吗?目前主流的解决儿童青少年视力问题的方法是什么,他们的利与弊是什么?

王宁利:首先,近视是可以预防的,比如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加户外活动。我们前期开展的大型队列研究,即“安阳儿童眼病研究”通过对小学生连续6年的随访调查发现,户外活动可以预防近视的发生,而且对延缓尚未近视儿童的眼轴增长具有明显作用,对未近视的孩子保护作用更明显。在以前的政协会议提案中,我也提出过“关于将近视眼防控前移到学龄前儿童的提案”。学龄前儿童虽然大部分还未发生近视,但是此时期若远视储备过多消耗,其在中小学时期则易进展为近视。研究发现小学一年级远视储备达200 度以上者,累计5年的近视眼发生率仅为0.79%;而小学一年级没有远视储备者,5年后90%以上发生近视。因此,近视眼发生的潜在危险时期为学龄前期,此时期应为孩子保留适量且足够的远视储备。

目前,主流的解决儿童青少年视力问题有几个措施,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周边离焦镜片等。首先,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近视防控措施。但是由于课业负担等原因,目前儿童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还是相对较少。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已经被证实,相比于其他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缓近视儿童的近视进展。当然,角膜塑形镜需要每天晚上配戴,孩子需要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卫生条件良好且需要家长的监护。这是因为角膜塑形镜直接接触眼球,对于配戴者的日常卫生及镜片护理要求很高。如不注意使用时的卫生,或会引起眼部炎症。镜片需要严格的清洁、护理、贮存才能确保角膜塑形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卫生。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可以引起部分孩子发生畏光和视近模糊等症状,部分孩子难以接受。因此,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症,近视儿童应该到医院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防控措施。

《健康中国观察》: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主体责任人应当是学校和家长,如何使家校社医四方共同关注,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

王宁利:2018年8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已经制定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的措施涉及近视防控的方方面面,同时明确了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学生等各相关方面的行动,全社会行动了起来。如学校的行动包括: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加强考试管理,改善视觉环境,坚持眼保健操等护眼措施,强化户外体育锻炼等;家庭的行动包括:家长应当了解科学用眼护眼知识,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控制电子产品使用,避免不良用眼行为,保障睡眠和营养等;医疗卫生机构的行动包括:建立视力档案,规范诊断治疗,加强健康教育等,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校家社医四方共同关注,每个责任主体也都有相应的行动。

此后,围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国家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举措。2021年3月,教育部牵头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开展2019年度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评议考核工作,全面考核各省份2019年度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整体推进情况。同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成立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咨询和专业指导,探索、发现和推荐视力健康适宜技术和典型经验,开展近视防控科普宣传等。2021年4月,教育部联合十五部门印发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进一步强调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家庭、社会协同推进,形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教育管理机制和良好社会环境,切实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

《健康中国观察》:现在很多人对近视的理解和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使用激光手术等仪器手段对近视能否彻底根治?

王宁利: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角膜激光手术并不能治愈近视。角膜激光手术是用电脑精确控制的激光束对角膜进行切削,去掉一个“凸透镜”,从而形成了一个凹透镜,即在近视者自己的角膜上磨出了一副合适的矫正“镜片”,从而使外界光线能够准确地会聚在视网膜上,达到矫正近视,摘镜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不是人人都适合做近视矫正手术,手术有它的风险和适应症。只有符合手术适应症者才能选择手术,包括:本人有摘镜需求;年满18周岁以上,最好是24周岁;近2年近视度数稳定,每年增长的近视度数不超过50度;角膜激光手术矫正近视的度数是有范围的,根据角膜厚度,近视度数一般要求在100~1200度之间;软性隐形眼镜应停戴2周以上,硬性隐形眼镜应停戴4周以上;眼睛检查无活动性眼病者,如急性结膜炎,睑缘炎,角膜炎,角膜溃疡等;全身无限制的疾病:如具有瘢痕体质、胶原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最终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如视力、验光、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眼压、眼底等检查,最终确定是否适合手术。

最重要的是,角膜激光术后,眼底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尤其是高度近视者,由于眼轴拉长多伴有眼底的病变。角膜激光术后,虽然视力提高了,但这些眼底病理性改变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治愈。对于术后视力正常的近视者,依然要像以前近视时一样注意用眼卫生;有眼底改变的近视者,依然需要定期复查眼底。

《健康中国观察》: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中近视防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目前医学界对于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是西医管用还是中医管用? 有没有一套在全国各地有效防控的推广技术?

王宁利:西医和中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有区别也有相同之处。从西医角度,可以探索近视发生发展的机制,如目前的主要学说包括形觉剥夺性近视学说、光学离焦性近视学说、中枢调控学说等。研究表明,近视的发生发展是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基因与环境之间也存在交互作用。

目前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比如目前新冠肺炎的治疗,中医治疗的有效性、优势逐渐凸显。中医的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辩证的角度,对疾病进行防治。目前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眼保健操可以一定程度降低青少年的调节滞后,而调节滞后量大被认为在青少年近视的发生中具有促进作用。另外,中医针灸治疗、耳穴压贴、药物治疗可以一定程度提高近视儿童的视力。针灸可配合药物、穴位封闭、按摩等,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经络感传,改善眼部的气血流通,消除眼肌的疲劳,缓解睫状肌的痉挛,取得一定成效。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医学特色,探索和挖掘更多的近视干预措施,并采用临床实验去验证。同时将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从整体、辩证的角度,探索近视防控的出路,相信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定可以在近视防控领域作出巨大的贡献。

在有效的推广技术上,近视眼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可以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进行三级预防:(1)未发生近视的儿童青少年预防发生近视;(2)对已发生近视的儿童青少年采用科学防控方法延缓程度加重;(3)预防高度近视眼发展为病理性近视眼而致残致盲。在开展工作中针对不同层面措施,应明确重点对象,一级防控重点在幼儿园和小学,二级防控重点在中小学,三级防控重点在高中及大中专院校等。由于近视眼防控涉及儿童青少年、学校、家长、医疗机构,在防控工作中需要有交叉、有联合,又需要各有侧重。

《健康中国观察》:“双减”政策对于未来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方面有何长远影响?对于健康中国建设有哪些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宁利: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指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引起不小的关注,成为社会的热议焦点。

其实,近视防控最重要的措施是做到“一减一增”,即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和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这与“双减”政策不谋而合。通过“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儿童青少年将有更多的时间参加户外活动,近距离用眼时间将有效减少,做到强身健体防控近视。因此,通过“双减”政策,将有望改善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和低龄化”的现状,对未来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儿童青少年的整体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曾发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把身体锻炼好,把知识学好”等重要论述,通过“双减”政策,全社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眼的批示,同时增强儿童青少年的体能素质。相信“双减”政策对未来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会有积极的作用,儿童青少年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健康中国也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来源:《健康中国观察》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