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银行家杂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存款在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中平均占比约为60%,是银行盈利和风险防范的重要保障。稳定的低成本存款可以支撑银行贷款、金融投资等生息资产增长,实现更多利润。同时,也有助于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并降低追逐高风险资产的动力,保持稳健经营。但是,近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银行存款付息成本保持刚性,未与贷款利率同步下行,净息差收窄,利润增速放缓。当前,存款监管政策密集出台,居民财富多元化配置和银行数字化转型加速,快速变化的内外部形势将对银行存款业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把握市场规律,提升存款发展质量,实现自身经营战略和价值最大化。

存款业务面临的新发展格局

货币政策向常态化转型。2020年上半年,我国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效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GDP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领先。但是,从宏观杠杆率看,我国居民部门、政府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均创历史新高,特别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在2020年6月末达到164.4%,较上年末上升13.1个百分点,风险防控压力增大。202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由“逆周期”向“跨周期”转型,在确保货币供应量满足经济增长需要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性操作,兼顾当前和中长期。进入2021年,我国市场流动性边际收敛,企业贷款需求减弱,存款派生能力降低,M2增速较往年有所放缓。前五个月M2增速仅为8.3%,较2019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同时,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美联储加息预期上升等,对国内经济复苏和货币政策调整造成较大扰动。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以下简称“国常会”)提出要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超出市场预期,但也强调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总体看,虽然外部挑战和冲击不容小觑,但为灵活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目标,我国货币政策将以我为主,保持定力。

存款业务监管力度加强。为激发市场主体经营活力,国常会在2020年6月提出了“金融系统全年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的任务目标,在央行LPR改革等政策引导下,银行贷款利率下行。2020年12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51个百分点。但是从银行负债端看,为应对存款市场竞争,银行产生了灵活计息、高息揽存等业务创新,负债成本呈现刚性特征,息差收入持续承压。2020年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较上年下降10个BP至2.1%,2021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至2.07%。因此,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压降结构性存款、整改靠档计息存款产品、规范互联网渠道存款和异地吸收存款等监管要求,促使银行理性揽存。2021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确定方式由“基准利率上浮一定倍数”调整为“基准利率加上一定基点”,而且长短期存款利率上限分别有所下调和提高,有助于引导长期存款利率下行,打破存款成本刚性。总体看,监管部门持续规范存款业务创新,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机制,存款市场发展秩序有望向好。

居民财富配置多元化。居民财富逐步从储蓄向多元化理财方式转变,“金融脱媒”程度日渐加深。从居民财富理念看,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对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的意愿增强,更加喜欢权益类产品。招行《202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高净值人群对私募股权、证券等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占比较往年提升。从金融产品创新看,依托于金融科技,互联网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的收益和效率优势突出,既能满足客户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又能带来较高收益,存款吸引力下降。截至2021年5月末,公募基金份额达19.61万亿份,同比增长20.88%,远高于同期金融机构存款增速。从资本市场发展看,银保监会和证监会都提出要加强资本市场与居民储蓄的联动,即居民储蓄可为资本市场输入长期资金,资本市场能服务居民财富管理,这将进一步推动居民财富配置逐渐从存款产品向其他金融资产转移。截至2021年5月末,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份额合计4.88万亿份,同比增长68.02%,较2020年同期高34.94个百分点。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了一批线上新生业态,生产、消费和政府治理的数字化进程加速,倒逼银行加大金融科技运用,创新服务模式,应对客户需求变化。此外,来自金融科技企业的竞争也使银行数字化转型紧迫感增强。阿里巴巴、腾讯等金融科技公司依托自身平台,提供支付、信贷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增加用户数量、质量和黏性,不断分流银行客户和资金,导致银行的资金融通中介作用被削弱。面对数字化发展趋势,以招商、平安等为代表的银行加快建设数字化渠道,搭建“金融+生活”生态场景,推动数字化精准聚焦,高效拓展客户和吸收客户增量资金。《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0)》显示,在对负债业务潜在创新点的调查中,超七成银行家认为应加大金融科技运用。可以预见,在国家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银行把战略重点由线下向线上转移,加速推进数字化,以在数字时代的竞争中立足。

存款业务发展趋势展望

存款总量增速放缓,负债成本管控压力犹存。2020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速创2017年严监管以来的高点10.2%。随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2021年银行存款增长动力下降,5月末增速已跌至8.9%(见图1)。展望未来,银行稳存增存压力增大,负债成本短期仍难有效缓解。一方面,存款成本短期难以显著下降。受存款总量增速收敛影响,存款资源将更加稀缺,银行个体间的竞争程度预计不减。从增量看,银行可能会继续依靠价格手段赢得市场竞争。2021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调整后,与国有大行相比,其他银行三个月和六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上限较调整前提高,而且两年期及以内定期存款利率上限较国有大行的价格差拉大,有利于其发挥价格优势。从存量看,长期高价存款存续期较长,将对付息成本产生持久影响。另一方面,市场利率回升,同业负债成本呈上行态势。当市场利率走低时,银行可以融入低成本的同业资金,弥补一般性存款成本上行产生的负债成本“缺口”。当前,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企稳回升,以6个月期同业存单为例,2021年1~5月的平均发行利率为2.96%,较2020年同期上升41.59个BP,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未来类似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的低利率情形很难再现。部分银行为确保流动性安全和经营稳定,可能需要增加同业负债补充资金,负债成本将面临较大上升压力。

图1 2018~2021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和M2同比增速

存款定期化趋势显著,可能抵消存款利率上限改革效果。低成本活期存款是银行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金融机构存款活比波动下行,表明客户把活期存款转换为定期存款的倾向愈加明显。截至2021年5月末,居民和非金融企业人民币存款活比仅为32.99%和36.17%,分别较2016年末下降5.76个百分点和6.67个百分点(见图2)。展望未来,存款定期化预计将持续,存款活比可能长期保持低位。主要原因:一是激烈的存款竞争可能使存款吸收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更加依赖价格较高的定期存款;二是定期存款利率较活期存款的价格差扩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定期存款的吸引力;三是投资渠道日益完善以及支付体系的发展会替代活期存款的存取便利和快速周转属性,对活期存款形成分流。截至2021年5月末,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余额达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7%。值得注意的是,存款付息成本的高低与期限结构息息相关。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中行、交行、邮储、招商等银行都明确提到加强高成本存款管控。如果一家银行的存量三年期存款到期后被引存到一年或两年期存款,三年期存款与一年、两年期存款的利率上限价格差分别为125个基点和65个基点,将有助于存款成本下行。但是,在存款定期化趋势下,高成本存款管控带来的成本下行可能会被存款由活期向定期转化所带来的成本上行所抵消。比如,国有大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上限为0.45%,与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期存款的利差分别为115个、135个和155个基点,可见活期向定期转化产生的边际成本相对更高,进而使银行存款成本仍保持一定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2016~2021年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活比变化

居民存款向非银金融机构转移,同业客户拓展的重要性提升。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以及居民财富配置多元化的带动下,居民存款加速流向股市、基金、理财产品等领域,以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为代表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规模增长迅速,如第三方存管资金、金融产品托管资金等。截至2021年5月末,非银机构存款余额为20.83万亿元,同比增长22.1%。但是应该看到,非银机构存款增量波动较大,与居民存款增量存在“跷跷板效应”(见图3)。当资本市场向好或理财产品销售增加时,居民存款会流向同业客户;当市场反转时,存款则会从同业客户项下回流居民账户。如果银行没有做好同业客户的拓展和维护,其存款增长在短期内可能会受到较大扰动,不利于资金来源的稳定。相比之下,那些重视并建立同业客户发展体系的银行可能在维护存款稳定上更具优势。此外,商业银行为同业客户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或存管服务,可以沉淀大量低成本活期资金。比如,2020年,招商银行同业存款日均余额为6016.22亿元,同比增长18.33%,其中活期占比为83.15%,同比提升5.77个百分点。从未来趋势看,居民存款会持续向投资转化,同业客户存款不仅能成为银行重要的低成本资金来源,而且也是熨平存款增量波动的手段,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3 2016~2021年住户存款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当月新增规模

银行竞争力差异较大,存款市场格局继续分化。从国有大行看,20世纪80年代,四家国有大行脱离中国人民银行,率先开展市场化金融业务,具有先发优势。目前六家国有大行网点布局广,优质客户大量积累,人才不断聚集,市场竞争力领先。从股份制银行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县域地区网点渠道较少,除招商等银行坚守零售战略外,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零售客户资源匮乏,存款发展难度相对较大。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中型银行的存款在其负债中的占比仅为47.03%,较大型和小型银行分别低19.98个百分点和22.05个百分点。随着市场利率上行,同业负债成本上升,中型银行可能加大对一般性存款的争夺。从地方性银行看,近年来,我国银行法人数量不断增加,2020年末已达4601家,且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银行为主。大多数地方性银行存在业务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高、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等天然劣势,为满足流动性管理需求,通过抬高利率吸收存款的冲动更强,难言存款高质量发展。但也应注意到,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性银行深耕本地经营网络,能够从地方政府获得较多业务支持。比如,社保等机构存款的配置主要采用竞标方式,地方性银行往往能获得较大分配额度。展望未来,互联网渠道存款和异地吸收存款管控以及存款利率上限调整的落地,可能使以往过度依赖高息存款的银行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存款进一步向渠道更广的国有大行、头部股份制银行和农商行转移。

存款业务发展应对策略

坚持规模适度增长思路,提高核心存款发展质量。商业银行出于维护自身市场形象或者秉持依赖规模增加收入的发展理念,可能较为看重包括存款在内的市场份额,进而容易为了做大规模而依靠价格手段去吸收存款,造成规模增长无法与自身风险防范能力、资本补充能力匹配,经营稳健性较差。因此,商业银行在确定存款发展目标时应放弃“规模情结”,尽量与自身客户储备和渠道建设能力保持统一。事实上,《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就明确指出,商业银行不得设定以存款时点规模、市场份额、排名或同业比较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在合理发展规模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应提高核心存款发展质量。银行拥有的核心存款占比越大,低成本稳定资金越多,其就越能灵活应对内外部挑战,市场竞争力也就越强。银行可以运用下调长端存款FTP、收紧长期限存款对客授权利率、加强绩效考核等手段,引导分支机构加大活期和短期资金组织,压降长期高成本存款,持续优化期限结构,确保付息成本稳中有降,努力实现利润稳定增长和资本内生目标。

加强非银机构存款发展,完善资金内循环体系。面对居民存款向金融资产转移、非银机构存款增长迅速的趋势,商业银行应提升个人存款与非银机构存款的业务联动能力,实现客户资金在本行系统内流转,确保存款稳定增长。一是提高非银机构的托管资金留存水平。要着力提升产品优势、营销力度和托管运营能力,争取更多非银机构的业务和产品在本行进行托管、清算,增加托管资金沉淀规模。二是大力拓展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深度挖掘个人客户、机构客户三方存管业务需求,积极争取个人客户通过与本行有三方存管业务合作的证券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增加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留存。三是搭建同业业务发展平台。充分认识和挖掘自身在同业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相对优势,加强与同业客户的业务合作和专业交流,努力打造紧密可靠的互动交流平台,提高同业客户黏性,增加同业活期存款沉淀。

加快财富管理体系搭建,提升客户主账户渗透率。长远来看,财富管理业务不仅能直接带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更能间接撬动大量低成本活期存款沉淀。比如,招商银行通过以AUM为抓手,吸引客户将理财主账户放在招行,加上在代发客户、电子银行和支付结算的优势,大量资金沉淀为活期存款。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快财富管理体系搭建,提升客户主账户渗透率,拓展活期存款沉淀来源。一是打造丰富优质的产品平台。丰富货架上的金融产品,如存款、理财、债券、保险、基金、信托、各类资管计划等,以优质的产品为抓手,挖掘客户潜在金融需求。特别是在国内居民权益类资产配置需求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努力吸引更多客户通过本行配置非存款类资产。二是注重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高净值客户与大众客群相比,服务需求更多元,商业银行除了帮助客户实现财富增值外,还应提升财富传承、税务法务咨询、长期财务规划等专业服务能力。三是做好农村地区客户的财富管理服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速推进,农村财富管理市场巨大。商业银行可向乡镇农村延伸金融信息、金融产品、金融支付、便民缴费等服务,充分挖掘农村地区的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股东、小微企业主、城市周边拆迁户等潜在财富客户。

建立高效联动机制,实现存款业务协同发展。存款业务的主动性相对弱于贷款,发展中需要跳出存款发展存款,将存款业务与贷款、支付结算、理财等业务联动起来,充分利用好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带来的资金沉淀。一是加强板块内的联动。一般来讲,商业银行的零售金融板块、公司金融板块和资金资管板块分别牵头个人存款、公司存款和同业存款业务,各板块又分别囊括多个业务部门。商业银行应在各板块中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如设置联动考核指标、制定统一的业务发展方案,提高业务协作能力。二是加强不同板块间的联动。不同类型的存款业务均离不开其他板块的大力支持,比如代发业务涉及零售和公司金融板块。商业银行要打破不同板块间的壁垒,强化技术、资金层面的协同,整合金融资源,通过业务的联动发展达到“1+1>2”的效果。三是加强总分行、母行与子公司的联动。总行要及时掌握和分析全行业务发展情况,持续有效督导分行业务发展;分行要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为全行业务发展贡献价值。拥有各类金融牌照的子公司是银行集团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的重要平台,商业银行要加强两者间的协同,助力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与全行经营效益最优化。

推动数字化转型,创造最佳客户体验。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后,“零接触”的数字化金融模式优势进一步显现。商业银行应持续推动数字化经营,为客户提供快捷、多渠道、多产品的数字化体验,提升存款业务发展能力。一是推动数字化营销。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客户的差异化需求,精准匹配产品和服务,提升获客能力。同时,要分析重点客户资金流向,掌握客户的上下游、行业相关性等信息,开展定向营销,拓展资金渠道。二是推动数字化产品创新。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推动传统产品数字化,为客户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增强留客、活客能力。三是加强线上渠道建设。场景金融是存款的活水渠道,商业银行要把握资金运动规律,加快围绕民生、消费、社区等搭建融入本行产品服务的生态场景,提高场景化资金沉淀。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