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0月10日,是第三十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专家表示,近两三年,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有很多十几岁的孩子,大多数集中在初中这个年龄段。(10月10日 澎湃新闻)

看完这个数据不禁让人为之一惊,青少年这个本该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年纪,为何心里住着一只“难以驯服的黑狗”?虽然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但笔者认为青少年患抑郁症率逐年上升,这他们所处的时代的信息环境密不可分。

北京大学抑郁症病房主任陈林讲到:“青少年现在了解信息的渠道很多,如互联网等,促使青少年了解到很多不属于这个年龄该了解的信息。”在互联网大众媒介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多,方式多样,内容也纷繁复杂。而这一代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既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获取便利的福利,也正在被互联网重新塑造着。

失去根基,信息泛滥,无穷无尽的新信息模式的泛滥,是各种程度的精神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互联网构建的“拟态环境”正在塑造着现实世界中的人们。青少年沉浸在媒介构成的“拟态环境”中,他们把互联网、手机、电脑看成了了解这个世界,接触这个世界的全部,面对现实,却弃之不顾。他们在网上冲浪、聊天、获取的信息越多,他们越感到空虚迷茫,因为脱离了现实的存在感,久而久之,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泥淖,抑郁便悄悄乘机而入。

同时,互联网带来“群体孤独感”和社交孤独症,加重了抑郁情绪对人的侵袭。聊天社交软件技术不断更新的同时,也在不断弱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人甚至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青少年在网络上越快乐,现实中就越焦虑越孤独,毕竟网络终究是冰凉的、没有情感的。

从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时代,技术的发展不断更迭,造福人类,但人类也要警惕和审视自己,如何不被技术所控制、正确的利用互联网。青少年正在成长,生理和心理还未健全,作为家长,在生活中,应该多多与孩子交流谈心,控制其网络使用时间,不让其长时间沉溺于网络虚拟环境中。其次,学习上不给压力,多鼓励和支持孩子,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不强迫不催促,顺其自然。最后,家长和青少年应抛弃得病后的“病耻感”,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切莫拖延。

如今,我们与互联网相伴而生。在任何时代,技术都反映我们价值取向和未来走向的机会,我们要让互联网成为我们手中的工具,而不是裹挟我们走向疾病的恶魔。我们要警惕互联网的危害,关注青少年抑郁,给他们一点温暖,保护祖国花朵健康茁壮成长。

文/马海红(长安大学)